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药控股一季度收入700多元被围观,市场大可不必惊风扯火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图源自视觉中国
创新药企没营收,本身不“稀奇”,但首药控股-U(.SH)一季报的营收还是引起了大众的围观。
日前,刚刚落户科创板月余的的首药控股-U(.SH)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季报。2022年Q1,首药控股营收707.96元,同比下降99.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5066.23万元。
有报道称,首药控股一季度700多的营收来自出售一台二手保温箱所得。对于一家上市企业整个季度收入700多元这件事,部分A股股民似乎大为不解,直呼“季报太扯”,甚至有股民调侃“营收都不够我水电费的”。
对此,首药控股董秘张英利回应称“是真实的数据,但这不是主营业务收入”。张英利还表示,公司目前尚未有获批上市销售的药品,此前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是与正大天晴等公司合作研发所产生的合作开发收入。只有在合作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时,对方才会相应地支付里程碑款项,今年一季度公司还没有这样的里程碑事件发生,所以暂时没有收入。
指着正大天晴创收的首药控股,是什么来头?
首药控股的财报如何表现,完全取决于公司的第一大客户正大天晴。
根据财报,首药控股与正大天晴、石药中奇等药企进行合作研发,公司主要负责临床前候选药物的发现及筛选,在完成小试合成工艺交接后,与正大天晴或石药中奇合作进行后续的GLP毒理实验、 临床研发及商业化。其中,首药控股营收主要依赖正大天晴的付款。
首药控股前五大客户收入情况(图源自招股书)
首药控股前五大客户收入情况(图源自2021年财报))
不过可以看到,首药控股的大客户在逐渐减少。据了解,2017年之后,首药控股就未再签订合作研发合同,而是专注自主研发。
正因如此,2019年、2020年,其收入锐减,主要通过融资资金维持公司运作。2021年,公司收入1303.25万元,其中来自正大天晴的收入占比达99.75%。这或许意味着首药控股短期内财报都不会“太好看”。
钛媒体App制图
不过,首药控股旗下临床试验进度最快的SY-707预计将在2022年底申报NDA,2023年底有望获批上市,实现初步商业化。这也意味着公司没有营业收入的现状将在一两年后结束。
今年3月23日,首药控股在科创板上市,募资14.83亿元,上市首日破发,收盘市值47.75亿元。一个多月过去,首药控股股价步步走低,4月29日收盘报19.27元,较高点下跌46.44%,最新市值28.66亿元。
首药控股是一家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小分子创新药企,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抗肿瘤等创新药的研发。其目标是做到首创(first-in-class)或同类最优(best-in-class)药物。
目前,该公司研发管线共有22个在研项目,均为1类新药,其中完全自主研发11个,合作研发11个。研发管线涵盖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癌、肝细胞癌、胰腺癌、甲状腺癌、暖巢癌、白血病等重点肿瘤适应症以及Ⅱ型糖尿病等其他重要疾病领域。
首药控股在研项目情况
首药控股旗下研发进度最快的产品是第二代ALK激酶多靶点抑制剂(SY-707),正值II、III 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晚期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细分的产品赛道已经稍显拥挤,国内有4款ALK抑制剂,3款进口,1款国产,另有超15个ALK抑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当前,首药控股整体还在高研发投入阶段。2022年一季度,首药控股研发投入为4611.81万元,同比增长40.4%。而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为1.57亿元,同比增长84.45%。
在2021年年报中,首药控股直言为保证产品成功研发并及时推出,公司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在未来一定期间内仍将可能处于无法盈利的状态。
低收入、高研发,在创新药企中间并不罕见,而且,首药控股也并非高研发投入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说有点“抠门”。其自主研发的SY-1530为BTK抑制剂,三年半的研发费用仅2377.83万元,整体预算是1.8亿元,而同为BTK抑制剂的泽布替尼,百济神州三年半研发费用已经高达34.9亿元。
不要吃惊,不赚钱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特色
首先,科创板上市的第五套标准可以说是为生物医药企业“量身定制”。
新药开发耗时长久,根据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提供的一项数据,一款新药的平均成本大约为26亿美元,一般需要12到15年的时间才能从试验室走入市场。
正因于此,前期长期亏损新药研发也是最难获得融资的细分赛道,受制于沪深主板盈利条件的限制,很多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新兴生物医药企业只能选择私募融资或登录港股、美股,而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对于这类企业来说是雪中送炭,可以说对未盈利公司打开了“方便之门”。
根据第五套标准,谋求上市公司需要满足4个条件:
1.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
2.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
3.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
4.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而以首药控股为代表,诸多未有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均是采用第五套标准于科创板上市。
在关注首药控股今年一季度麦二手保温箱创收707.96元之外,还要关注同样利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上市公司,由阿斯利康、国投创新联合成立的迪哲医药-U(.SH)和专注于癌症和代谢疾病的海创药业-U(.SH)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0,专注于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其它重大疾病领域的亚虹医药-U(.SH)2022Q1营收也仅9149.76元。
钛媒体App制图,数据来源:Wind
截至发稿,科创板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公司共有16家,目前公布2022年一季报的15家公司中,收入不过亿元的有10家,占比过半。与此同时,归母净利润为正的仅有新冠疫苗热门企业康希诺(.SH)一家,其余均为亏损。而这些低创收、大亏损的公司在研发投入上均是大手笔,其中Q1研发费用过亿元的有8家。
其实在科创板之前,通过香港18A制度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经提前蹚路。2018年是信达生物(01801.HK)上市后的首个财年,其营收不足1000万元,当期巨亏57.71亿元。但同年12月27日,信达生物迎来首款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产品达伯舒(信迪利单抗),2019年营收迅速上升至10.48亿元,到2022年,其第一季度的营收就超过了10亿元。
对于生物医药公司来说,短期的营收尴尬并不可怕,药品一旦成功获批上市放量,高研发投入都会马上兑现为营收的快速增长。
责任编辑:任梦凡 PX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