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史篇|武夷岩茶的历史演变(收藏级)

2022-04-29 02:22:53热度:188°C

武夷山—乌龙茶红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武夷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品质优异、种类多样的武夷茶,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和深厚的茶文化思想理念,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形成当地特有的茶道

其中包括:有形的茶艺、无形的茶技及文化理念等,内容广泛、丰富。先叙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武夷岩茶历史演变

武夷茶自有传颂以来,至今已2000余年。

武夷茶元代以前主要是产制团饼茶和蒸青晒青散茶,明代出现炒青绿茶,清代初研制出乌龙茶(岩茶)、红茶、龙须茶。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汉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军灭了闽越国,并诏令将闽越民举迁江淮之间,以虚其地。当地官员将武夷茶献给汉武帝,武夷茶纳贡从汉武帝开始。但史志中未见汉代武夷山产茶记载。

汉武帝

考古发现:城村汉城遗址数以万计的陶器里,有大量茶具—茶壶、茶杯,证实汉代闽越国先民种茶饮茶的实事。

唐代:唐玄宗于784年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道教将武夷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庙也大兴,武夷山名声日高,据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的土特产就是山区的茶和沿海的盐”。武夷山茶自然包含在内,例证有:⑴唐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写到送武夷茶—晚甘候;⑵唐徐寅《尚书惠蜡面茶》(系福建最早的茶诗,已1100多年)写到唐时武夷茶采制的时间、礼祭、制作、运输、煮饮和受赠者的感激之情。

唐玄宗

宋代:武夷茶处于兴盛时期,主要制作龙团凤饼茶。

龙团凤饼

⑴武夷茶是建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苑上贡团茶中包括武夷茶,如苏轼《荔枝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清董天工《御茶园旧贡茶有感》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都有记载。

⑵斗茶盛行,成纳贡选品和游艺项目。

⑶武夷茶与儒、道产生了密切联系,朱熹、白玉蟾等,种茶、饮茶、写茶,都留下了许多诗词和美丽传说。

朱熹

元代:主要制作饼茶。

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兴(福建路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献送的武夷茶“石乳”,备加赏识,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当地官员承办贡茶,高兴曾几次亲入武夷山,监制贡茶。元大德五年(1301年),由高兴之子高久住任福建省邵武路总管,奉命到武夷山监制贡茶,并在九曲溪之四曲南畔建皇家御茶园,制作贡茶,当时园中场工250户,采制贡茶360斤,龙凤茶5000饼以入贡,后又逐增,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增至960斤。贡额年年加,茶农苦不堪言,出现茶园抛荒、茶产下降。现今四曲北岸题诗岩还保留3块铭记当地官员建园和监制岩茶的摩崖石刻。

忽必烈

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喊山”仪式就兴其时的武夷山。在御茶园东边筑喊山台,每年惊蛰日,崇安县令率领御茶园官员、场工前往行祭,供置三牲、点香燃炮、宣读祭文,读完后顶礼膜拜、击鼓鸣金、率众人高呼“茶发芽!茶发芽!……”据说祭拜呼喊后,通仙井井水会慢慢升高,系神力所为,传得玄乎。

明代:朱元璋诏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武夷茶由蒸春团饼茶逐渐改为晒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进为炒青绿茶。提高了武夷茶的产量和质量,陈椽认为“炒青绿茶的发展,可说是制茶工业领域的大革命”。促进了武夷茶的发展。明徐火勃在其《茶考》中记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朱元璋

明万历三十五年,荷兰商船来澳门购运绿茶转运至欧洲,其中主要是武夷茶,开了武夷茶外销先河。

清代:是武夷茶大发展的时代

⑴武夷茶由绿茶发展到乌龙茶—武夷岩茶。清初崇安县令殷应寅曾招安徽黄山僧制松萝茶(发了酵的炒青绿茶)在反复摸索改进的基础上,于康熙后期率先形成了岩茶(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产制武夷岩茶。

康熙

⑵创制了小种红茶:红茶发源地—武夷山星村桐木关:

当地山高林密、雨多雾浓、湿度大、春季多雨少阳,制茶无法用日光晒青,大多靠室内松柴烘青,炒揉后的茶叶又是用松柴烘烤,茶中有松烟味,称正山小种红茶(烟小种)。

关于红茶起源时间,曾有四种不同说法:①明代中期;②明代末期;③清中期;④19世纪中期等四种说法,多数说法是在清代。

⑶创制了龙须茶:以武夷山八角亭所产最佳,清末民初,主要运输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一带,深受海外侨胞欢迎。

⑷茶品、茶种及其生产制作技术迅速向外流传,武夷茶名扬中外,并带动了周边地区茶业的发展。

民国期间:战乱影响,茶叶销路不畅,产量下降,1914年茶销量仍达45万斤,到1948年仅13000斤(其中正山小种红茶3000斤)1938年福建茶叶改良场迁到崇安县;1942年在崇安兴建“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武夷山成了全国茶叶研究中心。许多著名的茶叶界前辈,如吴觉农、张天福、王泽农等都曾在研究所工作过。他们在武夷山开茶园搞试验,取得许多成果,如试制成功“九一八”揉茶机、林馥泉在此期间撰写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等,为茶业发展作出贡献。

张天福

新中国成立至今,武夷茶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到现在的快速崛起发展阶段。现今武夷茶面积达10万亩,总产近1000万斤,比1978年增13倍以上,比1948年总产13000斤,更是天壤之别;2002年武夷岩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2003年武夷山获国家文化部“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6月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红茶获国家商标局核准证明商标。进一步提升武夷茶的声誉与地位。茶业已成武夷山支柱产业。

