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我国茶叶出口量出现下降 内忧外患阻碍茶业成长
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我国出口茶叶3.7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9.4%,价值6496万美元,增长5.3%。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私营企业成为出口的主体,国有企业出口大幅下降。 今年1-2月,我国私营企业出口茶叶1.9万吨,增长18.7%,占同期出口总量的51.9%;国有企业出口茶叶1.3万吨,下降25.3%,占35.1%。
二、对摩洛哥、日本及美国等主要市场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对欧盟出口持续下跌。今年1-2月,我国对摩洛哥、日本及美国出口7938吨,4474吨和3231吨,分别增长5.6%、5.8%和10.8%,对上述3者合计出口1.7万吨,占同期出口总量的42.9%。此外,继去年全年我国对欧盟出口茶叶下降24.2%之后,今年1-2月继续呈现跌势,对欧盟出口2387吨,下降 13.5%。
三、浙江省出口茶叶占5成以上,广东、湖南和福建等省份有不同程度增长。 今年1-2 月,浙江省出口茶叶2.1万吨,下降8.3%,占同期出口总量的56.5%。广东、湖南和福建3省分别出口3211吨、3007吨和2269吨,分别增长 40.2%、2%和10%。
我国茶园面积居世界第一位,茶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是农产品中重要的出口品种。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茶业发展饱受内忧外患,成长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欧盟、日本等市场的农残、药残标准日趋严格,“绿色壁垒”阻碍中国茶叶出口。欧盟从去年8月起,对硫丹(具有杀螨作用的有机广谱杀虫剂)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毫克/公斤调整为0.01毫克/公斤。今年1月份欧盟开始实施新的《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日本在5月份正式施行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中将茶叶农残限量指标增至276(种)类,检测办法也更为苛刻,部分项目将“茶汤检测法”改为“全茶溶剂检测法”,大幅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随着国外各种“绿色壁垒”保护作用的增强,势必会对我国茶叶出口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出口经营权放开导致竞争加剧,行业管理和引导机制亟待加强。随着我国今年进一步放开茶叶出口经营权、取消出口配额管理,茶叶出口竞争更加激烈。但目前国家除进行质量检验外,再无其他实质性管理措施,亟待加强国内茶叶出口行业协会(目前隶属于土畜产商会)的组织协调能力,引导企业进行合理有序的竞争。
三、洋茶叶和假品牌共同作用,企业发展受到挑战。根据《农产品协定》中市场准入的原则,今年我国进一步降低了进口茶叶的关税,洋茶叶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势必会加强。同时,境内外大量的仿冒行为让合法经营企业受害不浅。例如,2005年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在新西兰发现仿冒品,由于调查取证困难、诉讼费用高昂,最终不了了之。
四、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品开发能力欠缺。 2005年我国281家茶叶出口企业当中,出口量在1000吨以下的有227家,在1000吨只至1万吨的48家,超过1万吨的仅6家,大多数企业属于小型企业。由于出口规模普遍偏小,致使国内大多数企业缺乏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组织开发适销产品的能力,从而影响了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对此建议:一是要密切关注国外茶叶市场的发展动态,加快质量和安全卫生体系建设,严格控制农药残留;二是及时整顿贸易秩序,加强行业自律,避免低价竞销;同时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现状及成功经验,推动国内行业协会发展;三是加强品牌意识,特别注意在境外开展维权活动;四是增加茶叶产品研发的投入,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