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保定日报掌握保定客户端古城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篇拾

2022-04-21 05:47:32热度:154°C

保定日报  掌握保定客户端  古城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篇拾

全文转自 掌握保定客户端 

说说保定的酱园子

保定晚报  2020-07-25

□周志彬

自槐茂酱园在清康熙年间开业后,至光绪末年,保定就有20多户酱园先后开业,到1924年发展到40多户,到1944年共有81户,为历史上最多。经过历史的风雨,保定的酱园子到解放前仍有40多户,其中百年老店就有10户。

保定酱园子的拳头产品一是面酱二是酱菜。保定面酱色红、气香、味甜、质细粘稠,风味独特,又称甜面酱,既能登大雅之堂——烤鸭蘸酱、炸酱拌面……又能端上百姓餐桌,在缺油少肉的日子里,甜酱炒白菜是冬季不可少的家常菜,炒岀的白菜块四边呈红色,好吃又好看。小葱蘸酱又辣又甜,下食下饭。

保定酱菜以酱香浓郁、甜咸适宜、什锦多样、脆嫰可口的风味早已享誉京津冀及东北、山东一带,这是因为酱好酱菜才好,没有保定甜面酱就做不岀保定酱小莱。

保定酱园子还不断増加新品种,陆续产岀虾油小菜、酱包瓜、西瓜豆豉、春不老、五香咸菜、腐乳制品及多种酱油、醋等,都是受百姓欢迎的产品。

1944年保定共有酱园81户,城内有45户,大户多在城內。其中西大街有酱园7户:恒昌合、裕庆隆、魁盛鸿、槐茂、永茂、全兴、万寿厂;东大街有酱园5户:振兴、魁盛、吉兴永、兴盛永、聚和成;北大街有酱园6户:徳成、祥泉涌、恒源、恒记、保丰厂、聚昌;南大街有酱园5户:全顺合、湧源、保丰、庆兴裕、恒丰。城外有酱园36户,北关2户、东关2户、西关9户、南关23户。

南关酱园最多是有原因的,这里是往返白洋淀及天津的水路码头,又有铁路南关支线,各种货物在这里集散,众多搬运工人在这里忙碌。这些贫穷阶层的人们没有条件去下饭馆吃炒菜,好吃不贵的保定酱菜及其它酱园产品便成为他们的首选,于是酱园便应运而生,纷纷建立起来,不过这里的酱园多是小户。

槐茂酱园是保定酱业的佼佼者。该酱园自康熙年间开业以来,始终坚持选料严格、制作考究,品种多样,所产面酱、酱菜及春不老成为槐茂三宝。1954年开始公私合营,当年永茂酱园、全顺合酱园、裕兴隆酱园与土产公司合并成立公私合营保定酱菜厂。1955年7月魁盛酱园、聚合成酱园、文兴栈酱园、槐昌永酱园和槐茂酱园5户合并成立槐茂酱菜厂,后与公私合营保定酱菜厂合并,不久后停止生产酱菜,改为生产罐头,迁至东郊新厂更名保定罐头厂。

其它酱园多是小户且分散,为了便于实行公私合营,采取按片就近合并,成立较大的生产经营单位再实行公私合营。合并后有公私合营庆兴裕酱菜厂、公私合营德成酱菜厂、公私合营新联酱菜厂、公私合营合兴隆酱菜厂、公私合营恒源酱菜厂。1958年,这5个合营酱菜厂与蔬菜公司酱菜厂合并为商业局酱菜厂,1983年更名为槐茂酱菜厂,所产酱菜、面酱等产品先后获得全国首屆食品博览会銀质奖、商业部优质名特产品奖及河北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

旧时的西大街

保定晚报  2020-07-25

□陈雅娟

旧时的西大街是老保定最繁华的街道,商家林立,热闹非凡。

在我的记忆里,仅仅中间一小段就有数不清的店铺。如路南的真素斋糕点铺、卖文具的教育博品社、积恒昌银号、西大街百货公司、良友照像馆、生春阳糕点店,路口东侧原先是一个乾(干)果铺,后改为义春楼肉铺,再往东有直隶书局、毛笔店、小商品店、万宝堂药店、泰兴斋烟铺、德润澡堂、第一楼商场、史三和乐器店、美章照像馆、中兴帽铺、同仁堂药店、天华市场等等。

教育博品社有三间门脸,店里有伙计和一位账房先生,听说这位刘先生还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的本家侄子呢。路北同样也有很多商家,西边有四美斋点心铺,旁边大门里是卖瓷器的,永华北路东口就是有名的槐茂酱园。

槐茂酱园远近闻名,走亲访友、外地人到保定来都要带几篓槐茂酱菜回去。槐茂由它门前的大槐树而得名,酱菜种类很多,单单酱小菜里面就有十几种材料,如银条菜、龙须菜、小地梨、花生米、杏仁、海带丝……非常好吃。面酱盛到碗里,碗翻转过来酱不会掉下来。槐茂酱园的作坊就在离它四五十米的永华北路路西,很大的四合院,院子里放着几排大缸,是晒面酱用的。

西大街上槐茂东边有银行、晓钟书局、太和祥茶叶乾(干)果店、永裕恒绸缎店、镶牙馆、宴乐园大饭庄,再往东有成衣铺、刻字铺、稻香村、点心铺、书店等等,其间还有些,叫不上名字了。

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若到节庆日,高跷、寸跷、跑旱船、小驴会等出来,热闹非凡。

我家住在槐茂作坊隔壁,当时爷爷开了一个中医诊所——中医陈洪海诊所。爷爷心地善良,对待病人亲切和蔼,对穷苦的病人少收或不收医药费,和邻里关系处得非常好。

爷爷心灵手巧,国画无师自通,画的梅兰竹菊不输一般画家,用手指蘸墨画的达摩过江更为叫绝。

爷爷93岁无疾而终,他的有些手稿我们还保存着,现在我家客厅挂着一幅“松柏常青竹兰清香”。

百年老店——西真素斋糕点店

保定晚报  2020-08-15

□东真素斋店员 金振武(86岁)口述 闪保利整理

西真素斋坐落在保定西大街与唐家胡同、帅府胡同十字路口的东南角,门面为二层小楼。据老人们讲,此店是由金景侯长兄开设,与其子金茂修二人经营。在1920年因欠外债无力偿还,由金冠卿代还债务并接手此店。

