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安徽茶叶科技发展四十年成就回顾

2022-03-26 15:46:15热度:105°C

安徽茶叶科技发展四十年成就回顾

蒋敏 何晓梅 章传政

安徽是我国最重要的名茶产区之一,名茶不胜枚举,茶叶品质优异,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产业历来就是安徽山区脱贫致富的民生产业,是安徽省众多县(市)的特色优势资源和支柱产业,也是重要的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在推动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优化、生态美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茶叶科学技术不断革新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茶业经济在安徽省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安徽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茶产业的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均与安徽省长期开展茶叶科技创新和成果示范推广密切相关。

1 安徽茶叶科技发展历程

安徽茶叶科技起步早、发展快,早在民国时期就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其后一直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1915年,北洋政府在祁门县创立了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1917年更名为农业部茶业改良场,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机构,开创了现代茶叶生产技术试验研究。其后又在1940年组建了屯溪茶业改良场,开展茶叶品质及相关技术研究,并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果,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奠定了安徽成为全国茶叶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1958年,在皖西六安市舒城县视察时,发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激发了广大茶叶工作者开展茶叶技术试验和发展茶叶生产的热情。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茶叶科技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茶叶科技创新主要以服务茶叶生产发展,恢复和发展名优茶,提升茶叶品质和茶叶机械化水平为目标,在茶叶加工技术、茶树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进入21世纪,安徽茶叶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在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安徽茶叶科技飞速发展,成就斐然,位列全国领先水平,在茶叶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如茶叶加工技术集成创新、茶叶质量与安全、茶叶健康、茶树基因研究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极大的提高了安徽乃至我国茶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精深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提升了我国茶叶科技在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为我国茶业现代化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2 安徽茶叶科技发展成就

2.1 茶叶科研人才队伍与智库建设

1978年,为适应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委托,安徽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前身)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机械制茶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机械制茶理论、茶叶基础理论、茶叶贸易理论和设计制造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安徽乃至全国茶业的恢复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茶叶技术型人才。

【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

40年来,安徽省茶叶科技创新人才智库建设成效显著,人才荟萃,为安徽省茶叶科技事业的腾飞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是安徽茶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领头机构,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安徽分中心、黄山茶叶综合试验站、黄山市茶科所、六安市茶叶局、安庆市种植业局、祁门茶叶研究所以及安徽省茶业学会等高校科研组织是安徽茶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力量。此外,还有各地市(县)茶叶办、茶叶所、茶叶试验站、茶叶行业协会以及各大茶叶龙头企业,他们构成了安徽茶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新成立的安徽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徽省有机茶研究会、黄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也构成了安徽茶叶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新兴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已有80年的历史,茶学专业(团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茶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安徽农业大学还建设了整个园艺一级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张照亮教授入选了2017年度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项目(茶学领域唯一入选者)。此外,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还建有茶叶科学研究所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当前,安徽省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茶学科学研究中心、全国茶学人才培养重镇。

2.2 茶树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

“安徽茶树品种,在悠久的栽培历史中,经过自然变异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在保护茶树遗传多样性,优化茶园品种结构,助推茶树品种创新,推进茶园良种化改革,加快名优茶得创制与开发,促进茶叶增产提质和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安徽模范种茶场(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前身)是安徽省乃至我国最早从事茶树品种选育工作的茶叶专业研究机构,早在1936年则开始茶树品种变异试验和具有广泛适制性的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自1975年开始,安徽省农业厅在全省适茶地区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基地14个,后又陆续扩大繁育点20余个,推广新繁育的无性系品种。改革开放之初,经安徽省农业厅批准,建立休宁茶树良种场,1987年改建为安徽省冬至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经过30余年的发展,该场现为农业部重点茶树良种繁殖、示范推广基地,拥有国家级良种48个、省级良种39个、各品系124个、国外品种10个,良种茶苗销往全国12省市。

【安徽省舒城县九一六茶园】

安徽省茶树种质资源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1980年开始,安徽省农业厅组织对全省21个县(市)区开展调查,对地方茶树品种和优良类型进行了摸底盘清,到1984年完成。1982年,安徽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成立,并于同年11月开展了第一批茶树良种审定,其后又开展了4次集中审定工作。近年来,随着茶树育种研究的推进,我省又多次组织了不定期的申报与审定工作。2009年,安徽农业大学茶树育种专家江昌俊对省内具有地域特色和适应性的地方茶树品种进行了全面调查,发掘地方优质茶树品种30余个,并进行了创新性挖掘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2017年,蒋敏等[]对安徽省茶树种资资源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搜集工作。经过长期的选育和搜集整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安徽省有地方优良茶树品种32个,省级茶树良种24个和国家级茶树良种11个,共计64个。

