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的“小众茶”,也有大发展
漳平水仙茶饼的制作工艺大凡有:采摘,晒青,晾青,做青(包括摇青),杀青,揉捻,造型,烘焙。从茶园采回的细嫩叶芽,离地晒青,至茶叶柔软时,再在室内摊晾,之后用竹筛手工摇青,再摊晾、摇青,几个反复。漳平水仙那种好看的三红七绿叶底,正是这样的反复摇青,通过叶片的不断磨擦,才形成的。
做青后期,用摇青机。这种竹编的摇青机与武夷山大企业成排的不锈钢摇青机比,无论是机器还是规模都小许多。武夷山的摇青机一桶可摇青三四百斤,而沈添星这台机器一次摇青仅二十余斤。即使如此,制茶师傅也要一直守在机旁,不时察看叶芽的变化,相应调整转速。
之后放入锅内高温炒青,再进行揉捻成条状。再之后包装定型,将茶叶放入质地坚硬木制模具中,用木锤捶压筑成方型。为增加捶压力度,木锤内嵌了铁块。压制成型后,用棉纸包成方块,放入焙笼用木炭慢火烘烤。
闻着焙笼中散发的那种兰花幽香,从中体会到做什么都不容易。最后成品每块紧压茶10克左右,醒茶之后在盖碗中坐杯片刻出汤,汤色橙黄明亮。
师徒先驱,创造传承水仙茶
清朝年间,宁洋县大会乡牛林坑(今双洋镇溪口村大会自然村)的刘永发从建阳水吉带着水仙茶茶苗回到家乡种植,开启了漳平水仙的历史。邻近李溪村(今双洋镇中村)的邓观金慕名而来,向刘永发购买了水仙茶茶苗,学习了水仙茶的制作技艺,做出来的茶几乎跟师父不相上下,再加上自己经营有方,茶销往漳州、潮汕、台湾等地,最远的都有卖到东南亚。
然而,邓观金的过人之处并不在于做得一手好茶,而是他让水仙茶饼的外形与规格最终得以定型:6厘米(边长)×6厘米(边长)×2.5厘米(厚度)。
在方饼出现前,水仙茶的外形大致经历了条索形和圆球形两个阶段。至于在何地由何人创制出第一块水仙茶饼,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大会村刘永发”和“中村邓观金”两种说法,各执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