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茶人访谈】冯晓光赤诚的赤壁青砖茶学者
武汉大学
茶艺学社
赤壁青砖茶与茶文化
——冯晓光访谈
冯晓光,赤壁青砖茶研究院执行院长。
一、赤壁茶人遇青砖
李怡星:冯晓光先生,您好,我了解到您是赤壁青砖茶研究院的执行院长,您能谈谈自己与赤壁青砖茶结缘的故事吗?或者说您是如何进入赤壁青砖茶研究领域?您研究的初心是什么?
冯晓光:我们最早对青砖茶没有很多的关注,因为赤壁青砖茶在早期是一种边销茶,主要销往蒙古地区。是国家统制统销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本地反而很难见到,因为它一生产出来,都会被运到北方(如内蒙古)这些地方去了。所以我们本地早期对青砖茶并不了解。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青砖茶在蒙古地区也面临了一些竞争,因此,青砖茶也慢慢转为一部分内销,这时候我们才知道本地有青砖茶。当时,本地青砖茶唯一的生产厂家叫赵李桥茶厂。所以,应该说我了解青砖茶的时间是比较晚的。
我进入青砖茶文化研究的领域应该在2008年。因为我的父亲是做文化研究工作的。他主要研究的领域是三国文化,不过到了晚年,他也在做青砖茶文化的研究。他于2008年出版了一本名叫《茶马古道源羊楼洞》的书。当时我看了这本书也有了一些新的感受,所以也逐渐加入了茶文化研究的团队。
后来,父亲去世以后,我觉得赤壁青砖茶文化研究工作没有人继续做了,我们就开始更深入地研究赤壁青砖茶的文化。之后,我们又从赤壁青砖茶的文化,慢慢延伸为羊楼洞的文化,现在则在做万里茶道文化的研究。从2008年开始,之后到了2013年,赤壁市开始重视茶产业后,我们的研究就有了政府的推动。我们也去了在全国各地的很多地方搜集资料,比如说山西祁县、云南普洱、福建武夷山,还包括内蒙古的很多地方去探访青砖茶的文化和万里茶道的文化。我本人就是从那时喜欢这个工作,开始是政府的推动,后来就主要是自发的行为。
因为在赤壁很难有现成的资料,我每周双休的时候就坐高铁到武汉的省图书馆,用两天时间查阅资料。那时候,中午就吃包子馒头,找个便宜的招待所住一晚,这样的生活坚持了将近两年。两年以后,因为有大量的资料,就有了一些成果。2018年,我们出了第一本专著,名叫《万里茶道源头:羊楼洞解密》。这时就有像这样的很多成果出来了。
李怡星:在赤壁青砖茶研究的过程中,您觉得赤壁青砖茶有怎样的魅力?青砖茶的哪些地方最吸引您呢?
冯晓光:跟别的茶类相比,我觉得青砖茶最有特点的就是它的文化内涵。它经过沉淀后已经不仅仅是茶叶了。第一,生产青砖茶要把茶通过一些很有特色的工艺变成一大块茶砖,所以从形态上就有变化。第二,因为青砖茶是一种可以长时间保存的一种茶,所以在茶叶中它是可以成为茶叶文物的一种茶。特别是它的历史,每一块茶都是一篇文章。我认为青砖茶最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它的文化内涵。并且,青砖茶在万里茶道中是第一茶,因此它也是很有竞争力的。在万里茶道贸易的过程中,青砖茶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带来的税收是最多的,覆盖的人口也是最多的。因此,它通常被称为万里茶道的第一茶。
二、历史的沉淀
李怡星:万里茶道以赤壁羊楼洞为起点,途径蒙古到俄罗斯。请问万里茶道与茶马古道有怎样的关系呢?
