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叶地域密码究竟谁是川茶的光荣与梦想

2022-05-07 17:40:17热度:94°C

四川,我国名列前茅的产茶大省,也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进行人工茶叶种植、制作的地区。

事实上,在很多名优茶还没有出世的时候,川茶就已经引领在我国茶饮史数百年、上千年了。

但今天,无论是在茶种和地域的唯一性上,还是在名优茶、品牌茶的打造上,川茶,即便全省产茶县(市)多达100多个,但相较其他产茶区域,好像总少了那么一点点的独特性。

我们今天就来梳理一下川茶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体系,也许,看过此文,能让你对川茶,有一个不一样的认知。

川茶秘史

你不知道的,川茶那些牛X闪闪的曾经!

秦人取蜀后,中原才有茶叶

“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这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的一句话。

言下之意,蜀人在公元前315年前就喝上茶叶了,而如果没有公元前315年,秦人取蜀这档子事儿,中原人喝茶可能还得等上个若干年。

换言之,蜀地的饮茶历史是早于中原,并曾引领过全中国的。

△ 关于秦人伐蜀的历史,《芈月传》第46~47集中有相关剧情

大量的文物、史料都曾表明,在秦人一统巴蜀之前,“巴蜀文化”这个地处“南夷”的化外之境,与当时以黄河流域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文化”,是有区别的一支。

而茶,这种“南方之嘉木”,最早的饮用是兴起于巴蜀。至于巴蜀兴茶,又最早可溯源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是“史前”,有人认为是“西周初年”……由于太过久远,依然无法定论。

但是中原饮茶,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说法,还是为现代绝大多数的学者所接受。

所以,如果说,巴蜀(四川)是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摇篮,其实也并不为过。

西汉,四川有了世界上第一个种茶人

云南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天然基因库。而中国乃至世界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第一个人工种植茶叶的人,却是在四川。

这位四川人,就是道家学派人物,吴理真。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他就在四川雅安的蒙顶五峰间,掘井取水,开垦种茶。他手植的七株茶树,后来还被宋孝宗封为“皇茶园”。今天,他更是被后世尊为“植茶始祖”。

而也正是从西汉开始,蒙顶山茶的声名就不胫而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以其为贡品,直至满清,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结束。

川茶,从未断档的历代皇室“贡品标配”

“贡茶”,最开始只是各产茶地的地方官吏,作为土特产进贡给皇室的一种附属品。

但到了唐朝之后,贡茶有了进一步发展,除土贡外,还专门在重要的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督造贡茶。

△ 古代蒙顶贡茶采制,各个寺庙有明确分工,千佛寺种茶,净居寺采茶,天盖寺护茶,智矩寺制茶。

而由于历代皇朝对贡茶品质的不断求新的欲望,历代贡茶不断创新发展,贡茶的产地和品目也越来越多,但自始至终,历史最悠久,几乎没有断过档,堪称“历代皇室标配”的,大概也只有蒙顶山茶。

根据史料,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即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贡茶,直至公元1911年,长达1164年。

能这样淌过漫长的历史长河,从未被遗忘,一直被皇室青睐的历史名茶,迄今为止,还真没人能找出第二个来。

当然,川茶有很多,成为贡品的也不止蒙顶山茶这一个。

四川,曾经举足轻重的茶叶交易中心

而根据各种文献史籍的记载和考证,西汉时期,巴蜀不但已经是我国茶叶的一个成熟消费中心,也已经成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到了唐代,这个中国茶叶生产的大发展时期,四川作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制造中心,产茶的州县,已经遍布全川。甚至还有了“蜀中八大名茶”的说法。(即“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扬村,绵州之善目,利州之罗村。”) 川茶“数量大、品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备受世人称赞。

到了宋朝,四川的茶叶生茶区域进一步扩大,整个四川的产茶总量甚至超过东南产区,占了全国的绝大部分。

同时因为特殊的地缘政治,川茶还成为宋朝官府“以茶博马”和“以茶治边”的物资,大量输送到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借茶马互市,保证战马的需要。

可以说,在中国茶饮历史上,如果从“秦人取蜀”开始算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川茶都曾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然,元朝之后,川茶的“历史上升期”逐渐趋于平稳。先是废除了茶马交易,四川茶叶生产有所下降。

到了明朝,因江南和东南茶区茶叶运销海外,生产迅速发展,四川地处内陆,茶叶仍以内销为主,生产相对停滞。而再到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张献忠屠川),四川茶叶生产曾一度几乎被破坏殆尽。