真素斋西号右邻是回族马家烧饼铺,从店门向西望去,能清楚地看见西城门楼,单井胡同旁的天泰公寓、平山医院大字招牌也能映入眼帘。因东真素斋在保定解放前一年倒闭,而西真素斋生意一直很好,人们对西号印象较深。从我记事起,只见金冠卿经营此店,原来住在东元宝胡同,日本投降后迁居双彩五道庙,后卫街旧宅在1920年分家时金冠卿分到的西跨院一直出租。

西真素斋生意很好,一直比较兴旺,首先与其所处位置在繁华商业街——西大街有关。京汉铁路保定火车站设在西城外,西关是保定城外四关中居民最多的,也是机关学校集中的地方。尤其在日本侵占时期,保定城内所需粮食大部分来源于西关小集街的粮食市场,每天人员涌动,熙熙攘攘,常年如此。西城门内外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流动人员多,金掌柜经营有方,除了糕点食品还经营茶叶水果。他还担任过保定茶叶公会会长,南方水果都是由产地进货。西号糕点与东号一样,加工生产技术均出自同一师傅。

店内工作人员保持在10人左右,门市上主要由金冠卿及家人料理,糕点师全由真素斋本店培养,有李玉珩、宛世同、白二子、陈氏、常春林、郭东满、朱东生、薛家父子三人、段海旺、韩进财等人。

1949年底1950年初,金冠卿子孙三代举家迁往太原,店铺由李浩然接管,三弟金润修、糕点师马长在也到了西店。后卫街老宅西跨院由平福仁亲戚王海泉夫妇看管。

西真素斋倒闭时间不详。

大街的古旧书店

保定晚报  2020-08-22

□闪保利

国营古旧书店,原坐落在西大街天华市场东头路北,也就是城隍庙街与西大街丁字路口东侧,是一座白色二层楼。

一楼大厅内,西、北面靠墙的书架上整齐地陈列着不同年代的旧书,有小说、诗刊等文艺书籍,还有各种专业书、工具书,五花八门。看书的人接踵摩肩,其中不乏有坐在地上、背靠圆柱看蹭书的读者。东面是长条柜台,柜台内书架上陈列着一套一套的古旧线装书,此处稍微有点霉味,书上都有张白纸条,注释着朝代和书名。要想翻阅这些旧书,必须请店内工作人员取下来,为你介绍书的内容,这个柜台少有人问津。

1964年一个星期天,我去逛古旧书店,大厅内有两个圆柱,右边柱子上挂一条幅,是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楷书,落款钟山子玉。廖子玉先生笔名钟山,原是河北农大印刷厂职员。先生的楷书非常出色,经常有人到他家去求字。字最怕上墙,非名人书法古旧书店是不会展出的,保定化纤厂曾经请廖先生书写出口包装箱上的唛头。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廖先生书写了很多条幅,分发给同事们,得到大家的赞扬。先生的硬笔书法也非常漂亮,厂内有个油印室,负责刻写、油印学生讲义。刻字人员首先把八开蜡纸铺在钢板上,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写,然后铺在油印机上用墨辊推,油墨透过蜡纸就印在白纸上了。廖先生用仿宋体刻写的讲义印出来的字美观清晰,有的老师到油印室去点名请他刻写讲义。

我与先生是同事,受其熏陶,经常买些书籍、邮票、明信片之类的文化品。下面是我早年的一篇日记:

1963.3.29 星期五 晴 晚9点

我在廖先生那里看见了几首唐诗,句子大半是不解的,老先生手下不管是用来学习的书籍还是古典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在古旧书店里买来的。我一定要学习廖先生手不释卷的精神,党号召我们不仅要学习现代的、外国先进的,同时也要学习古代的好作品,那才是真正的全面学习。

一个星期天,我随廖先生到古旧书店,购买了一本《古书版本常谈》,32开,上海中华书局1962年版,原定价6角,我2角5分买到的。因为当年我在农大印刷厂从事刻写、排字工作,此书系专业参考书籍。我也很喜欢它的古色古香封面,搬了几次家,没舍得丟弃,精心地把它保存下来了,至今已有57年。

保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文人墨客多,书店也多,过去古旧书店是古城保定的文化名片,是读者求知的乐园,书店在1966年文革初期扫“四旧”时关闭了,此后再没有恢复营业。

曾经的西大街小学

保定晚报  2020-09-12

□王世华

我家原住在保定城内西北角后营坊,我8岁在永华北路小学上学。1951年西城门内路北新建西大街小学,当时生员不足,从别的学校拨过来一部分学生,我就是从永华北路小学转过来的。

西大街小学在西大街最西端路北,一个拱形大门,水刷白玉石墙体,整洁漂亮。校园由三个大院组成,前院是校长马可荣和老师办公的房子,后两院是教室。当时的西大街商贾云集,文化、娱乐、餐饮场所众多,一条通衢大街与东大街把保定一分为二。从地形上看,西大街建在了市区的脊梁背上,南北比较低。

校内教室西侧下坡是操场,南北长东西窄,尽北头是厕所和水池。那时没开水,有的同学带一个白铁皮小缸子,大家轮换着接水喝,有时还用嘴对着水阀喝两口。水比糖水还甘甜,因为那是咱保定一亩泉地下水,没有污染。

建校初期没有体育设施,课间我们玩撞拐、跳绳,踢毽子。我喜欢踢毽子,没钱买鸡毛毽,就用废布剪成细条,找旧铜钱当底托自己做毽子,踢起来空中飞舞,五颜六色,非常好看。没想到这成了我的终身爱好,现在80岁了我还在踢毽子。

没有乒乓球台子,体育王老师找木板搭了一个,中间放几块砖头当网子。别看简陋,课间跑慢了还抢占不上。

没有篮球架子,王老师找来一块大点的木板钉在操场墙上,用较粗的铁丝焊了一个圆圈,织上网子固定到木板上当篮筐。喜欢打篮球的同学分拨打比赛,玩得热火朝天,满头大汗。

上世纪旧城改造拆迁,西大街小学得以扩建。进入21世纪后,根据统一规划,西大街小学撤销,合并到向阳小学。

怀念西大街小学,怀念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怀念我的人生梦想起飞的地方。

昔日老马号书店

保定晚报  2020-12-19

□吴蔚

我国的书业历史悠久,保定的图书出版业可推至明代的刻印志书。清同治十年(1871年),保定在莲池设官刻印书局,分刻字、印刷两部,有200余名工人,为当时直隶省规模最大的印书局,除印刷《畿辅通志》《保定府志》和县志外,承印莲池课艺、私人撰著,还承印各省分担的《四库全书》任务。

