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秦巴多佳茗,滋味谁最浓--陕南三市茶叶大PK
好山好水出好茶。位于秦巴山区、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我国茶叶自然分布的最北缘,这里纬度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充沛,土壤富含锌硒,因而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浓、富硒、形美、保健”的特点。近年来,陕西省通过政策引导、专项扶持、品牌培养、宣传推介、三产融合等一系列措施,使茶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截至2019年底,全省茶园面积281.49万亩,汉中、安康、商洛茶园面积分别为127.4万亩、100.2万亩、53.9万亩,全省干毛茶总产量达10.5万吨,产值达162亿元,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8位。为推动陕西茶叶产业发展,本报推出“陕南三市茶叶大PK”专题报道,派出记者深入秦巴山区的陕南三市茶区,探访最美茶园,了解三市茶区茶叶各自特点以及目前的生产、销售状况,提振行业信心、传递茶人情怀、促进产业发展。
安康:托起产业致富梦
紫阳一处茶山上,采茶女们正在采茶。记者 张权伟摄
“三月三哪,上茶山哟依儿哟,姐妹采茶呀心喜欢哪,哟依儿哟,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
阳春之时,漫步安康,群山披绿,春茶飘香。行走在紫阳、汉滨、平利等地,耳边不时传来轻柔的采茶之歌。目光所到之处,碧连天的茶海冲击着视觉神经,满山坡的翠绿震撼着心灵深处。
近年来,安康市正上下一心,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举全市之力建设千里汉江生态富硒茶长廊,全力打造中国富硒茶之都。
安康多山多水,物产丰富,紫阳茶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种。紫阳在上古巴国时期产茶,西汉时期出现茶叶贸易,唐朝时山南茶列为贡品,宋明时期以茶易马,逼得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这句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为紫阳茶写下的诗句,印证了紫阳茶往日的辉煌。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曾多次到安康各产茶县进行深度调研。他认为,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誉为“世界硒源”“中国硒谷”的安康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区,也是全国产富硒茶最好的地方。
“经过我们的检测,安康市紫阳、平利、汉滨、岚皋、石泉、汉阴等重点茶区茶叶含硒量均在富硒茶标准值0.35—5ppm的范围,高于全国其他茶区茶叶的数倍乃至数十倍,是天然的优质保健茶。”盛军说。
2016年5月24日,“安康富硒茶”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8年6月,“安康富硒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准登记注册;2019年,“安康富硒茶”成为唯一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陕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青山掩映,沃野飘香。4月14日傍晚,在焕古镇大连村村口,新扩建的紫焕富硒茶厂正在生产,不少茶农陆续来到茶厂,将白天采摘的茶叶出售给加工厂。这家带动村里66户贫困户脱贫的茶叶企业,不仅涉及各类茶叶的加工销售,还发展了茶旅融合的旅游体验项目,将村民纳入茶旅融合的产业链条上。
不仅是紫阳,在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村民贾定菊是一家茶叶加工厂负责人,仅去年茶厂就盈利8万元。但谁承想,4年前她家还是贫困户,丈夫患病,孩子又刚考上大学,家里入不敷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贾定菊利用扶贫贷款一步步建起了小茶厂。她不仅脱了贫,还带动周边村民到茶厂务工。
据悉,目前安康全市茶产业已建设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27个,已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5个。全市有10县区108个镇办发展茶产业,覆盖全市315个贫困村。“安康富硒茶”已经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带动增收能力最强的农业产业。
