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山大师能否借用你的初制厂,做场直播

2022-04-06 08:29:11热度:50°C

在葡萄酒行业,大师是备受尊敬的。

但到了茶行业,这几年,大师遍地开花,越来越成为神棍的代名词。

而且,茶圈里,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大师出没。

- 01 -

卖茶的大师

前两天,勐库早上下雨,待在茶农家里泡茶。

前两天炒的茶,在萎凋席的边上挑干的茶叶捡,勉强凑出几泡。

晚饭在茶农家干了点能喝的液体,某中年男人的跟班,说自己旁边的中年人,其实,是一个茶叶大师。

据说很懂茶,能喝出茶叶的树龄。泡出一泡茶,闻了闻香气,就说:这个树龄怕是有200年,一口吸进茶汤,呲溜一声:这回确定了,是219年。

有人质疑到:这样闻就能闻出来了。

受到质疑,中年大师脸上明显挂着不悦,倒是有个人礼貌地请教,请问大师,怎么闻出树龄。

大师一瞬间精神抖擞起来,解释道:这个闻的姿势就有讲究,45度扬起脑袋,闭上眼睛,张开嘴巴,不要吸,让茶香缓缓流入鼻内。

只见大师一个动作静止了40秒,说:这个树龄,果然219年。

一人问:为何你这样一闻就闻出来了呢?

大师摆出一副孔乙己一样不屑置辩的神色,仿佛在说:懒得跟尔等一般见识,你喝不出来,别人也喝不出来不成。

一直有人吹自己能喝出树龄。

树龄,是相对的。比如,茶农老李家的一片茶园里,古树、混采2个级别,都是老李自己做的茶。

2个茶放在一起,同样的工艺,用同样的水质,同样的冲泡方法,差不多的心情,喝古树和混采的。

古树茶的气韵好,但气韵又很难标准化,只能靠感受。茶园、工艺,水质,心情等其它条件稳定,古树、混采两个级别的茶做对比。

根据气韵好坏,对好茶有一定认知的人,是能喝出来的。

但是,随便一款茶,不知哪个山头,不知是谁做的,一口喝出这款茶树龄219年,大概,这是强行给自己加戏吧。

大师说起茶来,越说越嗨,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怀有特殊技能似的。

他说:普洱茶的特点是越陈越香,但是,越陈越香不是空话,需要时间来证明,我作临沧茶也是用低温长炒。放几年就能越陈越香。做茶6年,我已经很专业了,我做的就是标准化的普洱茶。

大伙儿看着他吹牛,看热闹不嫌事大地问:标准化,请问您怎么做到标准化。

大师说不出话来,一副不容置疑的神色,拍着胸脯保证:我做的就是标准化,普洱茶行业少有的标准化。

茶叶市场的标准化,喊口号,谁都会。可是,要真正落实标准化,制茶也是需要重投入的。

初制厂,精制厂,加工工艺,每一步下来,都要烧钱。市场上,喊着自己标准化的人很多,可是,除了喊口号,啥也不干的也大有人在。

以为自己专业,自己标准,自己喝出树龄、是大师。可自己的茶并没有脱颖而出,最后只能说一句:我这么好的茶,你还这么说,你不懂茶。

而所谓的大师,号称一口喝出树龄的人,渐渐地,也成了茶余饭后冷嘲热讽的对象。

喝完茶后,大师的朋友突然找到一个做茶的年轻人,说:小兄弟,能不能到你那里坐坐喝杯茶。

年轻人知道,恐怕这家伙的目的不是茶。于是果断答应下来,到了初制厂,喝了半泡茶,大师依然在神神叨叨,只是,大师的朋友想起身出去走走,抱着手机出去咔呲咔呲拍照录视频去了。

半晌之后,拍照的人开始直播,扯起嗓门大声喊,手舞足蹈全身心投入:直播了啊!这里呢,是我们勐库的初制厂。这边呢,是不落地晾晒,镜头一转,转向晒席,这是昨天晚上炒的茶。

半晌之后,年轻人的兄弟发来消息问:他是你的客户噶。

年轻人毫不客气地说:我不认识他。

兄弟直接怼:那你还让他在你的厂里直播,你看看他那价格,600块的冰岛坝歪,你卖给客户的坝歪几千块。在你的厂里,你客户肯定以为他就是你客户啊,同样的坝歪,“卖”给他600多,别人几千,你怎么解释。

年轻人一想,好像也对,你不是我客户,却说这是你的厂。卖着600块的冰岛坝歪,锅却让我来背。

只是,请佛容易送佛难,大师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一说就是两小时。大师说完,其朋友也直播完了。

晚上,大师不知从哪里问来年轻人的电话,说想继续坐坐聊聊茶。

年轻人想都不想礼貌地说:不好意思啊!今晚不在厂里,改天吧。

只是,成年人的改天,其实就是:再见,最好再也不见。

- 02 -

茶叶大师,怎就没落了

大师,原指学问和艺术上独有造诣的人。

比如,季羡林,虽然季老说自己不配大师称号,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大师地位。

茶圈,也是有大师的。穷毕生心血创作《茶经》的陆羽。近代以来,国家羸弱,致力于国茶复兴的当代茶圣吴觉农……等等。

为茶叶历史和发展做出过特殊贡献的人,称之为茶界大师,丝毫不为过。

但是,近几十年,大师突然遍地开花。茶城能遇到喝出树龄、喝出海拔的大师,茶山能遇到自称茶人,不是卖茶人的大师。

喝茶的人里,也有人剃个光头,四处游走,专家称号一大堆。

然而,这类大师,对茶行业的贡献,拿着800倍放大镜都找不到。而且,往深处一扒。大师不卖茶,但大师背后,百转千回,定有一个卖茶的群体。

卖茶的人多了,自封大师的人多了,教育却普及了,大师也就没人信了。

真正的大师,在于他对茶行业做了多少贡献,在于是否德高望重。在于是否兢兢业业坚守自己的本职,推动制茶工艺的进步,推动茶行业缓慢向前发展。为数千年中国茶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师是公认的,不是自封的。

素衣道袍,建个道场,站在大师的高度,让茶客求着自己买茶,那样的时代,早过去了。

前不久,有人拿出一饼老茶,说这是台湾普洱茶大师收藏的普洱,希望买入。

听到这样的话,难免噗嗤一笑。

90年代,台湾经济的巅峰时候那时候,大陆发展较弱,那时候的台湾普洱茶大师,大陆人是很相信的。如果有台胞回来探亲,绝对是夹道欢迎。

但如今,大陆经济世界第二。在经济上,台湾省混为打酱油的角色。这时候的台湾普洱茶大师,几乎路人甲的角色了。

一切问题,本质上都是经济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清背后的经济链,很多都会迎刃而解。

喝茶这事,台湾省比大陆穷那么多,大陆人为啥还要听你的信你的。你搞你的茶仙下凡,我喝我的山头混釆。不就行了。

时代并不是不允许大师出现,只有在得到行业认可之后才成为大师,而不是自封大师去教化别人。

大师还是那个大师,可时代,早就变了。

写在最后:

70/80后一代,也许还有人相信大师。但是,90后一代,对大师已经没有兴趣了。

成长环境变了,受的教育也多了,不再迷信大师了。就算要相信谁,也会选择相信经济规律,相信生产力。

与其买大师那几万一饼的不知真假的茶叶,还不如搞点古树茶。

一杯茶而已,自己喜欢就好,自己喝得开心就好。

迷信大师,大可不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