冯晓光:实际上,羊楼洞并不是万里茶道唯一的起点。在研究万里茶道时,我有一个观点,万里茶道并非纯粹的路,而是一种经济流向。因为万里茶道的起点非常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代表性的起点有羊楼洞、福建的武夷山、还有湖南的安化这些地方。除了这些很有名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他地方比如湖北宜昌五峰,恩施也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万里茶道和茶马古道在我们早期的研究中有一些混淆,认为万里茶道也是茶马古道。但是后期,我们把它们区别了开来。
有段时间我们也把万里茶道称为茶马古道,但这个茶马古道跟云贵川地区的茶马古道不是一个概念。云贵川的茶马古道是指以马运茶的贸易路线,而这个茶马古道是以茶来换马即茶马互市的一条道。不过现在统一把这边叫做万里茶道。云贵川地区的茶马古道与万里茶道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运输的茶类都大部分是黑茶类。万里茶道运输的茶像赤壁青砖茶、安化黑茶就都是黑茶,茶马古道运输的茶如云南普洱茶、四川雅安的康砖茶也是黑茶。所以运输的茶类以黑茶为主,也有一些其它茶类作为补充。第二,万里茶道和茶马古道都是向外边销然后走出国门的。赤壁青砖茶主要是面向蒙古地区、新疆地区并通过万里茶道到了俄罗斯,又通过俄罗斯的周转到了欧洲和中亚、西亚这些地区。普洱茶、康砖茶主要销往西藏少数民族地区 后来也到了邻近的东亚国家。可见这两条道基本上覆盖了中国茶区的贸易,大部分贸易都发生于此。
李怡星:那么能不能说万里茶道在广义上也能算作茶马古道的分支呢?
冯晓光:也可以这样说,万里茶道的概念提出很晚。习主席2013年在俄罗斯的一次演讲中才明确是万里茶道,之前对万里茶道也有很多称呼比如万里茶路、中俄茶路、中俄茶叶之路。前面提过,最开始,我们曾经也把这条道叫做茶马古道。其实就是个称呼的问题,笼统都叫茶马古道我认为没有问题。在广西的吴州主要生产六堡茶,六堡茶有一个茶船古道,其实也可以说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不管是万里茶道还是茶马古道,都是代表着向外贸易的一种形式。
李怡星:现在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赤壁青砖茶的起源时间有三种说法。有的认为它起源于汉晋,有的认为起源于唐代,有的认为起源于宋景德年间,请问这几种说法各有什么依据吗?您更赞同哪个说法呢?
冯晓光:这正是我这一两年一直在研究的课题。2021年9月也和武大茶文化研究中心一起在赤壁开了一次研讨会。我的观点就是,赤壁青砖茶最晚起源于宋代的景德年间。我们定了一个具体时间:1006。确定这个时间是因为它有很多文献记载。有一些观点例如汉晋、唐宋这些都只是一种说法,没有具体的文史资料的支撑。有可能,青砖茶在唐代就有了,但是没有资料我们不能确定。所以我们还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我们掌握的资料就是起源于宋代景德年间。但也不是说一定是宋代景德年间,所以是“最晚”起源于宋景德年间。不过,在古代,它不一定叫作青砖茶,可能叫饼茶也可能叫片茶,这都跟青砖茶有关。
李怡星:赤壁羊楼洞的川字青砖茶十分出名,这些青砖茶会被印上川字。您能讲讲其中的缘由吗?
冯晓光:对川字茶,有很多人有一种误解,以为这个茶是四川生产的。但实际上这个“川”跟四川没有任何关系。现在虽然只有一个“川字”但在古代,或者在清代、民国时期,它并不是只有一个“川”字,而是有两个或三个字。比如说“长裕川”“巨贞川”“宏源川”等等就是由三个字组成的。最早在羊楼洞出现“川”字字号是在乾隆年间。山西人开办的大盛魁是蒙古地区最大的一个商号,他们在羊楼洞开办的第一家茶庄叫“大玉川”,这就是羊楼洞第一个带“川”字的商号。“大玉川”的名字来自宋代的一套茶具。宋代时期喜欢用人的名字来命名茶具。大玉川指的就是写了《七碗茶诗》的唐代诗人卢仝,他的号就是“玉川子”。宋代人为了纪念他就用“大玉川”三个字来为茶具命名。
羊楼洞的第一个带“川”字的茶庄——大玉川也是用卢仝的号“玉川子”命名的。“川”字在山西商人的眼中是一个值得敬奉的字,特别是祁县渠家,他们最早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就是“长裕川”。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基业的创始人渠同海,他的字就是百川。渠家的辈分很多也与“川”有关。所以青砖茶的“川”字的来历跟大盛魁、卢仝和祁县的渠家都有关。“川”字到了后期成为了一个品牌。“长裕川”贩茶时会把“长裕”两个小字印在上方,而把“川”字写得很大印在中间,很多商号都这样效仿,如巨贞川也是同样把“川”子印在中间。就这样大家都树立了一个品牌。
后来,就变成了一个“川”字,因为“川”字印得最大。特别是在蒙古地区,蒙古人不懂汉文,要认识一个品牌就是看它有特色的部分,也就是“川”字。只要看到三条杠,他们就会认为这是正宗的青砖茶。所以他们往往忽略了“长裕”“巨贞”等印在在茶砖上方的小字。所以“川”字逐渐在蒙古地区形成了品牌,后来也在俄罗斯形成了这种公共品牌。这就是青砖茶上“川”字的由来。
李怡星:青砖茶的历史沉淀赋予了它厚重的文化内涵。您能谈谈赤壁青砖茶悠久的历史吗?赤壁青砖茶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呢?
