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可以喝的“古董”——感恩老茶膏!

2022-05-08 15:30:31热度:205°C

文眼识古董,收藏品自高

可以喝的“古董”——感恩老茶膏!

写过老酒,老茶,因为有人写过老茶膏,就没有写。最早知道老茶膏,是听说民国时期,几克老茶膏,鲁迅先生花了130块大洋。所以知道老茶膏金贵。没有想到,福分或者缘分吧,直到真的接触和喝上了老茶膏,才感觉出老茶膏的美,也开始享受喝老茶膏的福分。于是,兴之所至,还是想写一下我们的老茶膏,歌颂一下老茶膏,赞美我们的老祖宗。茶膏是中国独有的养生文化,有上千年的制作历史。从茶膏的诞生伊始,它就成为皇家独享的养生御品,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世界第一款“速溶茶”,也是中国古老而庞大的茶产业中的一朵奇葩。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从现今的遗存看,应该是兴于明清,遗存只见元代茶叶,多储存于瓷瓶中,未见茶砖,茶膏。而明代遗存则少见茶叶,茶砖,而只有宫廷储存于瓷瓶中的茶膏。有人说,茶膏盛于当代,不以为然,一个是工艺失传,已经制造不出清代以前的老茶膏的色味。二是老茶膏解化后,没有一点杂质,这是新茶膏破解不了的难题之一。第三新茶膏贵,喝的人少,所以说,谈不上盛于当代。先聊聊茶膏的历史;南唐时的《十国春秋》、宋徽宗《大观茶经》、清朝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文献上均有茶膏的相关记载,直到在清朝的时候成为皇室养生的专享品进贡皇室。唐代是中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雨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普洱茶膏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研究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斗盏”之风盛行。也因此,带动了宋代瓷器茶具的生产,名满天下“建盏”的登峰造极既源于此。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盛,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沿系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但是,唐宋制茶工艺包括茶膏在内没有消失,从明代宣德朝和成化朝的茶膏遗存,证明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得以传承。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窖藏老酒最早我们可见于汉代,一直到民国时期,源源不断。可老散茶最早见于元代,明代也没有茶团和茶饼。我们今天所见源于窖藏的茶团,茶柱,茶饼,茶砖,皆源于清代,很少一部分来源于民国。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民间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我们从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直到今天一直在延续。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宫廷或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普洱茶膏清朝初年,雍正皇帝就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来自于明代宫廷的传承。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而其时,清代宫廷已经制造出来各种各样的养生茶膏,供皇室享用。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清代嘉庆以后,清朝皇室风雨飘摇,普洱茶膏及其它各种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见茶膏遗存多为乾隆朝以前所制作的根本原因。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个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我上面已经提到新老茶膏的鉴别,很简单,有杂质者就是50年代到今天制造的茶膏。至于老茶膏的好,老喝老茶膏的人都可以体会到,可以当消炎药使,还可以当胃药使,不要时强身健体了,就是一味含有丰富元素的养生之宝。感恩老祖宗!感恩老茶膏!

关注链接:

1.中国特色的考古学——还应该重视社会考古

2.中国有没有上古文明研究?

3.以物证史:阿拉伯数字起源于上古华夏

4.以物证史:红山文明是良渚文明的发源地

5.三星堆文明是华夏文明 (四川三星堆文明是红山文化三星堆一支的南迁)

6.上古华夏:一片神奇的土地

7.人类起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

8.以物证史:广西红水河上古遗存与中国古代神话的契合!

9.印加文明起源于中国?(上古文明之十)

10.以物证史:太阳神、神农氏、三星堆、上古埃及与红山文化同源!

11.哪里是玛雅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境内出土的玛雅文明遗存)

12.华夏曾是人类诸多民族和种族繁衍生息的圣地(北京爷刘升的上古陨石艺术馆一)

13.华夏是古埃及的上邦?还是古埃及的发源地?

14.改变你的三观,震撼你的心灵!我们的上古文明!(修订版)

15.以物证史:从中国出土上古埃及陨石雕刻,重新解读柏林博物馆藏古埃及石碑“法老一家人”!

16.以物证史:宗教与上古文明(从上古文明遗存与宗教遗存同步说起)

17.以物证史——上古文明的十二生肖

18.邱季端——建立《上古文明社会考古室》之愿景

19.以物证史:基督教与华夏的上古文明补遗之一

20.以物证史:天珠与基督教及天珠不是藏传文化的专属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1415052 50522640 26402136 21360116 01162537 25372213 22130117 01170110 01100110 01102448 24482287'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61406) and MATCH(title) AGAINST('31415052 50522640 26402136 21360116 01162537 25372213 22130117 01170110 01100110 01102448 24482287'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