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茶膏真正的形成期
宋代随着茶坊、茶肆的出现,茶开始走向世俗生活,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潮流。皇帝与上层人士的直接参与,打破了茶不仅仅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更是上升到一门高雅的艺术。也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茶膏于宋代,不得不提宋徽宗。宋徽宗是继唐代陆羽之后又一个最著名的茶叶专家。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总共三百多个皇帝中唯一一个写茶书的人。宋徽宗在其著作——《大观茶论》中,他提出一个鉴别茶的方法:“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茶叶的缺点信阳茶叶节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宋徽宗的膏稀和膏稠的提法与唐代工艺不同。唐代陆羽的“含膏者皱”是“蒸之、捣之、拍之”之后使茶汁溢出,经空气氧化,使茶汁出现了“膏化现象”的结果。而宋代的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又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记于北苑贡茶苑赵汝砺的《北苑别录》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
北苑贡茶苑是皇家茶园,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不允许任何一个知情的官员随意将这里的秘密对外泄漏,更别说以书籍的名义。作者是在有意无意中,很巧妙地将茶膏的制作工艺记录下来。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的《茗荈录》中,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宋代是中国名茶不断涌现的时代。从《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发现为皇家所造团饼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谱,其中尤以龙团凤饼为精致致极。熊蕃在他的书中,录有38种团饼茶模型,有方、圆、椭圆、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饰面用龙凤图腾,祥云氤氲,寄托一种神韵,其茶名“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龙园胜雪”、“玉除清赏”等更是引人入胜。这其中,有一条是后人极少发现的,就是茶膏也为其增色不少。如果没有“珍膏油其面”,会使其逊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