安徽省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性状优良,对于推动我省名优茶开放、品种再创新、茶产业提质增效及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无需讳言的是,当前安徽省无性系良种推广较为落后,据农业部2014年数据,安徽省无性系良种茶园占比为22.61%,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仍远低于全国60.94%(2017年)的占比,因此尚需要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资源,以提升茶叶生产的质量,提高茶叶经济效益,推动徽茶产业振兴发展。

2.3 茶叶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化

茶叶科技创新是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大力发展茶叶科技才能提升茶产业发展的层级和经济附加值。近40年来,在安徽省农委、科技厅的支持下,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茶叶技术领域的“产-学-研-政”合作,“组建安徽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茶叶加工工艺、茶叶品质与安全、茶树基因组测序等一大批关键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并逐步产业化,极大的提升了安徽茶产业的现代化水平、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择其要者,总括如下。

【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荣获“安徽省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茶叶生产技术与成果示范及产业化方面:20世纪80年代,何世华成果研制了集杀青、理条、整形于一体的往复式槽体炒茶锅,“核心技术是多槽式锅体及其往复运”,后经浙江人改进成多种类型的名优茶生产机械,“使我国名优茶生产逐渐步入机械化行列”,推动了我国茶叶的机械化和名优茶的生产。90年代初期,祁门茶区茶农试验研制了筛网制茶法,用该制茶法研制的黄山翠兰茶“色泽翠绿、鲜活、光泽”,品质优异。2005年,安农大茶学专家团队研发设计了我国首条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并大规模投产,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炒青绿茶初制的现代化水平,这是安徽乃至我国茶叶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志性事件。2007 年,安农茶业系联合黄山市汪满田茶业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叶加工专业分中心,在新技术的研发、新装备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广泛运用于茶叶生产中,提升了茶叶生产效率和企业科技实力。同年,安徽休宁松萝茶业公司开展了外销绿茶清洁化生产技术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实现了外销绿茶从种植、茶园环境管理、生产加工到精制等全流程的清洁化,极大的提升了我国出口绿茶的品质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推动了外销绿茶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009年,安农大茶学团队与谢裕大茶业公司联合开展了黄山毛峰清洁化生产技术研究,建成了我国首条黄山毛峰全自动清洁化生产线,实现了黄山毛峰茶的清洁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该生产线的投产和推广,为黄山毛峰茶的现代化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黄山毛峰茶产业提质增效和技术升级。同时,安农大科研团队还联合相关企业开展了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弥补了我国在该邻域研究的不足,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推进了我国茶叶生产加工方式的重大变革。同时,安农大研究团队还成功研发了基于PLC的茶叶滚筒杀青机温度控制系统和杀青机双模糊控制系统,较大程度的提升了制茶机械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对茶树鲜叶杀青温度的稳定把控。

茶叶贮藏技术方面:李尚庆研究了冷藏式茶叶保鲜库对干茶色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温度与相对湿度较低的组合和温度较低与相对湿度一般的组合下,都可以较好的保持干茶色泽,但若需要大规模保鲜则要选择后者组合。张正竹等研究表明,利用微波杀青技术对茶树鲜叶进行杀青后低温冷冻存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名优绿茶杀青进行冷藏处理也具有类似的效果。

在茶叶标准方面:安徽敬亭山茶场于1978年成果研制恢复了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茶——敬亭绿雪,其起草的“敬亭绿雪茶”行业标准于2002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该标准的实施促进了敬亭绿雪茶的标准化生产和品质体系的构建。2015年,由宛晓春团队主持的“茶叶分类”国际标准提案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茶叶分技术委员会正式立案,这标志着我国茶叶标准正式打破国际垄断,开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了国家话语权。此外,张正竹还参与了《GB∕T 33915-2017 农产品追溯要求 茶叶》国家标准的制定,与此同时,安徽农大茶学团队还是《黄茶加工技术规范(意见征求稿)》国家标准和《DB34/T 2891-2017 皖西黄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在无公害茶园建设方面:廖万有等试验研究了去除茶园重金属的新途径——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喜的是,目前,安徽省在无公害茶园建设和茶叶无公害生产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全面实现“无公害化”。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方面:舒庆龄等较早的在省内开展茶多酚在日用化工上的应用研究,以及茶资源综合利用与防癌研究。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抱儿钟秀茶业公司在夏秋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开发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黄大茶及其速溶茶等深加工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与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了冬茶系列产品,包括冬茶(原叶茶)、冬茶啤酒、冬茶饮料等产品,创造性的推动了安徽省冬茶资源的开发利用。

茶叶安全追溯方面:2008年,安徽皖垦茶业集团敬亭山茶场研制的采用商品条形码作为信息载体的茶叶制品安全溯源系统顺利建成,该系统可实现对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等的全流程信息跟踪,这在安徽茶制品追溯研究领域尚属首次。