19世纪后期,西方石印、铅印、胶印技术的引进使国内拥有千年历史的雕版业印卖书业逐渐萎缩,20世纪是以石印、铅印为复制技术的纸介质图书雄踞图书市场的黄金时代。清末民初,保定建起百十家各种各类的学校,形成一座学生城,需要大批课本、书籍和文化用品。而保定书(店)业,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同业公会有11户,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有12户,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有27户。这些书店大多集中开在当时的西大街和老马号。现在来谈昔日老马号的书店。

文故

老马号经营书业的店铺一般称书局、书店、书馆,多属个人、家庭开办,也有的是一人经营。有的经营者自幼好学,年长后,先以贩书为业,后来开成了夫妻店。有的是由一个走村串巷的书贩发展起来,后来有了固定的店铺。他们在经营中注重书类齐全,兼顾档位,新书及时,待客诚信,在保定及周边创出了名气。

1913年,保定开设了商务印书馆,馆址在马号天华牌楼,主要发行教科书、各种古典、传统经典书籍,如《四库全书》以及大型杂志,同时兼营文具。马号开市前后,书店更是有多家,例如老马号同益商场北边有老赵开的旧书铺。向南再向东拐,正对路北是条南北街,路东有明道书店。

此后,老马号内书店开始增多,这些书店主营古书、新书甚至外文书,店内书籍分区陈列,其中古书上下摞列竖排在书架上,每函书垂夹一写有书名的长纸条,非常醒目。洋装书一排排戳立在书架上,画册、拓片等平放在柜台上。老马号书业经营者除需具有交流图书的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古籍鉴定、图书史、版本学乃至印刷学等方面的知识,一些店主还能整理修补古书、翻印古籍。因此可以说,最初的老马号书业经营者对保护古籍、弘扬保定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纳新

1919年五四运动后,欧美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广泛和深入。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有的老马号书商开始购销进步书刊,颇受群众特别是广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济善商场东街的文德堂书店,一排排洋装书挤满店堂,在当时很受欢迎。后来随着进步书刊需求量的增大,经理们看准卖外来书不如自己印刷出版获利更多,于是有的书店老板自己编印一些“新潮流”书刊,内容开始有了一些进步思想。

当时,中华书局在保定也设有分局,发行教科书的同时还发行一些中外畅销小说。有的图书发行大户包销中华书局、世界图书馆等出版的书籍,销售对象以学校、军队、机关、乡镇商贩为主,生意兴隆。

民国时期的老马号可以说是书店、印书局林立,一派书业繁华景象。经营包括书纸、文具,书籍由书局供应,纸张则由京津沪的大商号组织货源,以日本货为多。文具为国内及进口产品,经营品种齐全。这里成为当时老保定城内的文化专区。

昔日老马号书店的经理只抓经营方向等大事情,一般日常业务放手交给伙计办理,随时过问情况,解决问题。保定其他行业坚持保守型,店员长袍马褂,残存封建店铺的遗风,而老马号书店职工穿着相对新潮,均可西服革履,即使学徒刚出师亦然。马号书店职工、伙计的生活待遇在保定工商户中可列上等,店内供应伙食,不收饭费,伙食标准也较高。

趋俗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当局经常到书店查抄进步书籍。为避风头,马号书店老板开始经营一些适合一般市民口味的唱本、诗歌、百家姓等,主要是批发给农村的小贩。经营者有走村串巷的经验,进货抓得紧,销路很好。经营品种也日益趋向于一般书和古旧书,包括医学、剧本、连环画等。这个时期,老马号书店以销售京津畅销书为主,有的经过精心摸索开始自刻木版印制小书册,渐渐技精艺熟后改刻市场紧缺的各类书籍,因印刷精良、售价低廉,大受书贩支持,不久后扩大经营,与国内多家出版社挂钩,用邮局代收货款进书,使书店经营的书籍覆盖面更广,种类齐全,再加经营采取小批、小卖、零售等多种方式,颇受读者和乡贩欢迎。老马号当时评书、大鼓等民间曲艺异常兴盛,书场爆满,听众观众渴望一窥评书、大鼓“书扣”的“下回分解”,反响热烈。

书店老板们则投观众所好,引进了《三侠剑》《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话本曲本,用来满足评书、大鼓爱好者们“追书”的需求,销量很好。同时,老马号一些书店也开始代售京剧、评剧、西河大鼓等的留声机黑胶唱片,其中就有保定府王艳芬、蔡宝光等人的精彩演唱片段。

据记载,上世纪30年代老马号书店的名目如下:

第一楼有霖林阁,开业时间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经理王金堂,资金131元,店员2人;明道书局,开业时间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经理梁恒升,资金610元,店员3人,此外还有东光书局等。天华市场有文化书局,开业时间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

经理祁云生,资金1002元,店员1人。此外,马号内还有正大山房、司法书局、成记书局、光明书局、文注堂、博文堂、北萃文阁等。

日伪时期,老马号书店经营衰落,为求生存和解决乡村学生买书难、读书难的困局,书店老板以进货《识字课本》《写作入门》《学生尺牍》《珠算入门》《应酬大全》以及评书、笑话、谜语等图书大受欢迎,不仅行销保定各县,而且京城附近以及山西都来订货。然而经营好的书店也仅能维持生活而已。

合营

新中国成立后,保定市新华书店根据改造私营书业的政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与马号私营书店建立了经销关系,配合出版和行政手段进行改造,将其逐步改为代销新华书店发行的书籍,引导其走公私合营的道路。对专营图书的夫妻店以经销的方法从品种上加以照顾,多批给他们畅销书,加速资金周转,确保维持生活;对兼营的户,不降低图书营业额,使其保持原水平;将专营图书的小贩逐步改造为在国营书店领导下进行营业。

1956年,马号内书店实行了公私合营,书籍业原户由新华书店派员进行巡视检查,直接由新华书店统一加以管理。公私合营完成后,马号内书店全部退出。

义春楼白肉罩火烧

保定晚报  2020-12-26

□吴蔚 李小刚

保定府义春楼的白肉罩火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肉香、汤清、味美、价廉”为特色,深受欢迎。当年周边乡镇的老百姓来保定,不吃一顿白肉罩火烧,那就不叫“上府”。义春楼白肉罩火烧是保定府的名产绝技之一,是一个时代保定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保定府白肉馆的历史