冯晓光:就像我刚才说的,青砖茶最晚起源于宋代景德年间。在那时,我们的茶叶就通过张家口这些边塞地区跟蒙古草原进行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朝廷的一种经济和政治战略。就是用茶叶来换蒙古的好马用以武装我们军事力量,茶叶换出去后也可以作为一种以茶治边、以茶抚边的谋略。现在所说的万里茶道和茶马古道都不是突然产生的。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说的万里茶道产生于1727年《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后。这只是一个确定的模式,但其实它有一个历史背景就是茶马互市。
正因为有了茶马互市,才会慢慢有中俄之间的互动和后期的条约来固定这种贸易模式。所以我个人认为万里茶道的历史应该往前追溯到唐宋时期。不过,我们现在研究还是以清代为主。青砖茶从茶马互市开始,中间有了一些形态的变化,比如明代它变成了帽盒茶。它的生产工艺也发生了变化。帽盒茶是用人的脚力压制出来的,在早期则是用杠杆的原理压制的,但这个压力还是不够,后期又发展为螺旋原理,就是用一种大螺旋来增强压力。1861之后俄国到了羊楼洞之后,利用废旧的蒸汽机来压茶,这就代表了我们进入了近代工业时期。砖茶的演变过程实际上跟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是有很大关系的。
三、现状与未来
李怡星:请问从近代到现在,赤壁青砖茶有怎样的发展呢?现在对赤壁青砖茶的发展又采取了那些措施呢?
冯晓光:赤壁青砖茶在历史上是非常辉煌的,但中间也衰败了一段时间。从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时期都是衰败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也有一段恢复期,但也没有恢复曾经的辉煌。所以青砖茶真正在赤壁引起重视并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的时间并不早。赤壁重视茶产业是从2012、2013年开始的,到现在也不过十年。
在这几年,青砖茶产业的变化是很大的。原来只有一家砖茶厂。但是现在已经有30多家制茶公司,这也代表了茶产业大发展。从2013年开始,赤壁每年举办青砖茶的博览会,虽然博览会的名称总是在变化,但一直都坚持举办。这也是体现对青砖茶重视的一种方式。
今年,我们在上海世博会场馆内开设了一个国际体验馆,又在全国很多地方设立了运营中心,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扩大市场。同时,在内部也有一些措施,首先成立了青砖茶研究院,主要作为一个品牌联合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做青砖茶相关的科技研发和创新。同时,政府还组建了一个最大的龙头企业叫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主要是为了拓展销售渠道。以上都是我们现在发展青砖茶的一些具体的措施。
李怡星:了解到您参加了2021“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您能分享一些您参与本次大会后的感想和收获吗?
冯晓光:2021的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十一月初,我们在上海举办了赤壁青砖茶国际推介会,同时主办了赤壁青砖茶上海国际体验馆的开馆仪式。第二阶段就是12月20日昨天举办的2021“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这个活动是非常新颖的,集品鉴、推介、鉴宝、拍卖、文化传播为一体。
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仍然举办得很顺利,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推广了赤壁青砖茶。在这个会议上,湖北省政协主席也是我们湖北省茶产业链的链长黄楚平,也亲自出席并宣布大会开幕。我认为整个活动是非常成功的。
李怡星:近日(2021年12月19日),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落成开馆,您对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呢?
冯晓光: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我参与了文本策划,它就代表了我们青砖茶产业的未来,代表了高科技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所以,赤壁青砖茶产业的发展可以用展示馆上的八个字来概括,即“大势已至,未来已来”。我们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已经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现在都重点就是怎样把它进一步做大做强。特别是在湖北,我们要重视青砖茶特殊的影响和地位。青砖茶的原料并不是嫩叶,而属于一种粗放式的茶叶原料。青砖茶可以带动整个湖北茶农的增收,在湖北的茶产业链中它有巨大的影响力。
李怡星:作为一名研究者,您觉得中华茶文化的现状是怎样的呢?您觉得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地方吗?
