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茶、岩茶、红茶、到普洱茶,现在进茶圈说茶都没有门槛了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友发来一个某音的视频。
一看,吓了一跳。
2022年一开年,村姑陈就被吓了不少的次数。
这一次,是被这个某音帐号给吓到了。
这个某音帐号里,一个老大爷,穿着一件暗色唐装,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拿着一把折扇,坐在一个布置得像民国年代剧布景一样的摄影棚里,煞有介事地,一本正经地,在“说茶”。
大爷台风很好,国语标准,言语铿锵,顿锉有度,颇有点播音员的范儿。
在说茶的间隙,视频里还穿插一些茶叶的图片和视频,算得上是剪辑得比较好的、有档次的视频了。
然而,看到他视频里的配图,我不淡定了。
这张白牡丹茶青的图片,不是区区在下村姑陈本人在太姥山拍的么?
手机里还能显示这张图片的拍摄时间是2021年4月,石头还是从李麻花摔倒的那块大石块底下翻出来的。
为了纪念她的摔倒,我特地把那块小石块挑出来,放到平坦处,现摘了一枝白牡丹茶青,拍了一张照片。
就差没P上“李麻花摔倒留念”了。
没想到,这图片,这么轻易,就被人不告而取地“取用”了。
再往下看,差点晕倒,整段视频里,所有关于白茶的茶青图片,都是我拍的.....
最生气的是,这视频不但不告而取地使用了我拍的原创图片,还不告而取地使用了我讲茶拍的视频,里面能看出来我穿的旗袍,我戴的手镯,还有我手上的那颗痣......
彼时我正在喝茶,跟出版社来约稿的帅哥编辑谈第二本书的出版事宜。
我把那些茶青照片给他看,他一眼就看出来,这是我拍的。
他的原话是,这就是你拍照片的风格啊,很好认的,我帮你出第一本书的时候,整理出来的图片,都是这种风格的......
看看,这么明显地带有个人风格的原创图片,就这么被人盗用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生气的。
最令村姑陈忍无可忍的是,这个说茶的某音帐号,它的名字居然叫做“老陈说茶”!
这便宜都占到村姑陈头上来了。
你你你你......我我我我我.....
村姑陈气得语无伦次,李麻花和帅编辑小哥哥在一边笑得花枝乱颤。
最后,我打了合作的维权律师的电话。
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处理,比较妥当。
《2》
顺手下载了某音。
在昨天之前,我是不看某音的。
吾父吾母也是从不看的。
但为了去详细看看这个动不动就借用村姑陈图片和视频的某音号,我下载了这个用户甚多的软件。
随便搜了一下,发现,出来一大堆从前从来没见过的面孔,没见过的账号,没见过的“茶人”。
一通全在“说茶”。
这些账号频繁发布的视频里,无一例外,都是一个精美的,古朴的,茶庄风格的摄影棚,灯光、音效,无一不美。
“茶人”也收拾得很“专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穿着唐装,穿着茶服,戴着手串,头发梳得发亮,妆化得精细,吐字发音气息浑圆,一听就是练过播音的,有基础的,不像村姑陈这种,一发声就听得出来没练过。
他们面前摆放着专业级的茶具、最流行的茶具,脊背挺直,对着镜头,侃侃而说。
说的,是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的那些“大路货”般的茶叶文章、早就被网络推广人员写滥发滥了的那些基础茶知识。
比如,“六大茶类该如何区分”、“六大茶类该如何冲泡”、“牢记口诀区别六大茶类”、“什么是白茶”、“什么是红茶”、“什么是青茶”、“泡茶的正确手势”、“如何泡茶不烫手”.....等等等等。
这些内容,数十年来,在小度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出千万条内容相似和雷同,甚至配图也一模一样的文章来。
没想到这回摇身一变,这些早被炒过无数次的“茶叶冷饭”,竟然被某音帐号的号主们奉为至宝。
他们的幕后工作人员,把这些旧知识们,简单复制粘贴之后,便成为了“茶人”们拍摄某音视频的高级文案。
对着镜头,一字一顿地缓缓道来,通过高明的剪辑技术,出现在视频里的效果,便跟“茶人”们脱稿侃侃而谈的效果是一样的。
这种创造“原创”内容的手法,实在是高超!
果真应了那句话:套路不在新旧,管用就够。
《3》
然而,再高档的摄影棚,再精细地服化道,再高明的后期和剪辑,再砸钱的推广,也掩饰不住这个某音团队,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没有一个人真正懂茶的事实。
我很惊讶地在“茶人”们坚持日更的某音视频里发现,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挂羊头卖狗肉......这些成语,在这些账号里,能得到完美的诠释。
比如,一条讲六大茶类的视频里,某段,文案讲的是铁观音,但视频里出现的,那张配图,那盘绿绿的茶,竟然是太平猴魁!