早上8时,平利寻梦农园合作社负责人王秀梅打开手机,通过直播,向全国网友推荐家乡特产——“安康富硒茶”。4月23日,央视新闻助力“脱贫攻坚之陕西湖北专场”公益直播中,央视主播与王秀梅视频连线,她详细讲解了富硒茶的功效和作用,全国1000多万网友观看了直播,当天推出的1万份茶叶被抢购一空。
之后,王秀梅的直播间人气大涨,每天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卖出5000至1万份富硒茶,单日营业额最高达30万元。
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茶产业在今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疫情影响,茶叶销售遇到难题,而火爆的电商直播,正在成为安康茶叶新的销售渠道。当下,正是“安康富硒茶”销售旺季,借着直播的东风,“安康富硒茶”成为“新晋网红”,成为淘宝等电商平台热销的商品之一。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安康全市茶园面积达100.8万亩,茶产量4.01万吨,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面积居全省第2位。记者 张权伟 段承甫
汉中:握指成拳闯市场
4月29日的勉县阜川镇茶山风景。记者 陆晟摄
4月28日,在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的会客厅里,茶艺师李小乔轻轻地将新茶从茶盘拨进热水杯中。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数道工艺处理后的干叶,在滚水中重生。“汉中仙毫”选用的茶树芽尖,在水中舞蹈,尽情绽放。袅袅茶香里,蕴含着淡雅轻柔的茶文化,浓缩着“汉中仙毫”走过的10多年风雨。
提起陕西的茶叶,汉中是绕不过去的。我国著名评茶大师陈慧春教授评价:“汉中是我国罕见的高香茶区,而且是洁净、卫生的全天然有机茶区。”
截至2018年,汉中市茶园总面积达到122.6万亩,茶叶总产量5.65万吨,产值74.7亿元,均位居全省第一。
“今年是我从事茶产业的第20个年头。过去炒茶时,我拎着竹篓,在茶叶烘干机、揉捻机等‘铁师傅’之间‘搭桥’。”鹏翔茶业董事长段成鹏介绍。
时至今日,这样一组需要人工衔接的“铁师傅”们平时只进行一些零散的茶叶加工。在它们旁边,是一条由全自动萎凋机、自动化揉捻机、可视化发酵机等组成的全新生产线。
在机器的轰鸣声里,每天最多有400公斤成品红茶,从厂房走向市场。“平时,我一个人就可以操作这条生产线。”鹏翔茶业生产厂长江宁告诉记者,“机械化生产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优点:一个是标准统一,质量把控严格;一个是产能足、产量大,单位产能投入的人力成本低。最忙的时候,4个人也能完成这一间厂房的生产任务。”
在汉中,像这样的生产线有110条,清洁化连续化茶叶加工厂有60多家。“我们汉中茶叶的加工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较为领先。从鲜叶到成品,能够实现一键操作。”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刘懿说,“机械化推动生产的标准化,进而推动了品牌的整合。”
2019年11月,日本茨城县,勉县小河庙琼熙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鲁琼带着“汉中仙毫”走出国门,和日本商户对接抹茶生产线落户勉县的相关事宜。一切顺利的话,今年夏天,这条生产线就能落地。
站在异国他乡,鲁琼想起了自己14年前的经历。
时光回溯到2006年,鲁琼经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西安,向经销商们推销自己加工的干茶。“那时候我们没有自己的商标,说是勉县的‘定军茗眉’,人家也不太认。”鲁琼回忆,在西安奔走多日,茶叶依旧难卖。
没有高度统一的生产标准,没有高知名度的品牌,鲁琼的茶叶难出重围。
2007年是汉中茶产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宁强的“宁强雀舌”、镇巴的“秦巴雾毫”、南郑的“汉水银梭”、勉县的“定军茗眉”、西乡的“午子仙毫”……它们都统一成了一个品牌——“汉中仙毫”。
之后的2008年,鲁琼实现了35万元的年销售额;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800万元。“汉中仙毫”带着鲁琼突出重围,自身更是在市场上大放异彩。2013年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荣获绿茶类唯一金奖。2019年,“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到25.69亿元,位列全国价值百强第23位。
勉县阜川镇晏河村旁的茶山山顶上,有一座清幽雅致的院落。主屋书架上是陆羽的《茶经》,墙上画框中装裱着范仲淹的《武夷茶歌》……这是一间品茶室,两侧厢房分别为来访的客人提供了住宿和制茶体验的设备。
“我们保吉寺茶厂规模不大,平时做些茶叶零售。”院子的管理人吴成继说,“平时也会有一些爱好茶文化的人来体验采茶、炒茶、品茶。”