保定的猪头肉锅也叫白肉馆,是比较有名气的。清末民初的许多穷苦商贩上府做买卖,大多是自带火烧等干粮进城,有时候一跑一天,干粮又冷又硬没法吃。猪头肉锅掌柜们想了个好办法,让商贩们自己出干粮,掌柜出肉汤给“罩”一下,干粮有汤有水有肉味。如果再添一点钱,还可以放上几块肉,店家挣个加工费。因为最早起源于穷苦百姓,什么干粮都有“罩”,大受欢迎。日久天长,聪明的厨师为免商贩自带干粮之烦,将火烧和白肉加以精做,创成“白肉罩火烧”,也就有了“白肉馆”。解放前,保定的白肉馆在城内鼓楼东有两家,卫上坡(现永华中路)北口有两家,西大街有一家。其中卫上坡的“义春楼白肉馆”和西大街的“万兴楼白肉馆”两家最有名。

义春楼开业

义春楼由张洛丙创办,开业于1908年(一说清光绪初年,即1875年),原名“益春楼”,坐落在保定旧时的闹市区西大街路南,旧址在卫上坡略南路东,对门是槐茂酱园。它的前身是座肉铺,最初经营生肉及熏熟肉,后来又经营廉价的猪头肉锅罩火烧,贩夫走卒、平头百姓日常上工之余,买俩火烧撕成小片,用猪肉汤一浇,既解馋又顶饿。后来店家开始琢磨精工细作,专门用肥瘦的五花肉切成片,把火烧脆皮撕成云彩片,讲究的是“棋子火烧”“棋盘肉片”,白肉、白汤不能串色。店家最初资金2400元(银元),是个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小铺。铺长张洛丙,副铺长是名师宋德山,经营生肉及熏熟肉。店铺后由张洛瑞继承,改号为“义春楼”。

万兴楼坐落在西大街槐茂酱园对过,经理朱振清,也经营生肉、熏熟肉及叉子火烧。这两家中间仅隔一干鲜果铺,因此竞争十分激烈。为了站稳市场,两家都在提高质量、薄利多销、改进服务态度上下功夫,因而深受欢迎,经营不衰。

宋德山人称“宋一刀”,祖孙三代经营此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名号的由来主要是卖肉“一刀准”,一刀切下来不多不少正合适。后来义春楼改为经理宋德山,由蒋荫南执刀上案。其实义春楼真正出名还不是因卖肉准,主要原因是制作肉食品种精细,佐料齐全,火候适当。宋德山制作的熏肉、香肠、熏肠、棋盘肠、鸡肠、爆腌肉等十余种肉食,味美,形状漂亮,各有各的特点。如棋盘肠和鸡肠香肠,用手一摸是硬的,吃起来却是“到口酥”。这些食品除在饭铺出售外,还为清王朝进贡所用,博得清王室的青睐,溥仪的堂兄溥心畲特为其书写了牌匾“义春楼”三个大字。可惜这块牌匾在十年动乱期间被砸烂。

闻名华北的白肉罩火烧

保定府义春楼的白肉罩火烧在华北地区素享盛名,经济实惠,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三里五乡进城上府卖农产品的农民都要尝尝罩火烧,城里的小商小贩也经常光顾,故而名声远扬,生意兴隆。

一、选料与制作

保定府的白肉罩火烧选肉精细严格,据说选用的新鲜猪肉必须是前夹心或正肋,专门用五花肉切成片,且必须肥瘦适度才得用于制作。配方是:鲜猪肉十斤(前夹心或正肋)、大料半斤、大葱一斤、鲜姜三两、大蒜半斤、盐一斤三两,其它小料各少许,水200斤。制作时先将肉打成方片,用冷水浸泡,活水冲洗数次后,将血水洗出,用刀把猪皮刮净,再与几只老母鸡或鸭子同时入锅。用旺火将水烧开,汆出肉中的污渍,开锅后全部捞出,煮制时要去沫去油,用净水冲洗,把锅内杂质、肉沫、浮沫清除后,再把肉、鸡放人锅内,再放入花椒、大料、老葱、老姜、老蒜、丁香、桂皮、白芷、三艾、小茴香和盐等十几种调料及其它辅料,文火炖之。再次开锅后,用温火慢煮,把汤熬成乳白色,再以细火煮之。三小时左右后出锅,其火候很要劲。煮出的肉呈好“火镰片”样,洁白细腻,肥而不腻,汤呈浅透明乳白色,肥肉脆而不生,瘦肉烂而不柴,白肉和白汤不串色。

火烧原用“绿鱼”牌面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一粉。烙火烧用精面十斤、五香粉七钱、素油三两,打成一两一个(旧制,32克)的小炉杈火烧。烙火烧不用麻酱,用撇汤油,因为用麻酱会串味,影响汤的质量和口味。火烧要不糊不焦,又因状如棋子而得名“棋子火烧”,不能太厚,讲究的是只吃火烧表面的脆皮。火烧的规格是外脆里嫩,撕开后层层叠叠,把脆皮按层撕成云彩片。

将煮得熟软的白肉(含肥瘦和五花肉)切成薄“火镰片”,把大葱切成段,盛在碗内,用开锅头汤将火烧皮浇数次,须罩透,略盛少量汤汁。食用时在碗内放些白酱油,如配以糖蒜、大葱、炸辣椒、酱虾油、什锦小菜等小料则更别具风味。

二、经营方式

白肉罩火烧品种虽然单调,但经营方式非常灵活,主要分肉罩、单(保定方言为“产”音)罩两种。

1、肉罩。是把火烧掰碎装盘,上覆白肉。白肉刀功讲究,要切得边薄中厚。然后加上大葱,先用肉汤浇满,稍浸后倾出,反复五六次,等热透后上桌。肉罩按两出卖,按昔日一般人的食量,二两肉四个火烧即可吃饱。

2、单罩。是将肉和火烧分罩,如单罩肘子、鸡、肥肠、大葱等。罩好后馆内备有酱油(上等白秋油),由顾客根据自己的口味自行添加。顾客还可以自购糖蒜、糖蒜苔等配合食用。

义春楼白肉罩火烧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一是价格公道,二是具有肉鲜、汤清、味道香、口味清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清而不淡、软而不烂以及经济实惠等优长。其吃法讲究“三吃六味”:即以白肉罩火烧配合不同的辅料,便可以吃出不同的风味来,一饭三吃,有肉有汤有主食;最妙的感觉是一物六味,就着不同的作料有不同的口味,让人回味无穷。它的营养价值更是值得一提,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又不含过多的脂肪,是又解馋又健康的美味佳品。

古城白肉馆价格公道实惠,一般只需花上两角钱就可以饱餐一顿。顾客还可以自带大饼单罩,店里只收少许汤钱。罩火烧使用的餐具都是白色粗瓷的,顾客用后随时洗刷干净。桌凳都是原木本色,每日打烊后用碱水冲洗至木纹无油污痕迹,非常干净。

