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青顶”文火慢炖到几时
“天目青顶”茶产自浙江临安天目山,因品质优异,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其称之为“天目云雾茶”,并在明代作为贡品。1910年获南洋劝业博览会特等金质奖;1986年获浙江省“十大名茶”,是茶叶市场放开后的第一批名茶;1990年通过荷兰有机茶基地颁证,填补了国内有机茶的空白,是国内有机茶的发祥地。但是,十几年来,“天目青顶”的茶园面积却从14万亩减至现在的6.7万亩。
说起“天目青顶”茶的现状,临安人怨言颇多,将它戏称为“品牌不好不坏、规模不大不小、价格不高不低,说得好听点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不好听点是不伦不类。”看看当年名声还不及自己的“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如今都已异军突起,身价百倍,让临安人又眼热又着急。领导不满、茶农不平,“天目青顶”为什么会红火不起来呢?临安离杭州仅40多公里,是长三角地区惟一紧靠大都市的山区县。天目山坐落其境内,地貌多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国茶道内著名的“中国特产之乡”,山核桃、竹笋、中药材、茶叶等,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长三角经济逐步崛起,城市化进程开始了新一轮的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和大宗农产品的梯度转移已是无可避免,具有地理与环境双重优势的临安就成了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高山蔬菜”、“高山花卉”、“畜牧业”、“蚕桑西进”等很快在临安山区热了起来,因生产周期短,迎合了城市消费的新需求,市场前景看好,一度成为许多当地农安溪茶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多元经济的冲击下,“天目青顶”的品牌不断弱化,茶园改造、标准化生产等开始落伍,种植面积也从位居全国第三位的14万亩锐减至目前的6.7万亩,而临安的农业主导产业却从传统的“老三宝”扩容到如今的“八大主导产业”。但是,随着各地交通状况的改善,许多产业已在全省遍地开花,竞争日趋激烈。临安农业的“八大主导产业”因受到“山多地少”规模局限的制约,难以突破发展的瓶颈。生产线太长,产业链太短,“能做好、难做强。”刚喝完头口水的一些新产业很快就面临着难以升级、规模偏小的尴尬。一位当年的退休干部曾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山区县,临安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要大于优势因素,急功近利地去跟风,真有点得不偿失。”而一位老茶农说得更绝:“那时候名茶的价格不高,大家都无所谓,现在看看人家的名茶涨得这么高,想追已经追不上了。”时过境迁,名茶市场早已是强手如林,想从人家的市场份额中去分一杯羹,绝非易事。重新奋起的“天目青顶”开始频频出击,成立协会、参展促销等等,但毕竟只是“八大主导产业”之一,底气明显不足,只能小打小闹,做点应景文章,缺乏新意,虽有一些业界人士出面捧场,市场却反应平平,难以有所发展。尤其是当前,供需日益平衡,茶产业发展的重心已从生产领域开始向流通领域、消费领域转型,各类茶展、茶艺等已让人眼花缭乱,某次茶展的某个品牌哪能让人记得住呢?
省内的一位茶界人士曾这样评价“天目青顶”:临安的茶叶虽然错过了发展的机遇,各方面基础仍旧很好,只要不是“温吞水”那样搞下去,一定会有前景的。
英国茶叶除茶叶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