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谈普洱茶的纯料与拼配一
普洱茶也是如此,虽然普洱茶相比绿茶、乌龙茶工艺相对简单,但也绝对没简单到把毛茶蒸压成饼即为成茶的程度。如果那样的话,纯料普洱茶将是最为容易...
在品茶这个行当里,有这样一个说法,原话记不清楚了,大概就是把品茶人的级别分为上中下三等,叫做“下等水品有所贵像,中等水品有所贱相”,意思就是一个人刚刚接触茶,对茶感兴趣之后,由于以前没接触过好茶,因此每当品尝到一个新的茶品或者提高一个档次的时候,都会感到兴奋快慰,发出“原来还会有这么好的东西”的感叹,这是对造物主的感激之情,因此说“有所贵像”;而当达到一定层次、品尝到越来越多的好茶之后,品茶的目的就发生变化,开始一味追求极致,不惜重金四处搜罗好茶,然而,人但凡到了这个地步,其追求的已经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已经跟茶无关,故此每当花费重金找到一款所谓好茶品尝以后,都会感觉“不过如此”,品茶成了挑毛病的过程,每一款茶都能准确指出其缺陷,茶已经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快慰,带来的只有不满,也就谈不上感动,因此说“有其贱相”。
有的人进入中等水品之后,可能永远也退不出来,用心的可能会探索茶业行当,比如茶树栽培、土壤环境以及制作工艺对茶本身的品质影响,并且在品茶过程中不断验证、完善相关方面的经验积累,最终成为专家级的茶叶品评师;但更多的达不到这个层次,只能一天到晚四处吹嘘自己喝过若干好茶,抱怨这个世道找好茶真难。那些号称“非XX年老茶不喝”的高人大多如此,当然我说的是高人,那些喝着用仓茶冒充老茶而怡然自得的大款们不在此列--绝无贬义,因为这些人当中相当部分人正处于“下等水品”的阶段。
在普洱茶这个世界里,玩到一定层次的人肯定会在某一个时期面临“纯料/拼配”的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在相当程度上标志你进入了“中等水品”,不过要明确一点,这里所谓的水品与品茶评茶的能力是无关的,仅仅表示在心态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向更高层次追求的愿望而已。
玩茶玩到这个层次的人,对于普洱茶的香气、层次、醇厚等等特点已经有过比较深的认识和体验,对于茶品的选择也从大厂普通产品转向高端产品或干脆选择小厂甚至作坊产品,原因在于到了这个阶段,茶的特色已经成为玩家追求的目标。大厂产品,尤其是普通产品,无论从原料使用上还是制作工艺上都由于成本的原因需要作出一定妥协,况且普洱茶的大树原料有限,而生产普洱茶的厂家多如牛毛,大家彼此争抢原料导致真正的大树原料不可能形成大厂的产品线,而作为一个大厂,带来利润靠的是大量的产品。故此,大厂的大宗产品肯定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基于这一点,无论是易武正山还是班章老树,使用台地茶青或者其他地区的茶青进行拼配也就不可避免,也正因为如此,进入中级水品的玩家想尝试真正的“易武正山”“班章老树”到底是何种滋味,自然就想到正山纯料,毕竟,就茶而言,茶叶易碎无论是绿茶还是乌龙茶,肯定是原料越纯越好,最好是狮峰的十八棵龙井跟九龙窠的铁观音母树才好。所以,纯料情结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照这个理论,所谓纯料应当是树种与生长环境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把九龙窠的母树用扦插栽培方法弄到云南,产出的茶叶也不会是正宗铁观音的味道,所有茶树莫不如此。然而,有个问题出现了,根据清代雪渔《鸿泥杂志》记载,“普洱有六茶山,为攸乐,为革登,为倚邦,为莾枝,为蛮专,为曼撒。其中惟倚邦、蛮专者味较胜。”,《道光普洱府志》中对茶味评判类似记载云“茶味优劣别之,以山首数曼砖、次倚邦、次易武、次莽枝。其地有茶王树,大数围,土人岁以牲祭之。其曼洒,次攸乐,最下则平川产者名坝子茶。此六大茶山之所产也,其余小山甚多,而以蛮松产者为上……”。这一大堆所说的意思是,六大茶山最好的茶当以蛮专、倚邦为首,并且曼撒、攸乐有大茶树,并且被当地人保护起来,每年都要祭拜;六大茶山之外的小山头(指产茶规模),以曼松的茶最好云云(看来曼松自古以来就形不成产量,怪不得王子山的茶死贵)。比照铁观音等的纯料理论,普洱茶的纯料就有些问题,因为六大不同于九龙窠,九龙窠就一个地方几棵树,六大茶山一个山头的树也不止几棵;那么,按照普洱茶与龙井比较,龙井也有狮峰与梅家坞之分,普洱茶当然也可以分为倚邦、蛮专等等,可是,道光皇帝赐扁“瑞贡天朝”的车家却是在易武,而不是那个“味较胜”的曼砖和倚邦,同时,今天身价百倍的号级茶当时采用的是哪个山头的茶青原料,恐怕也没有人分得出来。即使是后来的印级茶,恐怕也没有专门标注采用的是哪个山头的原料。我们今天能用于分辨的标准只有“同庆号”/“宋聘号”或者“红印”/“黄印”,而不是易武/蛮专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