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说三龙井与碧蜾春
唐之前茶是鲜叶水煮的。蜀地叫“茶”“吃茶”,而吴越之地不叫“茶”,用水煮清汤叫“茗”“品茗”,把茶打成粉加水煮叫“茗粥”。
会稽因“大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故曰会计(后改稽)。”禹所葬之山叫会稽山。古会稽(今绍兴),为越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续了上千年,是书圣王羲之,东晋名士谢安,心学家王明阳等一大批名士贤者的隐身之地。会稽产两大名茶:会稽山日铸岭的日铸雪芽(因越王勾践在此铸剑而得的岭名),产于会稽山卧龙丘坡的卧龙瑞草(勾践在此卧薪尝胆而得坡名)。清代金武祥《栗香之笔》称日铸茶“遂开千古茶饮之宗”,茶从煮变成炒历史,起源于北宋日铸茶。史料记载,经炒制的日铸茶茶芽尖而细,细紧略钩曲,形如鹰爪,遍生雪白茸毛,如兰似雪,故称“兰雪”。宋朝便是第一贡茶,明代更盛,非兰雪不饮成为当时时尚。日铸茶开创了炒制茶工艺,100公里外的东山,30公里外的西湖也很快会了炒茶技术。
据我推测,失传的龙团胜雪应该是日铸雪芽的登峰造极,碧螺春则是日铸雪芽的原始传承。碧螺春形状并不是一直宣传的卷曲如螺,实际上也是细紧略钩形、形如鹰瓜、银毫显露,这些特征都与日铸雪芽无限的接近。
龙井茶为什么是扁平的呢?龙井茶由于芽叶肥实,有做成扁平茶型的先决条件。肥厚的芽叶在锅里用力边炒边压,也利于快速激发出水分。据资料记载,龙井在炒制手法上主要沿用歙县老竹岭“老竹大方茶”形如竹叶的扁平外表,这种手法后来又形成了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大叶平茶的特殊茶型。民间传说是乾隆皇帝在龙井村时,随手摘了几个茶叶,看书时随手夹于书中,第二天一看,茶叶沾了墨香生出奇香,而且型状也好看,于是下旨按压扁的形表炒制龙井。
龙井的炒制工艺也得源于日铸茶,是不是也有可能把茶叶炒成宝剑一样的型制,更是对越王千锤万打辛苦铸剑的一种纪念?或会稽茶本来就有两种炒制手法,嫩芽炒成日铸雪芽,老叶炒成卧龙瑞草?龙井茶以前称风草,只不过后来狮峰山壁上有一泉,有人雕刻了一个龙头,水留入的井,人称龙井,才得此名。龙井是不是以前的卧龙瑞草?有待感兴趣的茶人去探讨了。
龙井茶多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一斤龙井约需叶芽三万头。火候偏重,炒至微黄略带焦香,品之味更浓郁。注重“香郁、形美”,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女儿红就是女子发育成熟了,变得风情万种,民间称龙井“风阳少妇”。
龙井不以鲜嫩为重,也不以小家碧玉为荣。龙井茶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气。胜在稳重大气,喝出她的韵味来,也喝出饮者的王者之气。
《茶经》上讲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茶叶才是最好的。东山山上近乎于烂石,东山的碧螺春在茶质上是明显好于龙井的。致于谁好谁更好只有随饮者的喜好了。
2022年4月26日
阮永山
于知青文化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