比如,一条讲白茶的视频,讲到白牡丹的时候,视频里配的,竟然是绿茶(安吉白茶)的图片。
当然,讲白毫银针的时候,配的是云南月光白的图片;讲金骏眉的时候,配的是坦洋功夫的图片;讲老白茶的时候,配的是做旧老白茶的图片.....这些极易混淆的常识性错误,在这些外行操刀制成的视频里,真是罄竹难书,屡见不鲜。
这就是一个很搞笑的事情了——会念资料的人,却不认识茶。
一个满口六大茶类如何区分的人,竟然分不清铁观音与太平猴魁;一个天天在教人学喝白茶的人,竟然认不出作旧的老白茶;一个拍摄系列视频专讲武夷岩茶的人,竟然喝不出水仙和肉桂。
而竟然还凭借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视频,吸了一部分的粉丝。
可见,这些粉丝的茶知识、这些粉丝的阅读水平,有多么的不高。
这也就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为何作旧老白茶屡禁不止了——有这些盲从而又头脑简单没有基本判断能力的粉丝们的存在,作旧老白茶商们,不要生活得太滋润。
有买方,才会有卖方。
有需求,才会有生产。
《4》
这些“茶人”,在视频里,与在现实生活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
在视频里,他们头头是道,一套一套,理论极溜。
能把死人讲活,把活人讲动心,把动心的人讲得马上掏钱买茶。
再把买了茶发现受骗的人,讲得再一次复购。
真是有本事,好口才!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茶人”,是离茶很远的。
有可能他自己喝的,就是大碗茶——像我太爷爷那样,一只大杯子,扔一撮茶叶,倒进开水进去泡着,一杯能喝完,再接着续水。
有可能他自己根本就不怎么喝茶——看视频里端茶杯的姿势,就不太熟练。
有可能,他都没去过茶区——讲了半天六大茶类,一个茶类的产区都没亲自去走访过——就算去过,也只是三五年才去一次,且呆上不久就打道回府了——算上往返程花在路上的时间,真正在产区呆的时间不超过半天。
没跟几个茶农聊过,也没摸过几块茶山的石头。
拿几株茶树放在面前,也未必能认出来是什么品种。
甚至,摆上两杯茶汤,请他品鉴,伊未必能喝得出来是什么茶。
都不用水仙和肉桂这种有点难度的茶汤来考验了,只摆上月光白和白毫银针的茶汤,一喝,便能现形。
但是,撂不住这些茶人在某音视频的包装之下,只需要轻松地念念稿,就能光芒万丈,成为老师,吸粉无数。
这才是互联网时代,最高明的点石成金术。
《5》
其实,还是粉丝们的盲从,才助长了某音上一波又一波的“茶人”的出世与横行。
其实,并不建议粉丝们轻易认某人为老师、认某人为茶人。
先看他的作品吧。
不管是老师还是大师,没有作品加持,也只是海市蜃楼,虚荣风光罢了。
看他是不是能坚持日更茶知识,每日不间断,一直更新五六年,七八年,十来年。
看他是不是可以将某个茶类的知识,讲细,讲透,讲到位,讲明白,讲得素人亦能听得懂。
看他是不是不抄袭别人的观点,是不是不炒别人的冷饭,是不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想法。
看他是不是对茶有真爱,对茶圈有大爱,对行业的恶行自觉排斥,并且绝不同流合污。
看他是不是希望行业向善,向好,同业者有序经营,良性发展。
是不是有胸怀天下之志、兼济茶友之心.....
如果有,或者有一些雏形,那称作“师”,尚且合适。
而如果这账号里,发布的所有内容与别人家并无太多不同,发布的内容跟别人相似度太高,那请别急着尊其为“师”,慢慢看来。
五六年后,若账号还在,且内容质量不下降,那才是真爱茶,真有才。
彼时再尊,也不迟。
《6》
互联网的茶圈,老师很多。
这是个行业怪象。
说到底,还是因为现今,真正懂茶的人太少,而茶行业的互联网化,又太慢,比服装行业,比化妆品行业,比财经行业,慢了不止十年的时光。
故而,稍微打扮一下外形,稍微含几句稿子,录一段视频,就能被尊为“师”。
而好为人师者,又极喜欢当师,极喜欢说教。
于是,便老师遍地走,说茶夸海口。
于此,只能等待。
等待时间,去洗牌。
让抄袭者没有了生存空间,让作伪者失去了造假的土壤,方才会海晏河清。
还茶圈,一片清平乐。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