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妆造走向性冷淡风,真的好吗视觉系
2021年7月9日刊
|
总第2560期
近期的古装剧数量虽然少了,声势却不减。每一部大制作古装剧的播出都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讨论素材。“古装剧的服饰造型越来越简陋”又成为了观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近年来古装正剧日子不好过,就连多年来独树一帜的清流《大秦帝国》系列,也因最近的一部《大秦赋》遭遇了口碑翻车。与之相对的,一众架空、戏说的古装剧,却越来越多开始为自己的服饰还原、造型考究而造势。
其中有观众十分认可的,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也有争议颇多的,比如《大宋宫词》。服饰造型作为古装剧重要的视觉元素,对于剧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装剧发展至今,服饰造型都产生了哪些变化?如今的古装剧面对观众的质疑,又应该如何改变?
从写意还原到天马行空
早期的电视剧创作还未市场化,古装剧剧组班底大多抱着打磨艺术品的心态创作,制作周期较长。在服化道方面条件有限,并不求奢华高档,但着重于审美的把握和形制的考究。
如今被奉为“神作”的87版《红楼梦》,当时剧组请来了泰斗级学者作为顾问团,其中包括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先生。
因《红楼梦》原作本身并未写明时代背景,后经导演与服饰指导的诸多考证,最终将时代背景定位在明代。所以剧中的女性角色大多都身着明代流行的褙子套。她们根据身份地位也有所区别:丫鬟大多穿轻便的比甲搭配袄裙披风;少女穿袄裙、齐腰襦裙,展现灵动身姿;已婚女子外穿披风,显得沉稳娴静。
《唐明皇》的服装设计师李建群女士,在设计服装的时候除了广泛查阅资料,还参看了同时期的画作,多次去敦煌、西安考察。
李建群设计手稿
纵观过去广受好评的电视剧,即使是所谓历史正剧,强调的也是作品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风格,不是要求在具体的服化道上完全“复原”。设计者们应该做的,是在传统文化中提取具有东方美的风格或者元素,将其融入设计中,展现出其独有的古典韵味。
叶锦添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代表。由他担任美术指导的《大明宫词》将写意和戏剧化推到了极致,利用独具匠心的构图和色彩建构起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为了表现唐代女子的开放,采用了大开肩的设计,用金色、大红色、深蓝色这些明亮的色调直接冲击人们的眼球,给人一种油画式的美感。虽然剧中的服饰造型距离写实已经有些遥远,但是其中包含了极具特点的古典元素,是符合“现代人心目中的古风”。
古装剧中的服饰考究,并不等同于照本宣科地还原史书。由于真正的历史与观众当下的审美有一定的距离,适当的艺术化反而会给观众留下更好的印象。但另一方面,完全脱离了时代背景,放飞自我的设计,也会让观众感到不适。
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的历史正剧与古装剧进入发展黄金时期,《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贞观之治》等佳作都是在这时诞生的。
也正是这个时期,随着内地影视市场对外开放,两岸三地合作的剧组班底越来越多,为古装剧带来一股“创新之风”。更多的神话剧、武侠剧、仙侠剧、古装偶像剧涌入市场,争夺年轻人的眼球。
一时之间,古装剧中开始充斥着丰富的现代元素。从蕾丝、薄纱等轻盈的布料,到粉红、嫩黄、浅绿等鲜亮的颜色;从水钻、绒毛发饰,到珠光色眼影、一字平眉……
在这个野蛮生长的探索时期,古装剧有了更超前的思想表达和更丰富的想象力,虽然与历史相去甚远,但是也可以自圆其说。在此基础上,新鲜视觉效果也丰富了剧集的表达空间。虽然有时候服化看起来有些廉价、不可考证,但与剧集相辅相成,给观众带来新奇体验。
其中既有观众心心念念的《仙剑奇侠传》《倚天屠龙记》,也有频频登上影视剧服化迷惑大赏的《刁蛮公主》《欢天喜地七仙女》等等。
从百花齐放到妆发半永久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架空设定的剧集有了一定的限制,市场恢复了冷静,两个时期的剧集开始扎堆。一是以《甄嬛传》为代表的清宫剧,二是以《大秦帝国》为代表的展现秦汉时期历史的剧集。
无论是秦汉时期流行的曲裾、直裾,还是清宫中的旗装,都与此前古装剧的随意风格大相径庭。在历史背景的加持下,古装剧的服饰造型也开始转向端庄、厚重。
