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顶着星光出发,踩着泥泞下山,当采茶工的12小时这150的工钱真心不好赚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然 余雯雯 文/摄 通讯员 金晶
疫情影响下的春天,依然是春天的样子。
雨水滋润,万物生长。
作为好多人春天的仪式感,西湖龙井也进入一年一度的采摘期。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这一季的春茶有着与以往不少不一样的地方。
很多茶农都第一次碰到采茶工紧缺的状况,一边是噌噌嶒往上冒的新茶,一边是没法及时前来的采茶工。
为此,包括当地政府、茶农等在内都想了很多办法(此前报道戳这里:历年来首次碰到!茶芽噌噌往上冒,采茶工却紧缺,西湖龙井春茶不等人,怎么办?)
这两天,全国各地的采茶工们经过核酸检测等一系列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后,陆陆续续进入西湖龙井的几个主要产区。
3月19日,小时新闻记者在龙井村当了一天采茶志愿者。
从清晨6点到傍晚7点天黑,12个小时的亲历里,作为新手采茶工的记者小白上路,磕磕碰碰不少,有过累到不行的感受,也收获了未曾预料到的温情和鼓励,还遇到了大侠般的采茶大姐。
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在采茶大姐们身上学到的一些东西:她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可以做到每一刻都手脚不停。无论是力气和生活,都靠双手靠双脚,实打实赚出来。她们身上的那股子活力,似乎谁都抢不走。
1】凌晨5点多的龙井村,已有三三两两的采茶工上山
凌晨4点半,小时新闻记者在闹钟的连环震动下,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出发。
天黑黑的,远远的天边已经显出亮色。
冷风阵阵,街上行人稀少,只有沿街的早餐店亮起了灯。
龙井路上车子很少,凌晨5点多,小时新闻记者到达龙井村。
一路上,已经有背着背篓、拿着草帽的采茶工三三两两沿路上山。
停车场有些热闹,采茶工们上山前要买厚厚的鞋垫,卖菜吆喝声和早餐食物的香气混在一起,有一种要干一件大事的气氛。
位于龙井村358号的缪雅琴家是这一次记者当采茶工志愿者的人家。店里的8位采茶工大姐来自衢州,经过核酸检测阴性和身份证报备等一系列流程后,上岗采茶。
2】早饭好几个菜,大姐们站着吃完,不少人吃了两大碗米饭
她们住的地方在茶馆左侧,顺着小路爬上160个台阶,就到达了她们的宿舍。
8个人是上下铺的格局,里面带一间浴室。
旁边是吃饭的餐厅,早餐带着浓浓的衢州风味,几乎都是辣味为主。
蒜薹炒肉、香干炒肉、炒花菜、炒青菜,桌上还有一碗凝固的猪油和两小盒咸菜,旁边小桌子上放着两大盆稀饭和干饭,供采茶工们自取。
大姐们大多站着吃。
她们说赶时间,站着扒拉几口就可以出发。
一大早上就吃两碗干米饭的大姐不少。
大概七八分钟,大家都吃完了,换上工作服、穿好雨靴、戴上蓝色手套,做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记者被分到了一套工作服,黄色和酱色相间,类似围裙,手臂前面都罩住,后面系上带子。前面设计有一个小口袋,可以放手机。
采茶工具
一位大姐拿着电吹风把雨靴吹得热一点,套到脚上去。
大家拿上各自的背篓,背篓里装了橘子、雨衣、毛衣等。“橘子是补充体力的,山上冷了得加衣服,下雨了没地方躲,就披上雨衣。”大姐很有经验地说。
3】踩着泥路上山,带记者的大姐说“这一路到宿舍有160个台阶”
6点05分,采茶队伍出发。
带记者的采茶大姐叫吴美珍,下阶梯她在前面走,看着记者跟在后面,她笑了:“是不是爬上来挺累的?我们都习惯了,无聊的时候还会数一数,去到宿舍刚好160个台阶。”
记者戴好草帽,穿上采茶服,感觉挺新鲜,在茶山的平地上行走,拍拍茶山美景,呼吸新鲜空气,觉得还挺“朋友圈”挺“小红书”挺“抖音”挺美好的,但很快幻想就终结在看到爬山小路的那一刻。
上山的路大多是小道,雨后泥泞,踩上去滑腻粘脚。我们踩着一块块突起的小石头,沿着山间小路攀援,有些石头上布满青苔,再加上雨水淋过,难走得很。
“觉得滑的时候,就抓住旁边的茶树,抓牢了,脚一用力就上来了。”吴大姐一再叮嘱我抓牢,不能放手,并时时回头查看情况。
走过20来分钟的泥路,早晨6点半终于到达了茶园。
采摘龙井,主要是摘两叶一心,“两片叶子,中间的顶芽爆开,和叶分离就可以采了。”
标准的两叶一心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从记者的经验来看,新手茶工上手的时候最花时间的部分就是辨别,有过几次现场采茶,很容易把还没长开的嫩芽摘掉。
吴大姐继续传授经验:就看叶子大小,摘叶子大的没错了,“有些两叶一心,顶芽是包裹在叶片当中,有些下面还有一片叶子,要把第三片叶子摘除……”
半个小时过去了,掌握了摘龙井技巧的记者觉得自己已出师,想和吴大姐来个PK。
看看一分钟,谁能摘得更多?
