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饮——烹茶
唐代茶饮——烹茶
唐朝时期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的配料烹煮成茶汤。随着贡茶的兴起,贡焙产茶声名远扬,成为早期的名茶,如吴兴紫笋
茶等。陆羽《茶经》 的问世为饮茶开辟了新径,唐人对茶的质量、茶具、用水、烹煮环境以及烹煮方法越来越讲究,饮茶方法有较大改进。唐代饮茶不仅在宫廷风行,在民间也很普遍。饮茶方法也以团茶、饼茶为主,饮时碾碎烹煮,有加调味品,也有不加的。同时,出现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唐中期以后,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江南成为主要产茶区。人们饮茶日渐注重茶叶原有的色、香、味。斗茶盛行,斗茶中获优胜的茶成为名茶。
鉴于饮茶的盛行,陆羽《茶经》 应运而生,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大力提倡饮茶,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 茶经》 中对种茶、采茶、茶具选择、煮茶火候、用水以及如何品饮都有详细的论述。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的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茶的发展是从以茶为药开始.以
茶为羹再到以茶为品饮的演变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里程碑就是《茶经》 。
从《茶经》 看,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窖熏茶叶多少可以式上,唐代有煎茶、淹茶、煮茶等方式。陆羽在《茶经》 中力倡煎饮法,对煎茶方法做了详细的叙述。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饼茶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冉进行煎茶。好的茶末像细米粒,还要经过箩的细筛,筛下的茶即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茶盒里备用。烤茶的燃料用炭最好,木炭要用炭挝打碎,再投入风炉烧水。水的选择,以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再次之。
煮茶分为三个阶段,即"三沸"'。当水煮至第一沸,加入适最盐调味。当锅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时,是第二沸,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当水面翻腾,溅出沫子时,也就是第三沸了。这时把茶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是茶汤上面的沫悖。薄的叫沫,厚的叫悖,细而轻的叫花。花就像枣花在圆形水池上面浮动,像曲折的潭水和凸出的小洲间新生长的青萍,又像晴朗天空中鱼鳞状的浮云。沫就像浮在水边的绿线,又像散在杯盘里的菊花瓣。悖是指煮茶的渣滓,水一沸腾,就有很多白色泡沫重叠积聚于水面,一片纯白状如积雪。
然后开始酌茶,即用瓢向茶盏分茶,其基本要领是使各碗沫悖均匀。一锅煮出的头三碗最好。较次一等的最多煮到第五碗。饮茶要趁热,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一起喝下去。
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为淹茶.)
煮茶:即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汤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茶沫。这种方法在唐代已经过时,陆羽就认为这种方法所煮出的茶"斯沟渠问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不宜采用。现代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播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
陆羽的《 茶经》 ,创制了二十四器,还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感受到在饮茶过程中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茶饮的方法程序化,并辅以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将饮茶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所以说,唐代饮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