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专家聚杭州,创品牌缺基础
茶商网消息浙江绿茶,源远流长。风靡日本的“茶道”起源于杭州径山,“西湖龙井”茶蜚声数百年。至今,浙江茶叶产值、产量、茶园面积均居全国前列。但面对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浙江绿茶身陷困境,危机日增。日前,全国茶叶界顶级专家汇聚杭州,分析浙江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探讨“浙江绿茶”品牌建设思路,并针对“病症”,开出“处方高山茶”。
症状之一:浙江茶叶企业小而散,还处在茶农经济状态。茶农经济的特点是一家一户,有名茶而没有品牌,众多茶叶企业都不愿意投入财力、精力参加搞促销。茶叶经营分散,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缺乏领军的龙头企业。“三多三少”现象严重困扰浙江茶叶品牌的成长:名茶多,名牌少;政府培育的公共品牌多,企业自主创新、自主运作的品牌少;出口茶叶贴牌多,自主品牌少。目前,全省有200多个茶叶品牌,仅遂昌一个县就有16个,名闻天下的“西湖龙井”也有9个牌子。出口绿茶品牌达200余个,而自有品牌仅几十个,茶叶品牌的散、乱、杂成为制约浙江绿茶发展的主要矛盾。
对症处方:要全力打造“浙江绿茶”大品牌。浙江省农业厅朱副厅长打了个比方:区域性公共品牌和重点龙头企业品牌是“钢筋”和“基石”,大批企业品牌则是“沙石”和“水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共烏龍茶同建设“浙江绿茶”品牌大厦。“十一五”期间,浙江将深化现有茶叶品牌整合,重点引导与支持“龙井茶”证明商标、“省十大名茶”等区域性品牌和“骆驼”等出口品牌建设,着力优化、培育出若干个重量级的“浙江绿茶”品牌军团。要逐步实现从政府运作品牌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运作品牌过渡,增强品牌发展活力和品牌产品的市场扩张能力。
症状之二:目前浙江80%的大宗茶采摘、100%的名优茶采摘和25%的名优茶加工都依靠手工作业。大量的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给生产安排带来困难。同时,由于劳动力工资高带来茶叶生产的高成本,已经影响到浙江绿茶的可持续发展。
对症处方:加大科技攻关投入,扩大茶叶生产的机械化覆盖率。到2010年,全省大宗茶机采率将达到50%,名优茶机采率达到80%。在茶机的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要对茶叶加工工艺技术参数进行系统研究,重点进行单机改进设计、联装作业和控制系统的研究,实现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现代化生产。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呼吁,要加大优秀茶机的推广力度。在杭科研单位近十年来共获得茶叶方面专利110件,但转化为生产力的屈指可数。建设茶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迫在眉睫。
症状之三:市场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省茶农人均茶园面积仅2亩多,8200多家茶厂,每家每年平均加工茶叶仅17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茶农增收难度大。
对症处方淘汰一批,扶持一批。使茶叶产业生产模式由“分散加工”向“集中加工”转变,实现“茶农只管种茶,茶厂专门加工”。依靠科技投入,提高夏秋茶产值。在夏秋季都能产出高品质茶叶,拓展了茶农增收途径。
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茶叶产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有效抓手。将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推动茶叶产业组织形式从“公司+农户”的初级形式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四位一体”高级形式转变。世界著名的英国立顿茶不种一株茶树,但是它收制的茶叶依靠这个品牌,占据世界市场的60%,年销售额数10亿美元,全年利润额就超过我国茶叶的出口总值。印度茶叶种植量没有中国多,但是在世界上的品牌、出口量、效益都比中国要好。印度有一种红茶叫“大吉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红茶品牌。
中国虽是茶叶故乡,茶园面积列世界第一,但其国际市场份额却仅有6%,价格也持续下跌。实施“大茶叶”战略,是浙江绿茶冲出重围的必由之路,也是振兴中国茶叶产业的必由之路。
熟普茶叶底杭州万虎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