冯玉祥将军与白肉罩火烧

义春楼是清末民初保定府的“五楼(一说四楼)”之首,白肉罩火烧是它的招牌。据说,冯玉祥幼年时代家境贫寒,进保定城时吃不起大饭馆,总到义春楼吃猪头肉锅罩火烧,对该饭馆产生了好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冯玉祥将军每次回到保定必到义春楼就餐,吃白肉罩火烧,据传曾题“肥而不腻,软而不烂,瘦而不柴,脆而则鲜”。据说冯玉祥多次在义春楼宴请他的将士们,得到他们的好评。从此,义春楼的白肉罩火烧声誉大振。

保定府义春楼白肉罩火烧被收入《中华名吃》一书。

中共保定支部建立

保定晚报 2021-05-12 17:21:48

   1925年,保定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谋求中国统一、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风起云涌,遍及保定城乡。同时,保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人数都有所增加。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经中共北京区委批准,建立了中共保定支部。

   1925年春,中共保定支部成立大会在西大街贤良祠举行,中共北京区委派李震瀛参加,并代表北京区委宣布了支部委员与候补委员名单。支部办公地点开始在贤良祠,不久转移到石家花园和清苑苗圃。中共保定支部建立后,在贤良祠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根据当时的形势,通过了认真贯彻统一战线方针,发展党团组织,进一步领导城乡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决议。中共保定支部成立后,党组织在育德中学建立了中共保定育德中学小组,组长由张廷瑞兼任。1925年5月,育德中学、直隶二师、直隶女二师党小组改建为支部。此后,市区各学校内的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中的一些先进分子,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和组织的考察,相继被接纳为共产党员,保定党组织空前壮大。

保定百年老字号——宇良照相馆

保定晚报  2021-05-08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保定西大街路口,左侧二层楼为宇良照相馆旧址。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协生印书局

民国时期的保定西大街

上世纪八十年代泰安客栈附近

清末民初时期的保定古莲花池寒绿轩

□胡志民

学艺创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中心于3月3日至3月6日在纪录频道22点档推出大型纪录片《留法岁月》。第一集《到法国去》采用的几张经典老照片是宇良照相馆拍摄的。保定府百年老字号西大街宇良照相馆是我家祖上开办的。

清朝末年我的太姥爷吴宇良离开博野农村老家,只身来到保定,在莲花池寒绿轩跟一照相师傅学徒。三年学徒,一年帮师,太姥爷学到了一手过硬技能。为以后在保定照相业占有一席之位,奠定了基础。

当时保定是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大本营。1912年袁世凯窃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为了给他不去南京就职的承诺制造理由,密令曹锟等人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制造假兵变。3月1日(农历正月十三)夜,保定兵匪趁机大肆抢掠,纵火焚烧马号商铺。大火整整烧了两天, 太姥爷亲眼目睹北洋军阀的暴行,气愤填膺。

民国初年,太姥爷在保定城内西大街二道口迤西路南开设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宇良照相馆,照相馆临街是中西合璧式两层楼房,进门是个很大的前厅,西侧有楼梯可上二楼。前厅南部为一层,靠西侧是一间宽大的摄影室,开玻璃顶以采日光。后来在前厅楼上又设一间摄影室,专为有特殊需求的顾客(如女眷)使用。穿过前厅是后院,有东西南房。因为西大街地势高,人称龙脊梁背,后院地势低要下五六个台阶才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防止盗贼于是在后院新建夹皮墙并挖了地窖。在二楼北侧可以一眼望到西大街的东西两边。南侧可以望到东边的马路,和不远处的光园。是做地下隐蔽工作的好场所。

当时保定城中照相馆很少,宇良照相馆所处区位与基督教青年会隔街相对,和后来国共合作时期成为国民党党部的贤良祠相距不过200米,又距离育德中学、直隶第二师范专科学校、直隶第二女子师范、直隶甲种工业学校、由北关外迁来的省立高师及河北大学不远。这些地方都是当时民众活动和政治风潮集中之处。

照相馆西侧是保定籍作家苏叔阳的父亲苏兰田经营的群玉山房(中间相隔一条窄胡同,胡同深处是照相馆后门),也是《新青年》杂志的保定发行处。思想进步的太姥爷自然就成为《新青年》杂志的忠实读者。并将我的舅姥爷取名吴青年。

宇良照相馆与保定早期革命活动及相关人物密切相关,并留下若干珍贵照片资料。

为湖南学子拍照

有人把西大街、东大街比做一条长龙, 二道口以西恰是龙头位置, 占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凡从西关火车站下车的外地商贾旅客和由大西门进城的郊县人等都要先从这里经过。1918年10月6日,赴高阳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学习的30余名湖南学生,在新民学会会员陈绍休、邹鼎带领下,由湖南乘车抵达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的湖南学生李维汉、张昆第、李富春、曾以鲁、贺果、张增益等人到车站迎接。此外,前一天由北京到保定的肖子璋也一同到车站迎接,并帮助搬运行李,出站后众人分别到唐家胡同的第一客栈和西大街的泰安客栈住下。同日,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特意从北京赶来保定,住第一客栈(当时,照相馆通常会派人到客栈招揽生意)。

入校后不久,几名青年学生来到宇良照相馆,应他们的要求,太姥爷为这几个湖南学子拍了一张合影。那时宇良照相馆刚开张几年,玻璃房(摄影室)十分简陋。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用普通青砖墁的地面缝隙很大,十分粗糙。

据贺果日记记载,刚到保定时他们曾在莲池内照过一张全体湘籍赴保学生的合影。照片内有从北京赶来的毛润之。令人遗憾的是莲池合影至今未被发现,只有在宇良照相馆拍摄的这张照片,成为记录当年这批湖南学子在保定活动的少量影相留存之一。此外,太姥爷还应邀到高阳布里村留法工艺预备学校和育德中学拍摄了一些学生活动的珍贵照片。

走上革命道路

“五四”运动爆发后,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生积极响应,以李富春、曾以鲁、贺果为代表的留法预备班学生,积极支持“保定学生联合会”的成立,并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保定学生联合会”会纲,决定各校统一成立“中华救国十人团”。他们和各校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演讲,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并联合各界人士,罢课、罢市、罢工,举行大规模集会和游行示威。在这次爱国运动中我的太姥爷结识了高师学生王森然,并和他成为志同道和的朋友,在王森然的介绍下又结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邓中夏。并在照相馆内为王森然和邓中夏拍摄合影照片。太姥爷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据王森然后人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有关部门征集邓中夏史料,王森然将珍藏的文件资料整理上交。他把和邓中夏的合影剪做两半,左边邓中夏部分上交,只留下右边自己这一半。现在我们见到的王森然这张照片只是半张(尺寸恰是一半),另外半张是邓中夏。