吴大姐手速很快,一分钟摘了一捧。记者一边仔细寻找叶片比较大的两叶一心,一边下手摘,速度明显跟不上。
结果很快出炉:小时新闻记者只摘了6颗“两叶一心”,而吴大姐摘了整整一捧。
想着既然都上山采茶了,不能白来,得学点真本事回去。小时新闻记者就跟在大姐旁边,每采一把就请她评价一下,哪些采到位了,哪些马马虎虎。就这样磨了大半个小时,总算摸索出了一点门路,再计时一分钟,十六片茶叶能采到手,进步不小。
4】采茶一上午记者累得走不动,休息不到十分钟大姐们又上山了
弯腰,低头,分辨,采摘……如此重复,腰开始酸痛,看看表,已经站了大约2个小时。
“要再坚持一下哦,我们到中午11点才下去。”从一笼茶树到另一笼茶树,移动过程很慢,采摘时不仅要看这笼茶树眼前这一面,还有上方茶树的靠下一面也要看,记者观察了一下,即使是手速快的茶工换一笼茶树也要半个多小时。
大姐们的采茶姿势各不相同,有蹲着的,有翘脚弯腰的,还有侧身的,往往一个姿势要保持好几分钟。
采茶过程中,最能缓解疲劳的莫过于聊天了。
几位衢州的大姐们用家乡话喊起来,“冷不冷,要不要加衣服”,“这一片摘得快”,聊着笑着,呼吸着新鲜空气,双手依然没有停。
山上比起山下要更冷一些。
有采茶大姐喊起来“有点冷喔”,很快有人回应“那边有衣服,拿去穿”。这个时候,不论是谁的衣服,只要能保暖,都可以先拿来用。
中午11点,上午的采摘告一段落。
下山的路要更滑,吴大姐拉着记者的手慢慢走。
“主要是有青苔,你们不大习惯。我们因为从小在山里跑,做惯了农活,所以不害怕的。”吴大姐说。
11点20分左右,回到了东家家里。
记者的雨靴两边沾满了泥巴。一上午几个小时的连续劳作,已经累得走不动了,只想坐一会,发发呆出出神。
过了10分钟,当记者准备上去吃饭时,再一次遭受了“打击”:就在我休息的十分钟,大姐们已经吃好了饭,穿戴好装备打算再次出发了。
“你们不休息的吗?”
“我们吃完啦,该上山继续摘茶叶啦。”
……
心中一万点暴击的记者,就像一个赶不上趟的“差生”,悻悻然带着盒饭,继续上山开始下午的工作。
看看表,还不到中午12点。
5】茶山上谋生活,一天工资150元
在山上吃着盒饭,凉风阵阵刮来,双腿止不住抖起来。
大姐笑着安慰说,第一次采茶都会这样,上山下山一天好几趟,膝盖累得受不了,腿就会发抖。但只要这样的生活持续一个星期,很快就会适应的。
下午下起了雨,大家麻利地穿上雨衣。
“最怕下雨天,下雨也要采摘茶叶的,茶叶不等人,一天不采,芽就大了,就错过了,卖不出好价钱的。”下了雨,茶叶就变得湿黏黏的,在茶树中穿行如果不穿雨衣,一会儿裤子就得湿掉。
还好雨不大,这是当天最值得庆幸的事情。
一旦雨下大了,会把上山和下山的路浇得更加泞泥。
几个大姐一天大约能采两至三斤鲜叶。
到下午5点,已经连续工作了10个小时的人群中依然没人喊累也没人偷懒。
“我们都很习惯了,这比干农活要轻松一点,吃苦吃惯了。以前干农活的,天亮就起、天黑才歇,采茶不算辛苦的。”
大姐们告诉我,从早到晚这一天的工资是150元。当记者感慨“体力劳动真的辛苦,这份钱真的不好挣”时,大姐们都笑了起来:“我们在家也是玩,来这里,辛苦是有的,但是和姐妹一起有说有笑的,挺好。”
6】睡前和家人通个电话,仿佛能赶走一天疲累
当天的晚饭依然是衢州菜。
土豆炖排骨,辣子鸡、柑橘皮炒辣椒、辣椒炒茄子、笋干炖肉……十多个菜围了满桌。
傍晚5点20分,正式开饭,这是一日三餐中最不紧张最放松的那一顿。
大家终于能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吃一顿了。
边吃边聊天,说着地道的方言,没人说苦,也没人叫累,吃饭速度依旧很快。
吃完饭排队洗澡再洗衣服,大姐们这一天真是一刻不得闲。
直到这些都做完了,绷紧了一天的神经才算真正放松下来。
吴大姐得以和远在温州的儿子简单聊个天,“互相问一声累不累、辛苦不辛苦,照顾好自己之类的,说完了心里就安慰了。”
晚上7点钟,暮色降临,整座城市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在此时的龙井村,采茶工大姐们已经准备睡觉了。
在各自的位置躺好,鼾声逐渐响起。
“第二天早上5点40分就要起床的,吃饱睡饱才能干得动活。”大姐们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