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路话常家》常士宣、常崇娟著
《万里茶路话常家》常士宣、常崇娟著,2009-08-01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
《万里茶路话常家》内容简介
《万里茶路话常家》重在茶路,同时述及晋商前因后果,思往述来,着重于过去少有触及的路线考察,从古老的官道、驿道、便道间,最终确定商道所在。不论是武夷闽山、鄱阳、洞庭、河北本土有什么茶叶唐白窄水、三鸦古道、太行羊肠、雁门黄沙、漠北驼道都做了详尽描述,对当地人文、历史、经济、民俗等做全方位的展现。而茶商的行踪又能自然地穿插其间,使读者对一路辛苦的茶队,有如身临其境的体验。
作者简介
常士宣,曾用笔名梅生,书画署名伍迟。生于1942年,榆次常家第十六代传人。青年时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写有剧本、小说等。近年来潜心于晋商文化研究,并发表论文多篇。现为山西省晋中学院特约研究员、常家庄园顾问。
常崇娟,常士宣之女,榆次常家第十七代传人。大连海事大学副研究员。早年曾从事鲁迅研究,并发表有相关论文。现随父亲研究晋商文化。
《万里茶路话常家》前言
自明清以来,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社会商品增多,交换之需日迫,遂使商事日兴。其间晋省贾客以盐、铁、粮、布起始,纵橫江南,行抵塞北,财势益巨,遂至结帮。而内行自励,外联图强,数百年间独步天下。
晋商以账局、票号布点南北,汇通天下,执举国金融牛耳,令诸多商帮仰目而视;其使南茶北运,纵行华夏,势及俄京,钟情外贸一隅,开拓万里茶路,亦令闻者动容。近年来,海內外专家学者多有关注,相关书文难以数计,但以票商研究居多,论之甚详,而茶贸虽为人宗,盖因材料较少,鲜有叙及。当年辉煌一时的万里茶路,更因在文献、方志中难觅其踪而隐没多年。
榆次车辋村常氏家族,其先人最早行商于漠北草原。后以恰克图为基地,以茶为主开展对俄贸易,历200余年,被称为“外贸世家”。后其家族转重文化,发展教育,文人、学者层出不穷,影响三晋,波及全国。自“常家庄园”旅游景点开放以后,更加引起多方关注。本书作者常士宣、常崇娟父女为该家族十六世、十七世传人,正宗茶商后裔。其从幼时起耳濡染诸多传说、传言,后又查阅《常氏家乘》等多种资料,对茶路、常家研究多有心得。但所获、所知零散无系,无从句线,更难成幅,遂使下决心对茶路旧迹作实地考察。
《万里茶路话常家》精彩书摘
第一卷行走山西觅常家
第一章山西、山西人
山西,一个多山的内地省份,70%以上面积都是山地,以位居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远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就有人类活动。从旧石器时代的芮城西侯度文化和匹河文化,至襄汾县“丁村人”文化遗址,证实了人类在山西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延续。早在10万年前,汾河流域一带不仅有古人类繁衍生息,而且形成了早期的原始氏族,成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旧传“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运城)”,由此可证,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代,晋南一带是部落主要的活动区域。周王朝时被封为晋地,山西简称由此得名。三家分晋之后,属赵、韩、魏。秦统一后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云中、代等郡,初步形成以黄土高原东部为区域的行政区划。以后,汉为并州,唐为河东道,宋为河东路,辽属西京道,元属中书省,明置山西布政司,至清始定名为山西省。
政区名称及域界虽数次变革,但划界却久已形成,即西南以黄河为界,向东则以太行山分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政治、民风、民俗方面相对独立的地域。
中国历史是多民族文化交会而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对峙便是其中之一。
从秦时的匈奴起一直到清初,这种对峙除了少数年份能和睦相处外,多数情况下则以战争为最后的解决方式。山西处在北部边陲,数千年来一直是民族矛盾的前沿地带,自然成为战争多发的区域。历史上各朝所修筑的长城,在山西境内总会找到其中一段,而雄关险隘之多也为全国之最。
战争对于交战的双方来说,胜者为王败者寇,意味着双方土地、人口、财富的占有和丧失。对于经历战火的人民,却是遭遇一场又一场的灾难。据有关专家统计,从秦初到清末,平均每30多年,山西境内便会有一场战事,尽管规模不等,破坏力也不尽相同,但战争结束后所带来的满目疮痍却毫无二致。
然而生命并不因战乱而停息,繁衍并不因灾难而结束,战争间隙就是重建家园、重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新的城镇、村庄的过程。遥远的祖训和眼前的现实,使多数山西人明白,他们不可能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乐园,只能在不断的破坏一建设中争取相对的安适。历史和现实孕育了山西人顽强不屈的地域性格。山西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其吃苦精神是少有的。他们在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以分散零星的土地获得一次次丰收,使之成为中国北方一个杂粮省份。即以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小米加步枪”而言,那长长的米袋里,至少有一半小米出自山西。
频发的战火,锤炼了山西人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树立了威武不屈、敢于扶正匡邪的品质。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遍传欧美,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悲剧”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故事讲述了为救忠良之后,8位地位悬殊、年龄不同、经历各异的仁人志士,不约而同地做出了“慷慨轻生、刚毅任侠”的选择,最终战胜邪恶。与之同代的另一位贤士介之推,曾随年轻时的晋文公重耳长期流亡,累有功勋,但在文公登位之时却隐身而退。宁遭火焚而不愿出山。足见山西人重义扶弱,不计个人得失的传统古已有之。