据有关资料记载,1921年宇良照相馆已经成为保定社会主义青年团重要活动场所,受邓中夏直接领导。1922年底保定党组织成立后,宇良照相馆则成为党的秘密活动站点。1926年后聘请张培植烈士为照相馆经理,改名为化真照相馆。受北方区委组织部长杨景山直接领导,保定的中共早期党员都是通过这里和北方区委领导人李大钊进行联络。之后在长时期艰苦卓绝的地下工作中宇良照相馆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为宇良照相馆创建人吴宇良后人)

万宝堂的“杏林”和“橘井”

保定晚报 2021-05-31 09:58:47

转过老保定的人都知道,古城西大街与东大街是贯通老城区唯一的通衢要道,单单是西大街的一侧就有850多米长。而实际上何止是街道长,它的形成时间更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淳化年间。但真正的繁华阶段应该是在清代后期,直至上个世纪的一二十年代,在这期间,以西大街为代表的街区逐渐成为一条充满书香、药香、茶香、酱香的街市。

西大街258号(原为214号)有一家百年老店——著名的中药店万宝堂。据记载,保定万宝堂创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至今已走过了144年的岁月。它的一炮而红且一发而不可收,据说皆缘于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此治愈病症,高兴之余给“万宝堂”题写了牌匾。

万宝堂老店

保定万宝堂在西大街各类古建当中倒是没有落入跟风、崇洋的潮流中去,一改繁复精细而变得简洁素朴,除了整座建筑呈“H”形外,似乎并无可圈可点之处。五开间的店面房,木制的朱色门窗,浸透着岁月的沧桑,契合了人们观念当中的一种共识——中医的一切就是越老越有价值。

“H”形建筑两端高起处应该是办公或生活用房吧,中间凹陷部是一平台,前端设有护栏。这种整体设置给人以放松、通透的感觉——现在人们如果再设计店面,绝对不会这样,毕竟空间有限。

万宝堂门面的那些字

旧时的老建筑、老店面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与文化品位,往往都要在门面上嵌些字——比如保定稻香村的楼前有“含英”“咀华”四个字,万宝堂这里除了“万宝堂”三个字,西东两侧还有“杏林”“橘井”四个字。

“杏林”二字典出三国时期福建籍道家名医董奉。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也正是因为这个传说,以后人们就开始用“杏林”二字称颂医生,作为医家,往往也喜欢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的人们便开始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医德和精良医术。

“橘井”二字典出《列仙传》。书中记载说,西汉的时候贵阳人苏耽习道有方,最后终于修成正果。成仙升天之际,他告诉母亲说,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家中院里的水井和橘树将有大的用处——到时候用一升水泡一片橘叶就能治好一个病人。第二年果然瘟疫大作,病者众多。苏母按照儿子的嘱咐,用井水泡橘叶,广施病人,饮者立即痊愈。消息传开后求水者络绎不绝,橘井救人无数。自此以后,“橘井”二字就成了中医诊所或是中药店的代名词。

这样一来,在中医界就有了一个工整的对仗词,如果是两个字,就是“杏林”对“橘井”,如果是四个字,就是“杏林春暖”对“橘井泉香”,或是“虎守杏林”对“龙盘橘井”。

传说当初李鸿章曾亲笔书写了“万宝堂”的牌匾,但店内所悬牌匾“万宝堂”三字却并非李大人所题,而是保定现代著名书法家赵逢明先生之墨宝。

第一客栈和 育德中学

保定晚报  2021-05-22

□郝群峰

要说保定第一客栈,得从西大街说起。保定西大街形成于保定建城之初即宋代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大街全长850米,因位于城区西部,是通往西城门的主要道路而得名。

早在元朝西大街就非常繁华,驿道口就在西关大街的西头。官差、衙役、做买卖的商人以及探亲之人很多,尤其是晚清时代,保定作为直隶省会,来保的人更多,所以在西关外建立了驿站,就是今天的金台驿街,来保之人都要通过西关大街穿过西门进入西大街。

唐家胡同位于西大街头道口南侧。火车修通后,在保定府火车站下车人比以前成倍增长,西大街人流拥挤。这里衙门多、店铺多,来保的客人到哪儿休息呢?西大街头道口的唐家胡同便是首选。当时聪明的保定人就看中了唐家胡同的位置优势,快速开起了众多客栈。到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这里的客栈总数达到了二三十家之多,按规模可分为两类,旧式宅院占大多数,中西合璧楼房占少数。其中有家客栈,是一座封闭式带天井的二层楼房,南北面阔三间,东西进深四间,是唐家胡同北数第一家,被称为“第一客栈”。

金台驿街南边有一所学校叫育德中学,该校有位名人叫陈幼云,他是保定早期的辛亥革命同盟会的会员之一,后被推举为育德中学校长。育德中学当时是北方同盟会的秘密据点。

育德中学在教学理念、学科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在全国享有盛誉。后来,该校又成为保定地区早期传播马列主义的阵地。1917年6月,由留法勤工俭学发起人之一李石曾倡导,校长王国光在育德中学创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高级预备班,共办了4期,毕业生213人,其中127名赴法留学。这里的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就读。

1918年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蔡元培等人组织法华教育会,在北京、保定筹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为解决路费问题,经杨济昌教授介绍和蔡和森在北京的活动,最终争取了25个借款资助名单,包括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在内。但毛泽东家中有困难,又兼母亲有病等原因,放弃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毛泽东给湖南第一批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用明信片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有明信片的复印件,原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

毛泽东虽然没去法国留学,但和蔡和森等同志积极倡导和组织湖南青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1918年夏秋之交,在湖南新民学会的领导组织下,新民学会会员陈绍休带领30多名湖南青年学生来到保定。1918年10月6日,毛泽东和蔡和森闻讯立即从北京专程赶到保定迎接,就住在北头路西的第一家客栈,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保定“第一客栈”。来保第二天,毛泽东和蔡和森带领湖南学生游览了古莲花池并拍照留念,毛泽东还登上保定的古城墙,观赏了古城内外景色。

目前我们看到的这座青砖到顶的二层小楼已不是当初那座老楼了,这是比照原来客栈的模样在原址附近复建的建筑。1984年6月,这里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在楼前立起“第一客栈”的石制标识牌。

