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及其开发价值
茶剂,或称药茶,是将药物与茶叶配用或以药代茶冲泡或稍煮,象茶一样饮用,故名。药茶是一种古老剂型,但过去品种不多,应用范围也不很广泛。近年来,药茶的医疗保健作用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品种在逐渐增多,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与中药汤剂相比,茶剂具有如下特点:①可以按药物性能特点、配方要求等将各药粉或段、丝按先后顺序浸泡,也可以同时浸泡,操作灵活,程序简便;②以沸水为溶媒,浸泡药物时可将其酶迅速破坏,以避免有效成分分解破坏;③药物为粗粉或细丝、小段,使其表面积加大,进而与溶媒接触面加大,使有效成分容易溶出;④中药茶剂一般以茶杯等为容器,保温性能好,水温一般可维持在摄氏80~90℃,从而保证有效成分既可充分溶出,又可不被破坏;⑤用药节省。煎剂一般煎2~3次即弃之,浪费药,而茶剂可以多次重复浸泡;⑥疗效可靠。茶剂可避免由于久煎或制成其它剂型中某些有效成分流失,因而疗效可靠;⑦局部用药好。某些口腔牙病、鼻咽、食道、胃部等疾患使用茶剂,直接与病变部位接触,发挥局部用药优势,每获良效;⑧更好地有利于治疗。茶剂可避免冲剂、糖浆剂由于加糖,不利于糖尿病、支气管炎咳喘的治疗。此外,对于一些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不耐高温的药物、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菊花、银花等)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如桑叶、番泻叶等),制成茶剂更为适宜。现将茶剂的发展概况、制作方法、临床应用、开发价值等概述如下。
1 发展概况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三国魏《吴普本草》亦有记载。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孙思邈的《千金方》及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等书均记载有多种“茶饮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百病之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内上清矣。”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饮茶能解酒食、油腻、烧灼之毒。”近代根据中医药的理论,认为茶能提神醒脑,安神除烦,上清头目,清心降火,下气消食,解油去腻,止渴生津,利尿消炎,清热解毒,消暑止泄,祛风解表,化痰止咳,补益和胃,延年益寿。饮茶好处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12点:(1)能使人振奋精神,增强思维、记忆与运动能力;(2)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3)对龋齿有很大好处。据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儿童经常饮茶龋齿可减少60%;(4)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并含有妊娠妇女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锌;(5)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突变;(6)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茶叶的抗老化作用是维生素E的18倍以上;(7)能延缓和防止血管内膜脂质斑块形成,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脑血栓;(8)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9)可以预防严重影响老年人视力的白内障:(10)茶叶所含鞣酸能杀灭多种细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发生的肠炎、痢疾等;(11)能保护人的造血机能及维持血液的正常酸碱平衡;(12)防暑降温。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在长期的防病治病的临床与研究中发现茶叶中的多种成分均有很好的保健、治疗效果。其中所含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茶药配用,有助于发挥和加强药物的疗效和利于药物溶解、吸收。因此,国内外自80年代起,兴起了一股茶疗热。药茶已作为中医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的一大特色。
2 制作方法
根据组成茶剂药物中的不同成分,不同的使用方法,其分类及制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粉末茶 分粉碎、混合、分装3个步骤。粉碎为中草药经适当干燥后,粉碎成粗末,过14~20目筛。要避免在粉碎时细粉过多。混合即将已粉碎的粗末,置容器中充分搅拌,或用机械搅拌方法,拌至色泽均匀后反复过筛1~2次。分装是用防潮性能较好的纸张,或聚乙烯薄膜袋,分剂量包装。贮于阴凉干燥处。制成的粉末茶,要求无结块,细粉较少。
2.2 块状茶 分粉碎、捏合、制块、干燥、分装5个步骤。粉碎按上述粉末茶粉碎法,制成粗末。捏合是将面粉用适量的水调煮成面糊作粘合剂,再与粉末茶充分捏合,制成团块。面糊稠度要适宜,过稠不易混合,反之影响粘合。要求团块内外色泽一致,无干粉粒。也可将处方中无挥发性成分的药料,水煎浓缩制成稠浸膏代面糊作粘合剂,与其余药料粗末充分混合制成团块。如粘性不足,再酌加适量面糊。制块是将药材团块按一定量揿入铜圈模中后,取木模心放在药料上,用敲棒敲实,顶出即成。干燥时温度宜先低后高,开始在60℃左右,待外表略干时,再逐渐升高至70~80℃,如此可避免外表干燥过速而龟裂。在干燥过程中,应勤更换烘匾位置,使其干燥均匀,以免块茶色泽不一,影响质量。最后用防潮性能较好的纸张分块包装,置密闭容器贮存。制成的块茶,要求表面完整,无松块现象。
