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秦人秦商文化系列》——弘扬秦人秦商正能量

网络整理 2022-03-20 09:00:08热度:100°C

东家做生意甚是精明,早早就知道“商情”的重要性。他们花费600两银子买了一匹可以日行千里的骏马,并专门安排伙计进行喂养。那伙计骑马奔走于康定、甘孜之间,收集信息,反馈商情,传送消息。

说到“德泰合”,还有一段香艳的故事。“德泰合”的少东家宋春,16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康定,在自家茶店学做生意。情窦初开的年纪,宋春与康定的一家锅庄女主人雅玛产生了感情。每天傍晚,他都站在她的雕楼下唱歌,《康定情歌》。

这不过是美好与风光的一面。陕商的康定茶马古道之行(民间称之为“蹚古道”),主要行走于六条道上——长安子午峪、户县涝峪、周至黑峪口、周至辛口、骆峪口傥骆古道、眉县褒斜道。而其中,最繁忙的当属傥骆古道和褒斜道,前者是关中以东的商人常走的路线,后者是关中以西的商人常走的路线。清末以后,由于国家动荡、匪患不断,从长安子午峪出发的路线成为古道主干线。

在交通极不便利的年月,陕商在康定做茶叶生意,历尽千辛万苦。他们往往雇人背茶,步行至康定。“茶背子”(茶店雇募的背茶人)大多是陕西过来的伙计,一人一次背上200斤重的茶叶,几乎是两匹骡马的负重量。他们要靠双脚走过邛崃、百丈关、名山、雅安、荥经,翻越二郎山,整整15天,才能走完这900多里山路。

能够到达终点的“茶背子”是幸运的。一路上,跌下山崖的,掉进雪窟的,突染暴病的,不在少数。康定城外有个万人坑,山门的对联上写着:“满眼蓬篙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这里不知埋葬了多少“茶背子”的尸骨,让人望之酸鼻。

算计着日子,康定城中各商号的人早早守在城外,等着抢购好不容易背来的茶叶。艰难走来的“茶背子”,终于可以卸下背了整整半个月的重负,交货,领钱,然后迫不及待地在路边拣三块石头,架起背来的锅,烧水打茶,喝一口茶,再吞一口自己带来的粑粑。

那粑粑厚厚的,硬得掰都掰不动,不在茶水里泡软了,根本吃不成。待吃喝完毕,“茶背子”就一对一对站起来,相互作揖道歉,念叨着“莫要多心”。紧接着,其中一个趴在地上,另一个则用喝过的茶叶搓抹对方的脊背。“茶背子”的背脊都烂了,这是他们自己想到的办法,用茶叶抹掉烂了的皮肉,最后敷上一些大烟烟灰,用来止血封口。

陕商,这“第一商帮”的崛起,还需要感谢政府。那是明初,明代皇帝开始实行“食盐开中”政策。而以“输粟换引”为主要内容的“开中制”,绝对称得上是朝廷为陕西量身定制的特殊政策。历史上的陕西,一直有着多重身份——它是边关地区,是产粮区,又是十三朝文明古都。

这种先天占优与后天熏陶结合到了一处,也就让人不难理解为什么陕商能够抓住“开中制”所提供的发展机遇,乘势而起,一跃变身最早诞生的输粟换引的商人集团,号称“运粮大军”。

明代初年,西北地区最大的边患是西番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和鞑靼蒙古族的挑衅侵扰。而边疆少数民族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需要大量的茶叶来化解饮食上的油腻。同样的,中原王权也想从少数民族手中获取战马。

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对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的特殊政策。于是,陕西商人大量贩运紫阳茶区的的茶叶到边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

在柴达木盆地没有被开发之前,陕西定边盐池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食盐产地,主要供应甘肃、宁夏、陕北乃至汉中、安康的食盐需求。明代弘治年间,为了满足伊克昭盟旗草原对食盐的需求,并从草原换取战马,明政府在陕西边地又实行起“盐马交易”政策。嗅觉敏锐的陕西定边商民纷纷驮盐上路,贩盐到伊蒙草原各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盐马古道——定边盐马古道。

最鼎盛年代,陕商牢牢地把住了东西部的通商贸易,他们将东部的布匹、茶叶、盐巴贩向西部,又将西部的皮货、药材、木料、水烟贩向东部。“不过,陕商绝不是纯粹的中间贸易商。按照我们学界的说法,陕商属于生产性流通商人。”陕西省秦商研究会副会长李刚说。

根据李刚的研究,陕商之所以得以兴起,还与他们手中掌握的一项项“专利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唐代起,陕西人就掌握了团茶挤压技术,他们将茶叶挤压成茶砖,并通过泛黄霉技术,使茶砖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便于大量运输。

不仅是茶叶加工,在其他行业,陕商也有独到之处。他们从兰州五泉山下七县大量购买水烟叶,运回泾阳后,组织工人将水烟叶刨制成很细的水烟丝。而那说起来简单的“刨制”技术,因为别的地方再做不出合适的工具刨子,而被陕西富平人垄断了。

“人们经常‘陕西愣娃’、‘陕西愣娃’地叫着,可你看看,陕商哪里愣了?精明得很呢!”老唐说着,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得意。事实上,当年,除了这些技术上的优势,陕商在经营方面也是颇有眼光。

“陕商大多是从农村进城,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不充分,但他们做的都是跨州越县的大买卖。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陕商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李刚说道。

资金不足,像噩梦一般困扰着踌躇满志的陕商。吃过亏之后,他们创造了一种名为“万金账”的制度,把分散在千百万人手中的钱集中到一家商号,然后再进行资本运作。这模式,有一个更为现代的叫法——股份制企业集资模式。当然,这是后人的总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