古城西大街寻迹:协生印书局

保定晚报 2021-05-24 09:05:42

保定被称为古城、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无疑有东、西、南、北四条老街的巨大功劳,而四条老街当中,西大街无疑是要放在首位的,无论从其所处位置、街道长度、店铺规模、老字号数量等哪方面都首屈一指。西大街与东大街连成一条直接贯通古城区东西唯一的通衢要道,街长850米,约建于宋淳化年间,宋、金、元、明、清五朝为军政要地。到清代后期,卢汉铁路通车、府城各类学堂兴办,西大街一下子繁荣起来,各类商店陆续开张,成为一条充满书香、药香、茶香、酱香的街市。

历史上,这条老街远近驰名的老字号比比皆是,最让人难忘的当属那些极富文化符号的店铺,比如全国连锁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有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题匾的“直隶书局”,有北方书画宗师胡宗照题写的“文华斋”,有号称北方“人民出版社”的协生印书局……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部分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众书局无可奈何花落去

商务印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897年就在上海创建了,在中国现代出版业居于首位。那个年代的商务印书分馆在各个省城都设有分店——保定商务印书分馆就位于西大街和城隍庙街交叉路口。此外这里还有中华书局、晓钟书局、直隶书局、协生印书馆等,可以说是书店、印书局林立,一片书业繁华景象。

解放后就只剩下商务印书馆保定分馆了,后来改为新华书店。中华书局那个原本连在一起的十几间铺面到后来就关张了,其他的那些书局虽然还存在,但要么被换作其他业态,要么被冷落闲置,一派凋敝的模样……先后都暗淡“出局”了,老省城的书业繁华之梦就这样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保定协生印书局

走在保定西大街与永华路的交口处,永华南大街390号,一栋二层建筑小楼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刻有“协生印书局”字样,是保定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2月设立的——标注这栋建筑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料显示,保定协生印书局是由保定清苑人张培植于1926年在其创立的原大生医院旧址上建立的。该建筑主体为二层楼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前店后厂,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后面是二进院落,有平房14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保定协生印书局曾是我党的地下印刷机构,以《民生时报》《振民晚报》等名义为掩护,秘密为我党印刷了几十种书刊及重要文件传单。在此印刷出版的刊物大部分发往上海、北京及北方一些城市,为传播马列主义、推动中国革命特别是为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934年,由于叛徒告密,协生印书局被查抄,张培植被捕入狱,1936年出狱。1939年,晋察冀边区党委急需印刷设备,彭真指示张培植之子张林池办理此事。张培植统一移送印刷设备,在刘守庙码头准备装船时不幸被日本宪兵发现,被捕并被杀害于狱中,协生印书局也被没收。

解放后,协生印书局回到人民手中,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在旧城改造中被拆毁,现存临街二层小楼和楼北侧一排平房为后期复建,原貌已被破坏无存。

后来张培植的子女张林池等人曾主张过协生印书局的产权,不知产权的最终归属。复建后,这里先是被一家餐饮店使用,目前又被一家整形美容机构使用,但协生印书局的相关历史展陈等未见其踪,这不能不说是种缺憾。

在保定市区西大街北侧和永华南大街的交汇处,有一栋两层中式楼房,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协生印书局的所在地。协生印书局是由保定清苑人张培植于1926年在其创立的原大生医院旧址上建立的。该建筑主体为二层楼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前店后厂,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后面是二进院落,有平房14间。

重塑西大街,乘古城保护东风迎新生

西大街长846米,平均宽度7.5米,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清末民初特点的建筑画廊, 素有“中国北方名街”之称。

2021-11-18

贤良祠,未来应该会得到更好保护。

西大街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这样的历史建筑铜牌,在西大街有很多。

曾经鼎鼎大名的义春楼,而今里面经营着殡葬用品。

违规广告拆除后,露出本来面目。

西大街的建筑极具特色。

走在西大街上,在清末民初的中西合璧建筑群中,方形铜牌的“历史建筑”标识牌随处可见,彰显着这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地位。

然而,走访中记者也看到,总有一些建筑经过改变后,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在这些“不合群”的建筑旁,往往贴着一张《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告知书》,并盖有莲池区一区三边办公室、和平里街道办等单位的公章。

街道里巡视的莲池区执法一大队工作人员刘继军告诉记者,为深入推进古城保护工作,11月12日,莲池区组织7个单位开展古城保护核心区集中拆违行动。

“几天的时间里,我们组织了100多人,对西大街两侧沿街门店及周边小区,35处违章建筑和违规广告实施拆除,拆除面积共计3090平方米。”刘继军称,目前拆违工作仍在进行中,力争为古城修复提升及古城保护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空间和保障基础。

拆除违规建筑和广告牌匾,只是西大街整体改造的第一步。

古城保护更新东风吹起  西大街改造升级将迎新生

作为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保定古城保护更新,对保定意义非凡。为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两会精神,我市曾专门召开古城保护项目调度会,提出以西大街整体改造为突破,扮靓城市新颜值。

在西大街走访,保护与改造的氛围在这里已经弥漫开来。

作为文保单位,曾经有居民入住的贤良祠,而今已经大门紧锁。圆形拱门之上,大红条幅分外显眼,“加强古城保护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宣传语,简单而明确。

青砖灰墙上,保定古城保护项目西大街改造提升工程政策明白纸随处可见,“承租人您好,您承租的位于西大街的公房门脸,已纳入我市古城保护项目——西大街改造提升重点工程……西大街两侧公房门脸按照规定进行腾退……”

在系统性工作下,目前西大街公房腾退进展顺利,部分门脸已经腾退并迁到了其他地点。同时,违章建筑和违规广告拆除的进行,也让街面曾被占据的部分,慢慢还原了本来面目。

记者了解到,目前古城保护更新的项目规划仍在推进中,预计12月份出台。届时,西大街未来的模样,将会立体呈现在市民面前。

郝群峰|老城故事——老保定三大市场

保定晚报  2021-12-11 06:00:00

曾几何时,号称热闹的保定三大市场——城隍庙、马号、紫河套,今天只剩下马号的变种——保定商场了。

保定最古老繁华的城隍庙街源于城隍庙会,而商业街区形成以及城隍庙街的繁华又源于对城隍庙神的信仰。城隍庙是元代汝南王张柔于公元1227年始建,公元1370年又在原庙址基础上重建一座更宏伟的城隍庙。随着城隍庙祭祀活动逐渐大型化,进而形成了商品交流和民间演艺于一体的盛大庙会。