2.3 颗粒茶(浓缩茶) 分浸出、制粒、干燥、分装4个步骤。浸出是将处方中10%~20%药料研成细末(过80~100目筛)备用。其余药材水煎1次或数次,过滤,滤液浓缩成稠浸膏。制粒是把稠浸膏与药粉充分混和,搅拌至“捏之成团,轻丢能散”,通过12~14目筛制成颗粒。颗粒在60~80℃进行干燥,过12目筛,置密闭容器中。包装与冲剂同,一般用聚乙烯薄膜袋分装,于阴凉干燥处贮存。制成的颗粒茶要求无吸潮、结块现象。
2.4 绞股蓝香茶 分清洗、摊青、揉捻、杀青、足干、贮藏6个步骤。清洗,按90:19:1的比例取新鲜绞股蓝茎叶、大叶冬青嫩叶、忍冬花(金银花)用水冲洗干净。摊青是将洗净的上述混和物摊开,置阳光下晒至整个茎叶发蔫失水为止。揉捻是将发蔫失水的混和物切成寸许,洗净双手,轻轻搓揉,直到混和物中浆汁渗出为止。杀青是将揉捻好的混和物放置锅中,文火(150~180℃)炒10~15min,到混和物散发出茶香为止。足干是将炒好的绞股蓝香茶放置日光下晒,直至完全失去水分为止。贮藏是将晒干的绞股蓝香茶包于吸水纸中,置于盛有少量生石灰的器皿中,盖上盖子,隔一段时间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如果器皿密封性较好,只要放在通风干燥处即可。该法制取的绞股蓝香茶,不仅能保持原茶的优良特性,还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清香味,久置也不会变味。
茶剂质量要求应干燥,无生霉、虫蛀、结串等现象。制备茶剂时,应尽量缩短制作时间,防止败坏,夏天更应注意;茶剂中细粉不宜过多,防止泡出液浑浊,成品不宜暴晒过久,以防香气逸散。
3 临床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了许多国家的饮料优劣情况,最终认为:茶为中老年人的最佳饮料,方便、经济、卫生。据药理研究,茶叶含有蛋白质、脂肪、10多种维生素,还有茶多酚、咖啡碱和脂多糖等近300种成分。经常饮用,能补充人们所需要的营养,吸收排泄放射性元素,起延年益寿的作用。
3.1 兴奋中枢神经,增强抗病能力 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和芳香物质是兴奋剂,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消除疲劳,有益于工作和学习。但饮用过量则引起失眠心悸、头痛、耳鸣眼花等不适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作用机理与兴奋神经中枢扩张周围血管有关,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如麻黄挥发油有发汗和抗病毒的作用;紫苏挥发油有发汗、解热、杀菌、健胃作用;薄荷油有发汗、兴奋、扩张血管等作用。药茶中使用绞股蓝能增强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使用补阳药物如肉桂、菟丝子、黄精等能促进抗体形成;使用养阴药物如玄参、天冬、麦冬、北沙参等能起到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
3.2 促进新陈代谢,维持心脏、血管、肠胃等正常机能 茶叶中咖啡碱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它能加快呼吸,而不使脉搏加快、血压增高。它还能刺激肾脏排泄功能,有强心、健胃及利尿解毒作用。咖啡碱和茶多酚协同作用,可防止人体内胆固醇的升高,有防治心肌梗塞的作用。
药茶方中的某些药物亦有明显的促进新陈代谢,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人参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通过改善心肌营养代谢而使心功能改善。山楂的水解物能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冠状循环。车前子能增加水分的排泄,尿素氮、氯化钠和尿酸等的排泄也随之增多。决明子、蒲黄、荷叶、山楂等有降血脂作用,而野菊花、芹菜汁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3.3 抗菌消炎 茶叶抗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是鞣质,茶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各型痢疾杆菌均有抗菌作用。另外,对口腔炎、咽喉炎亦有明显的疗效。茶叶中还含有硅酸,可促进结核病变部位形成瘢痕,制止结核杆菌扩散。硅酸还能使白细胞增多,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药茶方中的清热药物大多数有抗感染作用,包括抗病毒、抗菌、抗原虫等。可以杀灭或抑制各种感染因子,从而达到“清热”的目的。近年来,经研究发现黄柏、大黄、虎杖、贯众等中药对乙肝病毒抗原有作用;银花、连翘、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等对病毒有抑制作用;青蒿、龙胆草等有抗疟原虫作用;白头翁、鸦胆子、马齿苋等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等。
3.4 其他 茶叶中的单宁酸与金属或碱类物质结合,使其沉淀,有延迟人体吸收毒物的作用,故能解毒。茶还可以净化水质,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另外,茶叶中含有茶碱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胆绞痛等。
药茶中有些中药具有止咳、镇静、助消化和抗衰老等功效。临床常用的桔梗,其祛痰止咳效果与氯化铵相当,主要是由于其所含的皂甙口服时对胃粘膜的刺激反射地使支气管粘膜分泌增加,痰液稀释,使潴留于支气管和气管中的痰液易于排出。而其他如前胡、枇杷叶、远志、杏仁、百部等亦均有祛痰止咳作用。有镇静作用的中药如酸枣仁、柏子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恒定的镇静作用,其水溶性成分有催眠作用。助消化的中药如山楂促进胃液和胰液的分泌;陈皮、青皮、佛手等均含有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另外,有些花粉类中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l的水放多少茶叶茶叶怕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