盛世茶兴,武夷茶的发展前景看好,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确保武夷茶稳步发展。

二、武夷岩茶基本认识

武夷茶:武夷山所产之茶,包括历史上所产的多种名茶,也包括现今产制的各类茶。

武夷岩茶:武夷茶之一,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按国家《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定义,“是指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种特征的乌龙茶”。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上品。岩茶与其他乌龙茶区别在于①茶性温和;②首重滋味;③有明确的地理区域性。

大红袍:历史上的茶王,现今武夷岩茶的主打品牌。①大红袍名丛群体,通过无性繁殖扩大栽培,一部分已投产;②配制大红袍:选用上等岩茶为原料科学拼配精制而成,按国家标准进行等级检测。大红袍是岩茶的上品。

大红袍

岩韵:武夷岩茶特有品质特征。由三大因素构成:A、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B、适宜产制岩茶的优良茶树品种;C、独特的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特征表现为岩骨花香,即“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

武夷山桐木关菜茶

武夷菜茶(C.sinensis cv.Wuyi-caicha)与奇种:武夷菜茶是原产于武夷山古老的极为优良的有性系农家茶树品种。是世界茶树分类学上中小叶种的代表种群(林奈 1762.Thea bohea),是当地千百年来的主栽品种,据统计1943年武夷菜茶仍占总面积的85%以上;奇种是用武夷菜茶产制的成品茶。历史上按出产区域分为正岩奇种、半岩奇种、洲奇等。

三、武夷名丛

1、名丛来源:名丛来源于武夷菜茶,是武夷茶区历代先民从武夷菜茶中选出优良单丛,经过不断选择淘汰、优中选优而留存下来的各类优良群体,名丛都有“花名”。

史志中记载的历代名丛有:

唐:正唐梅、正唐树宋:坠柳条、铁罗汉、宋玉树、石乳、臭叶香茶(又称文公茶)元:石乳明:铁罗汉、白鸡冠清: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老君眉、肉桂、不知春、洞宾茶、木瓜、雪梅、小红梅、素心兰、白桃仁、雀舌、水金龟、半天妖(鹞)、金锁匙、白牡丹

2、名丛种类:

经历了十个多世纪的选育,武夷山共有各类名丛不下千种。据林馥泉1943年调查,仅慧苑各岩茶厂就有830余种。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名丛现今已不复存在了。

武夷名丛传统分类:

茶王:大红袍

四大名丛: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妖(鹞)

十红十白、十二金钗等

现代武夷名丛无性系分类:主要按生育期、树型、树姿、叶片大小、叶型、叶片着生状况等进行。

《武夷岩茶名丛录》中,对现有名丛分类如下:

按武夷山茶区茶树春茶达到乌龙茶采摘标准分:早生种1个:采摘期4月中旬;中生种19个,采摘期4月下旬;晚生种34个,采摘期5月上旬;特晚生种16个,采摘期5月中旬及5月中旬以后。

按叶片大小分:中叶类32个,小叶类38个。

按树型分:小乔木型5个,灌木型65个。

3、名丛特点与作用

特点:

①适应性强,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②种类多、特征特性表现明显;③部分名丛对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要求更严格(区域性强);

名丛作用:

①历史上各厂场茶主选育名丛,标新立异、争奇斗艳,提高了武夷岩茶品质和知名度。②增加了武夷岩茶高档品类,单列于奇种之外。③武夷茶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名丛都有美丽的传说故事,丰富了武夷茶文化内函。④分别固定保存了武夷菜茶古老的遗传基因组合类型。

4、名丛保护、开发利用情况

近百年以来,不断有一批农业科技人员,有识之士和当地群众,为保护和发展名丛而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原崇安茶场和市茶科所等先后建立了名丛观察圃和品种园。

名丛肉桂经过开发,1985年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现已做为武夷茶区当家品种栽培,栽培面积占全市总面积1/3以上。省内外广泛引种。

但由于种种原因,名丛资源保护工作明显滞后,原崇安茶场在民国年间建的名丛观察圃和50年代建的茶树品种园已不复存在,岩茶区许多名丛有的失管枯死,有的被抛毁改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人1969年底到综合农场工作,综合农场是大红袍管理单位,还管理着九龙窠、内鬼洞等名丛集中区,从此与岩茶结下不解之缘。

⑴1980年组织课题组在九龙窠建立名丛圃2.1亩,收集保护栽培各类名丛资源112份;⑵1990年又组织课题组,扩大对名茶区各主要岩山的单丛茶树资源收集保护,在水濂洞霞宾岩溪仔边建立单丛茶树资源圃11.5亩,收集保护栽培各类单丛资源1066份;⑶1989年起,以名丛圃为重点,连续多年对名丛资源生长状况观察记载,并对部分名丛分别采制评审,经过反复对比鉴别和资料积累整理,共整理鉴别70个名丛,于2006年9月通过省市专家组鉴定;⑷2007年6月《武夷岩茶名丛录》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5000册;⑸从1993年起自筹建办了龟岩种植园约20亩,扩大示范种植名丛,并逐年采制对比,选择优良名丛扩大繁育供生产示范。

近几年来,茶区业主对名丛生产越来越重视,大红袍已较大面积栽培,正在申报审定品种,四大名丛都有较快扩大;此外还有北斗、白牡丹、金锁匙、雀舌、玉麒麟、向天梅、老君眉、金罗汉等一批名丛扩大生产示范。

如此众多的珍贵名丛资源,将为武夷茶稳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724223 42233810 38100392 03924668 46685036 50364950 49501872 18722136 21363290 32904223 42234961 49611768'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53004)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724223 42233810 38100392 03924668 46685036 50364950 49501872 18722136 21363290 32904223 42234961 49611768'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