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
白茶基地。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黔江区小南海镇荆竹村位于高山上,曾经的荆竹村,交通不便、缺乏产业。2018年,荆竹村把白茶作为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利用集体经济流转600多亩撂荒地,并栽上白茶树苗,建起了茶园。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如今的荆竹村,茶园梯田像一条条长龙蜿蜒在山上,与民居、山峦、溪沟、公路相间,如同画卷,美不胜收。
茶园梯田美如画
行走在黔江区小南海镇的青山绿水之间,溪水潺潺,山歌回荡,境内各处生机焕发,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一一铺开。
时值初夏,位于小南海镇荆竹村的白茶产业园,茶叶采摘进入了高峰期,走进白茶基地,随处可见茶农们忙碌的身影,近处白茶树苗茁壮成长,空气中隐约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茶香。
早上八九点钟,茶园里已是人头攒动,茶农们一边采茶一边唠叨着家常,此起彼伏的笑声在风中飘荡。在茶厂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着烘烤这一季的春茶。放眼望去,漫山的茶树昂首挺胸占据着整个山坡,嫩绿吐舌的新芽儿,一片挨着一片,不留一点儿缝隙。那浓淡相宜的绿色,“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村民展示茶叶质量。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撂荒地变聚宝盆
“一年四季都有活,采茶叶、割草、施肥,这几年我们这里的人靠着这片茶山都有了收入。”茶园里,村民们挂着竹兜正在采摘嫩芽尖。对于荆竹村的村民们来说,如今的茶园梯田成了他们的聚宝盆。
前些年,荆竹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村民随着年龄的增长,能管理的庄稼地越来越少,以前的好田好土逐渐沦落为撂荒地。
“村里缺乏产业,撂荒地成片,看起来特别让人心疼。”小南海镇政府工作人员赵巧云说,看着杂草丛生的“庄稼地”,荆竹村决定利用村集体经济,发展一个有效益的产业,变撂荒地为致富地。
随后经过村委会讨论,决定发展一个效益高、见效周期长的朝阳产业。荆竹村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适合高山茶叶的生长,白茶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荆竹村村委会组织人员前往浙江安吉考察白茶产业,觉得发展白茶的可行性很高,回来后,统一流转土地600亩,种下白茶,也种下了村民们的希望。
“荆竹村白茶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目前取得了阶段性实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就近务工,成为了村里留守劳动力的主要增收途径。”白茶基地负责人舒军说,“小到十多岁的孩童,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采摘茶叶,村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今,已经有60多名村民参与到茶园的生产管理中,成为了基地的产业工人。”
荆竹村白茶产业园一角。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提升产业附加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小南海镇以发掘本地茶文化为依托,通过打造茶乡特色乡村旅游,来提升茶业的知名度,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2020年4月,为解决镇村两级茶叶管护技术支撑不力、管护后续资金匮乏等难题,小南海镇党委政府从机制、方法入手,引进浙江安吉某白茶生产企业对全镇的茶叶管护进行承包经营并合作建厂,不仅解决了茶叶管理的资金、技术难题,也为村集体经济壮大找到了新路子。
2021年4月,小南海镇举办了首届小南海采茶节,隆重推出“寨主养生茶”“幺妹山歌茶”系列品牌白茶,平均售价达700元至800元/斤,活动期间销售良好,仅清明节前就实现收益100万元。
今年茶园全部成型后,预计可实现年收益300万元以上,实现了靠一片茶叶发展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据介绍,白茶产业成园后,当地将会探索建立老百姓增收的利益连锁机制,采取返租、入股,还有参与管理等方式,让老百姓受益。与此同时,完善产业链,主动做好与市场相衔接,增加茶叶产业的附加值。下一步,荆竹村将进一步打造农业产业观光园,把游客留下来,不断带动茶叶、土鸡、土蜂蜜等产业发展,让村里的老百姓都能增收致富。(田丹、黄英、杨敏)
来源:黔江区委宣传部
(责编:秦洁、刘政宁)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