山西人性格中的另一特点是包容。前已谈及,这块土地上历经无数次战争,有一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发生的,山西则往往处于战争的前沿。而这种以侵占掠夺为目的的争斗,却无形中改变了民族问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增进了相互了解,进而取长补短。
这里不仅有游牧民族向农耕文明的学习和迈进,也有汉民族吸纳其他民族优点的事例。战事频发的战国时代,统治山西的赵武灵王,在观察了胡人的军事装备之后,大胆进行了改革。令军士卸铠甲,穿袍装,骑马射箭,使原来贫弱的赵国变成七雄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史称“胡服骑射”。
战争的另一影响是人口的迁徙。这种迁徙或是一方实力强大,足以造成震慑;或因某一方内部冲突、分裂,这种变数在历史上也不鲜见。如东汉时北方的匈奴部族便分南北二部,以后北匈奴大抵西迁,以扩大其游牧范围。而南匈奴则依附东汉,还帮助抗击北匈奴进犯。张捷夫《山西历史札记》中谈到:“匈奴久居塞内,长期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人口日益增多,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七月,而匈奴单于呼厨泉入朝的时候,曹操把他留在邺城,而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监国仍居平阳,同时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居并州诸郡:左部一万余落(户),居于太原故兹氏县(今汾阳市);右部六千余落,居于祁县;南部三千余落,居于蒲子县(今隰县);北部四千余落,居于新兴县(今忻州);中部六千余落,居于大陵县(今文水)。”
这一次迁民几乎可以说是遍及全省了,粗看似属于政府之举,而客观上则反映出广大南匈奴人向农耕文明靠拢的强烈愿望。
在山西历史上,这种自觉自愿的迁徙虽然也有,但更多的则是由战乱引发的人口变动。东汉三国以后,中国北方进入一个混乱的时期。随着晋政权的被迫南迁,开始了“五胡乱华”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游牧部落进入山西。由于战争掠夺的原因,汉民族和他们总是处在一种对峙中,屠杀、压迫、掠夺是征服者的一贯暴行,而被压迫者的反抗也不时发生。再加上少数民族内部矛盾,政权更迭,几经辗转,最后由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
北魏之所以能够强盛一时,是与其统治者能审时度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关。特别是其领袖魏孝文帝,更是这一改革的有力推动者和统治者。
拓跋氏属于鲜卑族,是匈奴人的一支,因其国内有鲜卑山而得名。多年来一直游牧在内外蒙古草原一带,后族力日强,趁秦王符坚南征失败,国内大乱之际,进兵取代。后不断平定一些小国,扩大疆土,占有从东海到甘肃河西走廊一带,西南占有今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的一部分。
为了尽量弥合战争带来的民族间的仇恨,增进民族间的团结、融合,他们建都平城(今大同),并以其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改革措施,大力提倡农耕,实行均田制度,规定凡十五以上人丁均可获得耕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推行的鲜卑汉化国策,也可算是空前绝后的。这一运动由魏孝文帝推向了极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姓氏。皇室方面身体力行,“魏人下诏,以为北人称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见《资治通鉴》)。上行下效,于是改姓几乎遍及全族。据《魄书》所记,所改姓氏多达一百多种。因“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顾炎武《日知录》)。过上几代谁也难分什么种族了。
二是提倡各族间相互通婚。这也是首先由皇帝娶汉人开始,北魏约40%的皇后是汉族女子。王公、官吏以及民间通婚更是习以为常。
三是通用汉语。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北魏初定时,有些人为了攀附贵族,尝谓“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话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但是到了后来,情况大变。
“太和十有九年(495年)六月,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自上而下的变革,实际是顺应了一般鲜卑军民先前“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隋书·经籍志》)的社会大趋势。
此外还有服饰的汉化。官制、官名、制官顺序的更新,以及民俗民风的倡导,终于使鲜卑这个民族名称在历史上彻底消失。
站在历史的今天,重新审视那发生在1600年前的壮举时,除了对他们肯于承认落后,全盘地、无条件地接受异族文化的决策而倍加钦佩时,随之产生的思索是:北魏的帝王,为什么独独选中山西来作为他们改革的始发点,并进而推广向所有辖区呢?
“五胡乱华”所带来的破坏是严重的,鲜卑人虽政权在握,人口又大批进入山西,但同原住民比较起来还是少数。政府希望他们能尽快融人汉民中,这方面山西人表现出了由衷的大度。他们虽然对那些破坏家园的入侵者的记恨未平,但对远道迁来的和自己一样的百姓,却不以异类相斥,他们友好地接待了这批外来者。教给他们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使其安下心来,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新居民。这种由官方推广的鲜卑汉化进程,从史书上看,在山西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阻力。
《万里茶路话常家》目录
第一卷行走山西觅常家
第一章山西、山西人
第二章山西商人
第二卷茶叶之路看常家
第一章中国茶叶
第二章武夷岩茶
第三章茶行江西
第四章万里茶路的新起点
第五章船到汉口
第六章逆行汉水
第七章襄阳、樊城
第八章唐白水道
第九章赊店老镇
第十章九朝故都
第十一章渡黄河、登太行
第十二章初入山西
第十三章晋商故里
第十四章北出雁门
第十五章西路商
第十六章繁华的东口
第十七章多伦淖尔
第十八章草原自然路
第十九章外蒙古、蒙古人
第二十章茶到恰克图
第二十一章俄国商人
第三卷茶路之余论常家
第一章茶路的选线
第二章茶路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远播俄罗斯
第四章茶路的衰亡
第五章茶路家族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