颠覆世界茶叶原产地的重大发现
颠覆世界茶叶原产地的重大发现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云南是茶树的原产中心,云南也是中华民族茶文化的摇篮。从目前最新统计看,云南省茶叶种植遍布15个州(市),110个县(市、区),面积300万亩,600万农业人口种茶,茶产业从业人员上千万,可谓"衣食百万户,惠及千万人"。茶在云南分布极广,集中在滇西南,中心在澜沧江中下游。滇西南茶区以昆明为中心,怒山、无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脉.怒江、澜沧江、红河三大水系由北向南呈扇形展开,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高雾大,适宜茶树的生长。在这块沃土上生长粉几十万亩的千年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还有几百万亩现代茶园,它们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茶树的基因库,是茶文化的"博物馆"。
但关于茶树的原产地,过去一直认为在印度阿萨姆。阿萨姆种是享誉全球的大叶茶树,所以在历史上,有些英国的植物学家认为印度是阿萨姆种的原产地。
全世界发现茶属植物40种,几乎都在我国,云南为33种之多,占82.5%,且不断有新种和变种发现,形成全世界茶树植物生长区的重点.足见我国是茶树起源的中心。
20世纪80年代,中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把阿萨姆种改称为普洱茶种。中国学者指出:"云南大叶种即普洱茶种。"经多年来世界各地专家无数次地深入产区考查和反复地研究论证,最后根据铁的事实,指出云南的西南部才是阿萨姆种的原产地。普洱茶是茶植物分类系统中的原始茶种。1998年张宏达主编《中国植物志》时,在山茶科的分类文献里,他已把"印度阿萨姆茶改名为中文名字,正式命名为普洱茶。"
另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专家是陈椽教授,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农业科技名人录》和《世界名人传记》。他编著的《茶业通史》是中国第一部汇集古今中外茶业大事的专著,阐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还有茶叶生产的演变,制茶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茶叶分类、饮茶与医疗,中外茶文化等等,内容包罗万象,因此,被不少外国的专家译成各种外文,他的这本著作,不仅在国内、同时也在国外受到茶叶界专家的关注。他认为,我国是最早发现野生大茶树的国家,尤其是在云南,是目前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地方,在澜沧江流域两岸最为集中。他还认为,茶树是顺着河流山脉的走向而天然或人为传播的。云南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茶树通过发源于云南山脉的河流从原产地向外传播,所在江河流域两岸都蕴藏着野生的茶树,类似原产地区的大茶树。而四川、贵州、广西和缅甸、老挝、越南以及泰国的J匕部,因为邻近云南,所以,也可以说是茶树原产地的边缘地带。茶树从原产地沿着河流的流向在向东、向南推进的过程中,本来茶树是属于野生茶种,由于为了适应环境和条件而慢慢变成中叶种和小叶种。
1919年500g装的茶叶袋子,西方著名的植物学家斯多得CO日ENS丁UAO把中国茶树分为两大变种,即中国大叶变种和武夷变种。中国大叶变种就是后来人们俗称的中叶种,而武夷种是俗称的小叶种。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兴琐先生,在他主编的《茶树原产地―云南》的著作中,也以同样的论证阐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云南是茶树的原产中心。并且也认为,茶树从它的原产中心在迁移的过程中,在外界的环境条件影响下,生态特征和形态特性以及新陈代谢都起了变化,当向」匕迁移至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时就演变成为中、小叶种;当向南迁移至冬季气温温和而夏季炎热的地区,仍然保持了大叶种的特征。但是,他特别强调,大叶种和小叶种只是区别栽培茶叶品种中叶片大小的通俗称呼,它不是茶的主要分类指标。从进化观点来说,大叶种是茶树中较原始的种类,而小叶种是较进化的种类。
其他专家也普遍认为,茶树从原产地滇西南的大叶茶,在迁徙的过程中,随环境的变化和长期的演化,形成了本身的进化系统,即形成了从乔木型大叶种向灌木型中小叶种的进化,而从云南逐步向大陆东南发展的茶种变化,已得到证明。这一新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对普洱茶的研究和普洱茶文化的开掘,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1993年4月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对邦威千年古茶树王进行了考察,认为:"澜沧邦威古茶树通过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形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邦威大茶树核形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对称性更高。邦威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要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类型结论。"这一结论轰动了世界,它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云南是茶树的原产中心。
名山名水多名茶,滇西南也不乏名山大川,好茶辈出,如镇沉县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凤庆县小湾香竹普的千年古茶树,双江县劫库大雪山千年古茶树群落,澜沧县邦藏、景迈山的千年古茶树、万亩古茶园,动海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树、古茶园,普洱茶圣地古六大茶山"山山有茶树.处处有茶农"的盛况。这些都是云南茶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