茶与健康研究方面:宛晓春等[]的研究表明,相比于红茶、绿茶,黄大茶的降血糖功效更加明显。这在国际上属于首次发现,该研究极大的推动了安徽皖西特色黄大茶以及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市场推广,在茶区精准脱贫、产业振兴、提质增效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宛晓春团队还研究了绿茶和红茶在降低高尿酸血症方面的效应,研究发现,绿茶和红茶提取物可以使模型小鼠血浆中的尿素氮(BUN)、肝酐(Cr)和尿酸(UA)水平显著降低,推动了红茶和绿茶在抗高尿酸血症领域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安农大茶学团队还搭建了茶与健康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资源库和分析平台TBC2health2health。

茶叶滋味与香气方面:夏涛等破解了影响茶叶苦涩味的关键酶和基因,这是学界首次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的关键酶,为全面研究茶叶苦涩味的产生机理提供了新思路。魏书课题组首次揭示了茶树橙花叔醇和芳樟醇生物合成调控的新机制[],这为茶叶香气和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可能性。

茶树基因组方面:安农大茶学团队先后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围绕茶树基因组测序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国际上首个茶树基因组BAC文库,为茶树基因组学公用数据库和研究平台的搭建以及相关生物信息学资源库和工具的开发做了有效的基础性研究。同时,以宛晓春团队为首的多个研究团队成功揭示了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为茶叶风味学和山茶属植物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安农大茶学实验室还主导开发的茶树基因组数据库网站()。该数据库以该实验室前期测序完成的“舒茶早”茶树品种基因组信息为基本框架,同时整合了茶树和其他21种山茶属植物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基因跨物种、组织以及胁迫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概况信息、大量的茶叶品质相关的代谢物信息、功能基因信息以及国内外的主要茶树种质资源信息等。

2.4 名茶恢复与创制

安徽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名茶生产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名茶数量众多,制茶技术水平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满足国内外茶叶市场发展的需求,开始逐步发展传统名茶,恢复历史名茶,创制新名茶。安徽省名茶开发工作始于1972年,经过近50年的发展,创制了黄山绿牡丹、黄山翠兰、汀溪兰香、东至云尖、华山银毫、黄山松针、九华翠剑、白云春毫、黄魁、响洪甸1号、金寨红、金寨蓝茶、雾里青等40余个现代名茶。1953年,我国著名茶学家、制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先生开始着手恢复安徽历史名茶金寨菊花型茶,其后又先后恢复了天柱剑毫、汀溪兰香、天山真香等历史名茶。到了80年代,名茶恢复工作开始广泛开展,在一大批茶叶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又逐步恢复了高峰云雾等30多个历史名茶。

随着一大批历史名茶的重新恢复、现代名茶的创制、传统历史名茶的发展以及相关茶叶科技的创新,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升,安徽茶业发展的质量和层次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2.5 出版茶叶科技文化专著

为指导茶叶生产发展,推广茶叶生产经验和最新科技成果,普及茶叶生产知识,早在1957年,安徽省农业厅就编著出版了《安徽省茶叶生产经验》一书。1960年,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编写的《安徽茶经》出版,同年,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写了《安徽茶叶生产技术》。1964年,安徽省茶业学会创办《茶业通报》杂志,为普及茶叶栽培、生产技术,推动徽茶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自80年代起,有关安徽名茶文化、茶叶生产技术的专著层出不穷,如安徽省徽州地区茶学会编写的《茶叶科技问答》(1982),江昌俊等编著的《安徽茶区生态与茶叶生产技术》(2009),方继凡等编著的《仙崖绿金.猴坑》(2010)等。其中,王泽农于1981年编著的《茶叶生化原理》一书,被我国第一部地方技术通史《安徽科学技术史稿》全文收录。

此外,为培养茶叶科技人才和茶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安徽茶学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还率先编撰了一批应用于茶学高等教育的大学教材,填补了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教材的空白,如陈椽《制茶学》(1961)、《制茶技术理论》(1985),王泽农《茶叶生物化学》(1961),姜含春《茶叶市场营销学》(2010)等等。据笔者初略统计,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安徽茶叶工作者先后编著了有关安徽茶叶生产经验技术、名茶文化、茶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著达50余部,成果丰硕。

2.6 茶叶科技成果保护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技强国战略,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了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只有将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保证科技成果不受侵犯,从而鼓励科研工作者进行源源不断的创新,激发创新热情和潜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科技创新水平限制以及专利申请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茶行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茶叶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申请的国家专利尚少。“十一五”期间,我国申请并公开的茶叶发明专利共有2228件,其中439件获得授权,在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单位中,安徽农业大学位列第6名,从申请地区来看,安徽省排在第六名。近十年来,由于茶叶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企业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我国涉茶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迅速。“2015年度,我国涉茶专利申请数为3044件,安徽省专利申请数量居全国前列,位列第三且呈增长趋势”。