看了太多以戏说、想象为噱头的古装剧,观众也乐于接受这类剧集简约、复古的风格。因此,这个时期的剧集,无论剧情如何,在服化道上也要尽量靠近“正剧范儿”。《母仪天下》《三国》《楚汉传奇》《苍穹之昴》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当然这个时期也有执着于将高饱和色彩发扬光大的于正剧。
2014年,《古剑奇谭》横空出世后,內娱的流量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仙侠剧、古装偶像剧卷土重来,但与十年之前不同的是,过去的剧集以创新、猎奇取胜,如今的主创却是在重复过去的模式,试图量产“爆款”。
如果说此前仍然是审美回归和百花齐放的阶段,即使五颜六色的服饰造型也是一种美学探索的话,那么随着2017年剧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火热,“性冷淡”仙侠风开始流行。
2018年不再执着于五颜六色的于正拍出了《延禧攻略》,创造了裹着“高级”外衣的“莫兰迪色”美学,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趋势。
古装剧的造型开启了“节省”模式。单色的衣裙、简单的发髻、成套的头面、一成不变的妆容几乎成为了固定公式。同一个演员或许在不同的剧集中扮演不同设定的人物,但从服饰造型却看不出太大区别。
对于一部分演员来说,演戏的重点不是文艺创作而是“刷脸”,保持自身人设胜于塑造人物,服饰妆发必须安全,不能有新的尝试。对于剧方来说,重要的不是拍好故事,而是尽快完成拍摄,简单的服化造型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时间,同时利于后期处理。
市场期盼“爆款”公式,因此一个爆款之下就会有无数个模仿的流水线产品,仙侠剧如是,宫斗剧如是,甜宠剧也如是。古装剧从服饰造型到剧情内容,全方位走向同质化。
从叙事手法到宣传手段
影视剧中角色的服饰造型是最直观的视觉元素,是展现人物性格、年龄、身份的重要方式。
历朝历代的服饰各具特色,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影视剧服饰不仅能够交代时代背景、展示地域特色,传达民俗民风,还承担着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角色,甚至推动剧情的作用。
例如近期被观众频繁拿来当作正面案例的《上错花轿嫁对郎》,其中服化造型独具匠心。两位女主角中,出身武馆的李玉湖灵动清新,出身富商的杜冰雁端庄娴雅,人物的性格背景一目了然。
更难得的是,剧中“上错花轿”的关键情节,正是由于二人穿了同样的婚服,同样的送亲规格,仅仅盖头拿错了才造成的。而剧中为了让这一情节合情合理,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描述前因后果。二人的婚服造型不仅让观众眼前一亮,也融入到了叙事之中,与故事浑然一体。
近期播出的以同样“上错花轿”为故事框架的《花好月又圆》则直接忽略了卖艺少女和皇亲国戚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充满巧合的“走错房间”代之,逻辑不通,索然无味。服饰更是如今古偶剧一以贯之的简约廉价风格,剧集即使套上了经典故事的外壳,也难以得其精华。
当然,也有一些剧集主创学聪明了。例如通过《延禧攻略》扬眉吐气的于正。从缂丝团扇到一耳三钳,剧集播出期间他在微博频繁发布着剧中服饰造型的相关考证。传承非遗值得肯定,但这种考究更像是碎片式的拼贴。
同理还有今年播出的《骊歌行》,对于非遗的热爱和历史的考证并没有同时用在剧本的打磨上,呈现出一种“精致爽剧”的观感——外在的画面精致美观,剧集内核仍然是逻辑欠缺的爽剧。
这股非遗的风潮在今年刮得格外猛烈。例如书写制衣传奇的《风起霓裳》,以及热衷于还原古画的《大宋宫词》。实际上,在服饰造型上下功夫的同时,也应该在剧情逻辑上发力,二者相得益彰才能走稳行远。
如果说过去古装剧主创的服化道考据在前期的案头工作里,那么如今的古装剧主创的服化道考据大多都在官方微博、抖音,以及宣传通稿里。过去的服饰考究是为了剧集本身服务,而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宣传手段。
另一种宣传方式则是直接利用服化设计师的声明。《如懿传》女主角周迅的造型由张叔平操刀,而《上阳赋》则为章子怡请来了叶锦添亲自设计造型,负责剧中其他角色的则另有其人。请来大师坐镇似乎是剧集对于造型的重视,但不同的设计师造成的风格差异也体现在了剧中,两位“大女主”与剧中其他角色在造型上有明显的不协调。
有的人认为她们是女主角,又是咖位足够的女演员,只有她们才请得动大师级的设计师,这很正常,但这种“理所当然”却真正让人唏嘘。如今演员的咖位、番位,大师的名望、影响力,都被排在了故事合理性与人物塑造的前面。
这样看来,无论是细致考究的非遗传承,还是妙手的造型大师,对于古装剧本身来说,都有些买椟还珠了。
【】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