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观丨这片叶子,有乡愁,更有滋味!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作为茶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溧阳白茶的故事有滋有味。
文 | 郏燕波“待到春风二三月,石垆敲火试新茶。”泡一杯新茶,赴一场“舌尖上的约会”,是春天里独有的“仪式感”。
国人喜欢喝茶,不仅解渴,还能修身养性。安静地看着一片片茶叶,在澄澈的杯中一次次地翻滚和沉淀,水由浓到淡,一壶茶也从馨香到无味,正映射了人生由多欲到无求的心路过程。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近日授予溧阳“特色白茶之乡”称号,授予天目湖镇“中国(天目湖)白茶小镇”称号。
01他山之“叶” 亦可攻玉溧阳种茶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峰雪莲、南山寿眉等优质绿茶已闻名省内外。而现在闻名遐迩的“天目湖白茶”,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在溧阳生根发芽。
1979年春,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农技人员在海拔800多米的北天目山脉大溪山,发现了一棵百年野生白茶树。经过多年精心繁育试验,白茶在安吉慢慢被推广开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下,刚刚撤县设市的溧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施了昆仑经济技术开发、丘陵山区综合开发、天目湖旅游开发、苏浙皖边界市场开发“四大开发”战略。
丘陵山区综合开发,打出了“农”字号招牌,春风化雨般地吹绿了溧阳山岭。
1997年,溧阳从安吉引进了3000株白叶1号茶苗,试种植了0.5亩白茶。由于白茶氨基酸含量比绿茶高一倍,茶多酚含量却只有绿茶的一半。因此,当时白茶的市场价基本在每斤千元左右,传统绿茶只有三四百元一斤,白茶相比本地绿茶经济效益要好很多。
同时,很多茶人看到了白茶的另一优点:节省人工。白茶只有不到一个月的采摘期,用工相当于绿茶的三分之一。
于是,从2000年开始,随着横涧、天目湖的农户纷纷开始规模化种植白茶,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绿”扩“白”工程,以星星之火掀起了燎原之势。
02小茶叶撬动“大茶业”在白茶种植发展过程中,溧阳也吸取了其他地区农产品分散经营,难以积聚做大、做强的教训,从政府层面对白茶产业优势资源进行了整合,统一了“天目湖白茶”商标、包装、生产技术标准、质量等级标准等,既规范了白茶生产制作,又避免了内部恶性竞争。
这种“抱团”做产业、树品牌的做法很快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茶产业有力带动农户共同致富,成为溧阳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天目湖白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荣誉。早在2006年,天目湖白茶就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2010年,成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4年,被作为北京OPEC会议礼品茶……
可以说,茶产业实实在在成了溧阳一块“金字招牌”。这块招牌,为溧阳带来的还远不止这些。
1991年,溧阳因地制宜,创新举办中国·溧阳茶叶节。秉承着“以茶为媒、茶旅融合、经贸合作、展示城市”宗旨,在随后的30多年里,溧阳市委、市政府善于总结经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从茶叶节到茶叶节与旅游节两节同办,节越办越大,效果越办越好。
通过举办茶叶节,一片茶叶“四两拨千斤”,翻开了溧阳这幅因山水相映而别具风韵的瑰丽画卷。从此,天目湖的碧波荡漾、远山为屏、鸟鸣啾啾、景致宜人,蜚声国内外,成为华东地区人们生态休闲度假的首选胜地;南山、曹山、瓦屋山……这些散落翠峰山林间的美丽传说,也逐渐为世人熟知。
一片片香茗,犹如一张张五彩缤纷的请柬,将四方宾朋邀至茶乡。开放的格局、气质、形象,更成为溧阳从过去走来、向未来迈进的动力。
03茶旅融合,成就“清风朗月”如今,茶园成了公园,茶区变为景区。
走在茶园里,只见整齐的茶树呈郁郁葱葱、高高低低、连绵起伏之势,就像一层层梯田向山腰间伸展开去,或行或间,直有直的潇洒,弯有弯的雅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来。
近年来,溧阳以茶兴业的版图不断扩大,随着旅游业的壮大,通过打造茶乡特色和地域风情的主题精品民宿,溧阳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7年,溧阳提出了“清风朗月·溧阳茶舍”的概念,将民宿发展与溧阳茶产业和茶文化优势相结合,提升旅游品质。不同于莫干山等地民宿的纯民间模式,溧阳采取了“三个一批”的方法,即“政府平台建设一批、社会资本实施一批、建成项目提升一批”,统筹旅游设施和产品布局,推动民宿健康融合发展。
为进一步有效提升民宿品质,溧阳对评定为星级溧阳茶舍的单位,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其发展。2020年12月,溧阳民宿行业协会成立,既做好“管理员”,又做好“服务员”。
通过政府和市场双重培育,民宿已成为溧阳旅游转型的着力点、乡村振兴的突破点和全域旅游的引爆点。
“因为一间房,爱上一座城。”如今,溧阳已有民宿300余家,其中精品民宿百余家、星级茶舍43家,年营业收入近10亿元。“清风朗月·溧阳茶舍”逐渐发展为溧阳高端休闲的新IP。
来源:常报新媒体全媒体记者:郏燕波通讯员:杨文静编辑:小胖转载请注明来源:常州日报(号:cz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