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制作工艺
一、黄山毛峰
黄山毛蜂茶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茶商谢正安以清明前后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的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 芽尖似峰,遂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即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的产地覆盖了整个黄山市。黄山市农业委员会按照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黄山毛峰茶》 (GB/T 19460 2008) 原产地域保护划定出黄山风景区和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的38个乡、村,为正宗黄山毛峰茶产地,具体参照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黄山毛峰茶》 附录A.
(一)分级与品质特点
按照GB/T 19460- 2008 规定,黄山毛峰按感官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特级又分为一、二、三等,其余一、二、三级各分两等。每级设个标准样。
特级黄山毛峰品质堪称我国毛峰之最,其形似雀舌,勾齐壮实,峰毫显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甘甜;叶底嫩黄,肥壮皮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两大明显不同于其他毛峰的特有品质,
(二)鲜叶要求
黄山毛峰品质优异,其鲜叶原料的采摘有严格的要求,特级黄山毛锋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一级黄山毛峰以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为主,二级黄山毛峰以一芽二叶为主,三级黄山毛峰则主要为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特级毛峰于清明前后开采,其余各级则采于谷雨前后。鲜叶进厂后先进行挑拣,剔除冻伤叶、紫芽叶、破损叶,病虫叶,硬质叶。
为了保质保鲜。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晚上制”。
(三)工艺流程
传统加工艺流程: 鲜叶的采摘与摊放——条青——揉捻——烘焙
机械加工工艺流程: 摊放——杀青一做形——烘干
(四)传统加工技术
1.鲜叶的采摘与摊放
采摘是初制的开始, 鲜叶的质量与成品茶的质量关系密切,要制作好的成品茶必须掌握好鲜叶的采摘和摊放.
黄山毛峰要鲜叶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 一至三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一 芽二叶初展;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一至三级黄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鲜叶采回后要进行拣剔,剔除不符合标准的芽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散失部分水分。摊放要用干净的竹匾等,注查摊放卫生。为了保证成品茶的品质,要求适当摊放后及时进行加工。采下的鲜叶要在24h内制作完成。
2. 杀青
传统的黄山毛峰茶以桶锅作为杀青机具, 故而也可称为“炒青”。桶锅直径约50m,锅温要求先高后低,一般在 130~150°C,每锅投叶量:特级毛峰200-300g,一级及以下毛峰可增加至500~ 700 g.鲜叶下锅时有炒芝麻声响即为合适温度。单手翻炒,手 势要轻,翻炒要快(每分钟50~60次);
扬得要高(叶片离开锅底约20cm),撒得要开,叶子落下犹如天女散花般平铺锅底,以使之均匀受热;捞得要净,每次捞取叶片时不落叶片在锅底,以避免落下的叶片着热过度,从而产生烟焦味,
3.揉捻
黄山毛峰特级和一级鲜叶原料, 在杀青到适当程度时,应继续在锅内抓带数次,以起到轻揉和理条的作用。然后立即起锅,借助竹制扫把,将杀青叶扫人竹匾,摊凉散热,然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二、三级鲜叶原料在杀青起锅后要及时散热,并轻轻揉搓1~2 min,使芽叶稍卷曲成条。揉捻时速度宜慢不宜快,压力宜轻不宜重,边揉边抖,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
4.烘焙
传统的烘焙工艺包括毛火和足火。毛火时每只杀青锅配四只烘笼,温度高后低,第一 只烘笼烧明炭火,烘顶温度90°C以上,以后三只烘笼温度依次下降为80°C、70°C、60°C左右;而且要边烘边翻,顺序移动烘顶。在毛火过程中,翻叶要勤,摊叶要匀,
火温要稳,以达到快速挥发水分的目的,避免氧化变红,在毛火结束后芽叶含水量约为15%;同时将芽叶放在簸箕中摊凉30min,以促进芽叶内水分的重新分布。摊凉完成后,将8~10笼毛火茶叶合并为一笼进行足火。足火时温度应在60°C左右,以文火慢烘至足干(含水量6%一下);然后拣剔去杂并低温复火一次,以促进茶香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