清代虽亦有川茶极品被列为贡品,但对名茶的生产上具有选择性,有些古老但特色不浓的品种逐渐淡出。

新中国成立后,垦复荒芜茶园,很多名优茶又得到重兴,像蒙顶、峨眉、青城等名茶相继恢复生产,1952年,宜宾、筠连等县,又大力发展红茶,在出口市场博得“川红”声誉。

可以说,地缘交通的限制、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等共同左右了川茶的历史进程。到了今天,川茶的体系中,发展成了绿茶、红茶、黄茶黑茶四种大品类。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数一数,如果要追今天的“川茶”,应该顺着哪几条脉络来追。

今日川茶体系

绿、红、黄、黑,一个川茶的四个立面

绿茶代表:蒙顶甘露、蒙顶石花、竹叶青、峨眉雪芽、青城雪芽

代表区域:蒙顶山(雅安市境内)、峨眉山(峨眉山市境内)、青城山(都江堰市的西南)

四川盛产高山绿茶,蒙顶、峨眉、青城山这几个地方,是现在四川名优绿茶比较集中的几个产地,而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几乎从唐朝时期就已经在制茶方面就已经颇有名气。

唐朝时期,四川地区政局相对稳定,佛教、道教也空前繁荣,各家纷纷占领仙山,建起寺庙。而蒙顶山、峨眉山、青城山这些地方云雾弥漫、山泉清澈,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佛教、道教的兴起,也大大促进了这些名茶的迅速发展。不过当然,唐朝时期的茶,多是以蒸青团饼茶为主,与今天的绿茶工艺有很大区别。

雅安蒙顶山的历史,前文有述,自不必多言,像甘露、石花、万叶长春、雷鸣这些恢复较好的名优绿茶,虽已不确定年代,但均产自蒙顶山。

峨眉山的“白芽茶”在唐代也是贡品,到了宋代,峨眉“雪芽”更是声名大噪,在苏东坡、陆游等大诗人的诗词中都有过赞美之辞。

青城山茶叶的今天,相较前两者稍稍有些逊色,但在历史上,“蝉翼、片甲、麦颗、横牙、雀舌”这些颇有雅趣的茶名,在陆羽的《茶经》和李肇的《唐国补史》也多有记载。而目前,反倒是宜宾重新开辟了对雀舌茶的复兴之路。

当然,以上几个区域,只是我们提到的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绿茶区域,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四川百余个产茶县市,很多都有绿茶生产。

而在绿茶茶企中,近年来表现突出的,当数“竹叶青”(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和“峨眉雪芽”(峨眉雪芽茶业公司)。尤其生根核心产区的“峨眉雪芽”对核心优质资源的掌握,依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而川红集团依托川茶核心产区之一——宜宾茶区,并凭借优质四川绿茶品种——雀舌作为拳头产品,以后来居上的汹汹来势,也在川茶界赢得了相当的声誉和成绩。

红茶代表:川红工夫

代表区域:宜宾

正如全国很多茶叶产区一夜之间冒出来的“XX红茶”一样,宜宾的红茶,最早也是始于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为了出口创外汇的产物。

但不同于其他“XX红茶”在改革开放后的销声匿迹与“红改绿”,宜宾红茶依然挺过了时代的各种颠簸,并形成了今天我国红茶品类中,颇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川红工夫。

事实上,四川的产茶区域很多,但最终选中宜宾生产红茶,也是经过几年的推广实验后,才最终认定宜宾周边的高县、珙县、宜宾、筠连四县气候好,利于红茶发酵,这才被纳入了国家的红茶体系当中。

可以说,川红工夫主产于宜宾,而不是其他地区,也并不是历史的一次意外。而是茶,这个最讲究阳光、空气、地形、土壤、气候温度的娇嫩叶子的自然选择。

宜宾本地的“早白尖”品种,则是川红工夫在原料上区别于其他工夫红茶的地方。该品种所制红茶细嫩显毫、乌黑油润,香气橘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匀明亮。堪称我国高品质红茶的后起之秀。

目前,川红工夫的龙头企业是“川红集团”(即宜宾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宜宾茶厂),这个2005年才又重新振兴的老厂,梳理并形成了川红工夫较为完整的制作技艺。