近两年,随着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茶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内茶叶专利的申请量也在逐年提升。

2.7 茶叶科技普及推广

为大力推广茶叶科技成果,提升茶产业发展质量,提高茶业发展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安徽省先后实施了“金寨大专班”工程、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计划、茶叶非遗传承培训计划,并结合星火课堂等活动,开展了系列科技推广活动。

2.7.1 茶叶科技扶贫

20世纪80年代初,为走大别山科技扶贫扶智道路,安徽农业大学与金寨县联合创办“金寨大专班”,自“金寨大专班”开设以来,先后开设了茶学、动物科学等十多个专业,为大别山地区特色产业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型、实用型专业人才,为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012年年底,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张正竹教授应学校走好“大别山道路”的号召,选择到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县挂职扶贫,任“茶县长”。茶叶是金寨县的主导产业,是金寨县脱贫攻坚的第一“引擎”。任职期间,张正竹教授深入实地,调研该县每一片茶园,亲手指导茶农生产,推广茶叶科技,改善当地茶叶品质,创制名茶,为金寨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茶农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在考察安徽金寨县时,走进金寨县花石乡“徽六”茶业扶贫点,详细了解“徽六”扶贫点茶农的收入情况,表达了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殷切关怀,也展现出茶叶在山区贫困地区承担着精准扶贫的重任。当前,为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大别山“科技扶贫”、“扶贫扶智”道路,安徽农业大学与金寨县建立了校县合作茶产业联盟,以科技为支撑,构建“高校+专家组+农技人员+经营主体+茶农”的农技推广模式,开展茶叶加工技术培训,培养茶叶骨干人才,为金寨县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提供了人才和科技保障。

2.7.2 新型农民职业培训

自2014年起,为贯彻国家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决策部署,安徽省开始全省范围内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省内各大产茶县(市)农机推广中心、茶叶协会等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开展合作,课程涉及茶叶乡村旅游、茶叶科技创新与应用、标准化茶园建设、茶文化产业化、茶叶品牌建设、茶叶市场营销等。据统计,全省先后有茶农、茶技人员6000余人次参与了该培训。

除此之外,为强化茶叶科技创新与成果示范推广,提高全省茶叶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促进茶业增产增收,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省茶叶龙头企业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结合阳光工程等活动,大力开展茶园绿色防控、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优质高产培训工作,先后受训茶企员工、茶叶科技人员和茶农高达30多万人次。

2.7.3 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

茶产业比较效益高,是安徽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安徽名茶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名茶制作技艺水平高并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已有12个名茶制作技艺被选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名茶的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值得一提的是,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还入选了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黄山.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绿茶制作技艺)】

为了保护和传承安徽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旅游部非遗司和安徽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绿茶制作技艺)》于2018年9月在黄山职业学院开班,共有来自全国茶业界人士50余人次参与了培训,了解了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及其手工制作技艺,学习了非遗相关知识和保护手段。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徽茶非遗技艺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总结

经过40年的发展,安徽茶叶科技已初步构建了涉及茶叶相关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茶叶科技创新大格局。在茶叶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安徽茶产业已形成以茶学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组织为创新主体;以安农大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试验基地以及各市区茶叶试验站为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以安徽省茶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安徽省(地市)政府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资金,省内茶学高校科研单位茶叶科技工作者等为创新资源;以茶树栽培管理、茶树育种、茶叶机械设计、茶叶深加工、茶叶天然产物等为创新的客体要素;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科技创新体系。

在应用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安徽茶产业还初步构建了从茶树栽培管理、茶树品种选育、茶园标准化管理、制茶机械、茶叶加工装备、茶资源综合利用、茶叶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到茶叶贸易、流通、茶旅游产品开发与服务、茶艺创新、茶文化传播等全产业技术创新链条。

但不可回避的是,当前安徽省茶叶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率较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茶叶各项标准有待完善、茶叶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亟待加强等。未来,随着对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农农发〔2016〕7号)和安徽省政府《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办〔2018〕7号)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推进,将进一步推进安徽茶叶科技创新和整个茶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文化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注:该文原文已刊登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经作者授权后发布;内容略有改动,配图来源于网络;转载自请注明出处。)

以下内容为广告投放:

--------------——————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忱欢迎广大茶友投稿,投稿请发至:admin@chinadarktea.com

中国黑茶网:致力打造中国最专业的黑茶资讯平台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6182753 27531872 18725022 50223138 31382828 28282302 23025325 53254336 43364214 42143674 36741941'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10898) and MATCH(title) AGAINST('16182753 27531872 18725022 50223138 31382828 28282302 23025325 53254336 43364214 42143674 36741941'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