放眼整个汉中,东有西乡江塝茗园,西有宁强千山玉皇观,南有南郑罗帐岭,北有城固山花茶舍……20多个茶旅休闲、观光、体验示范点为汉中旅游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们较好地促进了茶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实施,为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记者 陆晟
商洛:念好绿色生态经
商南县富水镇油坊岭村生态茶园,茶农们正在忙着给茶苗除草。 记者 屈荔鹏摄
“人间四月芳菲尽,茶乡处处香满园。”循着悠悠茶香,记者走进商洛市商南县试马镇马泉山万亩白茶基地。放眼望去,绵延的群山上“铺满”了茶树,茶农们埋首茶园,指尖飞舞,仿佛在弹奏动人的乐曲……
从第一株茶苗引种,到如今的陕茶“新秀”,50多年来,商洛茶叶产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道路。
据记载,商洛种茶、制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镇安县达仁镇象园村的刘氏从安徽和州引种茶树成功制成象园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然而,因产量少、知名度不高,彼时的象园茶鲜为外界所知。
在商洛茶叶种植发展史中,不得不提到一位标志性人物,她便是“南茶北移”的创始人——张淑珍。
商南县沁园春茶业公司董事长王超说,从理论上讲,茶叶生长在北纬30°以内、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的南方,而商南县地处北纬33°6至33°44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00毫米左右,种茶几乎是不可能的。
1961年,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系毕业的张淑珍,被分配到商南县农业综合站。次年,她便着手试验培育茶苗。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她摸索出山上直播种植和“避钙就酸”的茶园发展思路。1967年,张淑珍用就地栽培的方法培育了0.2亩的茶苗并获得成功。1970年她用这批茶树成功制茶3.8斤,不仅改写了商南不产茶叶的历史,也改写了中国茶叶的栽培史,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300多公里。
此后,在张淑珍的示范带动下,商洛市茶叶种植从商南县扩大到邻近的丹凤、镇安、山阳三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商洛市茶园面积已达56万亩,2019年全市茶叶产量8068吨,产值达13亿元。
“我们的茶叶虽然品相不是上乘,但香气高、口感佳、内含物丰富、耐冲泡。”记者采访所到之处,无论是茶企负责人还是茶农都会以商洛茶叶的内在品质引以为豪。商洛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9.9%,素有“天然氧吧、城市绿肺”之美誉;土壤洁净无污染,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其成为中国西部最北端发展生态茶叶的一块净土。
为了守住商洛茶叶的品质,商洛市制定印发了《商洛市秦岭生态茶生产技术规范》,严格从种苗、建园、科管到采摘、烘干、包装、储运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作为陕茶的“后起之秀”,商洛名优绿茶有一个响亮的品牌叫“秦岭泉茗”。近年来,为了在“陕茶”中争得一席之地,商洛市政府对“秦岭泉茗”品牌实施许可使用,制定了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全市在售的“秦岭泉茗”都统一标准、统一包装。
“苦练内功”让商洛茶叶在茶界声名鹊起。目前,商洛已建成5个国家级、15个省级茶叶标准园,绿色无公害茶园面积达30万亩。全市有5个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村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国内外各类茶叶评比活动中,商洛先后有28个产品获得金奖。
4月27日,记者来到商南县富水镇万亩茶园基地,只见层层梯田式的山坡,已被点点新绿覆盖。站在山顶向四周望去,万亩茶海公园,已见雏形。
“茶海公园被列为全省2020年重点实施项目。”商南县茶叶产业发展局局长朱熙敏告诉记者,在建园时,他们按照“山上茶、山下果”的产业格局,将这里打造成既是观光茶园,又是花园果园的模式。在山下还建有1.2万亩的猕猴桃产业园,建成后将形成茶、花、果、林于一体的茶海公园度假区。
“从一‘叶’到一‘业’,商洛茶产业打破单一的生产和销售格局,构建全产业链,将茶产业发展与山水、乡村旅游结合,深挖‘绿色金矿’,真正让小小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叶赟表示。记者 屈荔鹏
来源:西部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