仅川红集团一家企业的川红工夫产量占到了整个川红市场的60%以上,并重新带动原本已经声势渐微的宜宾红茶生茶。

而从2012年底开始建立的“川红”互联网销售渠道,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茶叶类别中较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茶叶品牌。而它主打的两个拳头产品系列——绿茶“雀舌”和红茶“川红”,都在消费者当中辨识度极高。

黄茶代表:蒙顶山黄茶

代表区域:蒙顶山

在六大茶类中,黄茶的制作工艺是对原料等级要求极高,制作难度也颇为复杂,但在价格上又不是很占优势的一种。因此在很多此前有产黄茶历史的地域,也渐渐地“黄改绿”,更倾向去做工序更为简单,消费市场也更为广阔的绿茶。

△ 2020年各省黄茶生产情况(单位:吨),2020年产量为8826吨(数据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

在目前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一流、传统黄茶产区中,地处四川雅安与名山之间蒙顶山的黄芽茶依然是品质最为稳定的坚守者之一。

(注:黄茶分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蒙顶黄芽(又或“蒙山黄芽”)因为选的都是细嫩的芽叶,制工上也非常精细,所以也堪称黄茶的精品。)

蒙顶黄芽制作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包装入库等若干道工序,不胜繁琐。而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品质特征为色泽微黄、芽毫毕露,甜香浓郁,为蒙山茶中的极品。

但是因为黄茶品类本身的式微,蒙顶黄芽也不像蒙顶山的甘露、石花那样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但仅在黄茶领域里来看,蒙顶山的黄芽茶依然是黄茶中佼佼者——2015年的茶语网千款茶评黄茶榜中,蒙顶山的黄芽茶就在前十中占了四席。

而在蒙顶黄芽的主力茶企中,其实专做黄茶的已经几乎没有了,大都是以石花、甘露为主打,黄茶作为一个分支来补充,目前黄茶体量较大,品牌也比较成熟的,有“蒙顶皇茶”(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公司,原国营蒙山茶场)和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黑茶代表:四川边茶(南路&西路)

代表区域:雅安

地处西南的四川,也是黑茶的主要生产基地。按销路主要分为南路边茶(康砖、金尖)和西路边茶(方包、茯砖)两大类。

西路边茶专销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和青海藏区,生产地主要在邛崃、北川、平武等地。但因产量不多,所以我们今天还是主要讲主销西藏的——南路边茶,而南路边茶的精制主要集中在雅安。

雅安,古称“雅州”,曾经是历史上的西康省省会。雅安是名优蜀茶的重要产地,同时也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这让它在茶马互市后,成为天然的供应西藏的茶叶生产中心和茶马交易集散地。

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雅安集中了从四川境内的宜宾、乐山、荥经等地的茶叶,供应藏区。

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为了更好地以茶治边,甚至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 因此,雅安后被称为“中国藏茶之乡”。直到今天雅安境内还有遗留的古“茶马司”遗址。

但值得一提的是,黑茶工艺的定型,是在清朝中后期才随着后发酵工艺的定型而实现的,因为黑茶能够长期保存,且紧压茶形态更方便运输,慢慢地,黑茶成了边销茶的首选。所以,在清朝前期以前,雅安的销藏茶叶,不会是今天的黑茶。

而在销藏的茶叶领域里,直到今天,雅安茶厂(今日全称为: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也是不得不提的名企,它是目前四川销藏茶业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企业。而在新世纪,出于某种销售策略,南路边茶也逐渐被“藏茶”的称呼代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藏茶”都是粗老原料的代名词,但在现在企业经营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对精工细料和高品级的追求,也逐渐延伸到了藏茶体系中,而主打养生保健牌的藏茶,也在沿海和内陆地区备受追捧,收藏价值也日渐引起一些藏茶家的注意,为藏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结语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高山绿茶、后起之秀的川红工夫、依然坚守的蒙顶黄茶、还是艰难转型的四川“藏茶”,工艺和原料造就了它们不同的风格口感,时代和地缘造就了它们不同的历史际遇,但它们都代表了今日川茶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地域茶类的不同立面,并最终造就了“川茶”,这个中国产区格局中相当庞大的一支脉络,以及它独特的精彩纷呈。

撰文/茶语网

图片/茶语视觉组、部分来自影视截图

参考资料

《中国茶经》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1年10月版

《中国名茶志》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年版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725022 50222156 21565182 51823560 35603475 34753031 30313025 30254313 43134239 42392008 20081872'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60737)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725022 50222156 21565182 51823560 35603475 34753031 30313025 30254313 43134239 42392008 20081872'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