冯晓光:我们主要是在地方上做研究,就是“地方军”“游击队”。因为现在很多方面的研究都是在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我认为茶文化研究领域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所谓的专家都是在“蹭热点”,一些流于形式的研究有很多,而真正“沉下来”的研究很少。我们也观察了一些万里茶道的研究者,其实真正研究万里茶道的学者不算多,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借这个噱头去演讲游学的学者,他们并没有自己观点,就是把别人的或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搜罗起来去做课题。我觉得这是现在茶文化研究领域的一种乱象。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其实青砖茶领域在中国茶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并不大,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当我们的青砖茶到武汉去、走出湖北去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茶类。这也说明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短板和真空地带。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李怡星:您对当前的茶教育是否有了解?是否符合您的期待?如果不符合,您觉得哪些地方还可以继续努力?
冯晓光:第一个是人才问题,在我们这种比较基层的研究院,要招一个真正的茶学科的高材生是很难的,有时候甚至完全招不到。一方面是没有人去报考和学习相关的专业,一方面又是对这类人才有大量需求,两边是完全不对称的。第二,在教育方面,我认为像茶游学这种实践型的教育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不管是高校还是培训机构,都应该把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要让学生走出来,去参与各个茶区的活动。让他们了解各个茶区茶类的基本知识和做茶的基本工艺还有相关的历史。我认为实践教育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
李怡星: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您将来有怎样的计划和打算呢?
冯晓光:我现在正在做的课题就关于万里茶道的两本书,一本叫《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另一本是《万里茶道上的文化符号》。我希望这两个课题做完以后能够进一步完善万里茶道的基本认识和概念。我们也会借这两个课题,把青砖茶的文化和历史进一步地挖掘出来、传播出去。
李怡星采访手记
对话人简介:李怡星,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
最初选定冯晓光先生作为采访对象时,我的心里很不安定。一直在想身为赤壁青砖茶研究院的执行院长,他会不会很忙,会不会因此不愿意接受采访?但最后证明是我多虑了,几番联系后,冯先生态度亲和,非常好说话,也不嫌麻烦,很快就接受了我的采访。
尽管受条件所限,没能与冯晓光先生直接见面,但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他。冯晓光先生是一个很关心“茶”的人。从一些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不仅对赤壁青砖茶和万里茶道的历史文化非常了解,对茶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很关心,也熟知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茶文化茶产业各项政策,可以称的上是一个“赤壁茶通”。并且,在各类活动中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2021赤壁青砖茶高峰论坛、赤壁茶文化座谈会、《万里茶道历史》研讨会等等活动中都能看到冯先生的关键发言。在访谈过程中,我问的各种问题他也都能熟练回答,足见他对茶文化了解充分。
当然,从采访中也能看出冯先生最了解的应该还是赤壁青砖茶和万里茶道的历史,一旦涉及到历史,冯先生的回答就仿佛停不下来,对历史问题的回答都很顺畅和详尽。
我的采访经验有限,这次访谈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采过程访还因为一些其它因素(一次网络问题、一次冯先生有个电话)的影响两次暂时中断,但冯老师依然耐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还在采访后给我发了一些参考资料。就这次采访经验而言,我觉得冯晓光先生非常亲和友善且有耐心,对我的一些错误也表示了谅解。
在采访中,我还了解到了冯晓光先生过去从事研究工作的艰苦经历。“万事开头难”,在赤壁青砖茶研究的初期阶段总是有很多困难,为了查资料甚至要牺牲休息的时间在赤壁和武汉两地往返,我非常佩服冯晓光先生这样不畏艰辛的先行者。
最后,感谢冯晓光先生和几位辛苦的老师,才能让我顺利进行这次采访,才能让我了解到茶这一极富魅力的存在。
武汉大学茶艺学社
茶艺协会简介:武汉大学茶艺学社成立于2020年1月28日,立足于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通过举办茶会、茶沙龙等活动活动来传播茶文化,聚集了一群喜爱茶文化、茶道、品茶的人, 期待同大家一起深入地了解茶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它的美学价值。
茶艺协会活动简单介绍:
1. 茶艺培训、插花培训
2. 日常茶会
3.茶艺表演
4.茶文化知识竞赛
茶社长期招新,欢迎各位同好和我们一起来共品茗,同欢愉。
武汉大学茶艺学社招新群
本期是武汉大学茶艺协会(学生)“茶人对话”的第二期,我们希望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全国各地有志于促进茶文化推广、茶产业发展的茶人心路,如果您也希望和我们一起分享您的故事,欢迎您在后台留言,或扫描下图加入招新群内联系相关工作人员~
武汉大学茶艺学社官方微信:
撰稿 | 李怡星
排版 | 李晓晗
审核 | 龚勋 陈馨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