城隍庙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市府后街,路中连结市府前街,市府前街与城隍庙街呈丁字形。早年间受庙会和天华市场、马号的影响,整条街的商业非常兴隆,民俗文化味异常浓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城隍庙街南段多为竹货铺、土产杂品,中段多为古玩、字画及玻璃镜框、成衣、白铁等店铺。北端则是干鲜果品、点心、糖果、小吃店等。这里平时每天都有早市,多是批发销售,逢年过节整天从早到晚人潮如流。尤其是每年腊月二十前后,这里便是年货市场,到处有风葫芦、糖人、风筝、花脸、毽子、气球、小炮、面人、玻璃球、彩色“洋片”等玩具,庙门前墙上挂满造型各异、五光十色的灯笼,尤为引人入胜。

“那时候,来保定不逛城隍庙及城隍庙街相当于没来。”作为繁华的商业街、全国四大城隍庙之一,齐白石等大画家当年都曾来这里卖画。

再说马号,原本是养马的地方,是直隶总督驿站的一部分。清朝末年卢汉铁路保定火车站建成,马放南山,驿站失去作用,故马号被改建成保定最早的商场。

老保定人心中的老马号实际上是以今天保定商场为中心形成的商业群落,包括天华市场、积善商场、两益商场、同益商场、西市场和第一楼,是老保定的商业中心区。

准确地说,马号应指济善商场,最多包括两益商场、同益商场和西市场。民国年间,这里熙熙攘攘,汇聚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小商贩的叫卖声、艺人的说书声、女艺人的歌声、行人的欢笑声以及车马声不绝于耳,体现出一股浓浓的老保定味,书写了古城一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最后说紫河套。1905年,保定府工巡局从库银里拿出银两,再加上个人买卖铺子捐款,将明沟全部变成暗沟,一直过了琅瑚街,杨淑胡同北侧仍为明沟。解放后厚福盈小学东侧仍可见北河的明沟,紫河套那段棚起来的暗沟辟为古物市场。

紫河套市场曾吸引过保定各界人士的目光,因为各个阶层人都可在那里淘到称心如意的物品。既然是古旧市场,大凡旧物无所不有,诸如木器、铜器、铁器、瓷器、玉器、漆器、玻璃制品等各类古旧物都在这个市场的经营范围之内。由于买卖兴旺,不少业主还从北京、天津进货。单以瓷器为例,就有各式茶具、酒具、食具、笔筒、花瓶、福禄三星神像及多种瓷质古玩。铜器类则有香炉、佛像、墨盒、笔架、镇纸、火锅、锁、古钱币等,还有那些台镜、梳妆镜、美人画挂镜、怀表、鼻烟壶、蝈蝈葫芦、蛐蛐罐等杂项,不胜枚举。

紫河套旧物市场自光绪三十二年起,历经满清末年与民国时代直至解放后,可以说是保定历史上一处经济色彩和文化气氛都很浓厚的场所,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取缔。

今天的紫河套已经旧貌换新颜,往日情景不复存在,变成了紫河套小区居民楼,但紫河套街名仍在沿用。

郝群峰|紫河套市场的变迁

保定晚报  2021-12-25 06

城隍庙、马号、紫河套曾是保定的三大市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紫河套市场首先被取缔,紧接着就是“破四旧立新”运动和“文革”,1971年,城隍庙被拆除,只留下了主体大殿,同时马号也被拆除,建起了新的保定商场。

紫河套在城隍庙街和原杨淑胡同之间(今莲池南大街),是一条长200米的多岔街道,东通杨淑胡同,西通城隍庙街,北口至琅瑚街(今莲池南大街西侧)。

紫河套原是保定北河的一部分,河两侧是零散的住户。从莲池东水门过南大街甘石桥的水,向北拐分为两个支流,一支向东流向东水门(兼顾市内排水)入护城河,一支向西流到总督署内,然后向北流。这条河,百姓称之为北河之水,由总督署内的生活污水和雨水以及西河补充之水组成,然后流经西大街。因西大街有几家染坊铺,里头流出来的水是紫色的,流入北河,所以这条河水就变成紫色的了。

河水流经秀水胡同,又加上百姓的生活污水,此段河水变成紫色且臭气熏天,因此这条胡同一度称为臭水胡同。清同治十年(1871年),保定知府用库银将秀水胡同的明沟改为暗沟,暗沟至贡院街和紫河套东西街,紫河套南北街仍为明沟,百姓习惯称之为紫河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保定府工巡局从库银中拿出银两,再加上个体买卖铺子捐款,将明沟全部变成暗沟,但过琅瑚街后,杨淑胡同北侧仍为明沟,解放后厚福盈小学东侧仍可见北河的明沟。紫河套那段棚起来的暗沟被辟为紫河套古物市场。

旧城改造之前,紫河套南端东侧55号院临街处有一石碑,碑上记载着施工时间、暗沟长度及各捐款商户字号以及捐款人的姓名数额及年月日。

自紫河套成为市场之后,这条小巷子两侧迅速盖起了商铺,有钱人买了商铺,大量收购打鼓的买来的东西,当时所称“打鼓的”就是收破烂的小贩。

民国年间,在紫河套的东西街西端路北还建有澡堂,在南北街北头建有天棚,类似于天华市场,人们管这市场叫小市儿,该市场也是保定府最早成立的市场之一。

紫河套市场曾吸引过保定社会阶层的人,因为人们花不了几个钱,都可在那里淘到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既然是古旧市场,凡是旧物无所不有,除了衣装类在城隍庙市场内,其它诸如木器、铜器、铁器、瓷器、玉器、玉饰、漆器、玻璃制品等各类古旧什物都在这个市场的经营范围之内。由于买卖兴旺,不少业主还从北京、天津进货。单以瓷器为例,就有各式茶具、酒具、食具、笔筒、花瓶、福禄三星神像及多种瓷质古玩。铜器类则有香炉、蜡杆、佛像、墨盒、笔架、镇纸、火锅、锁钥、古钱币等,还有那些台镜、梳妆镜、美人画挂镜、怀表、茶镜、鼻烟壶、绣花扇套、槟榔荷包、蝈蝈葫芦、蛐蛐罐等杂类,不胜枚举。

由于此街和杨淑胡同横道相连,以致那条街也有商户摆摊,经营的多为旧鞋帽、旧书报之类。紫河套北口有一段带棚的过厅,里边两侧都是古玩店,裱画的有七八家,门脸个个古香古色。其中头一家,是收售古旧字画兼营裱画的店铺,店的四壁挂满山水、人物、花鸟及书法条幅,柜台一角还摆有各家各体的法帖出售,其中有清末名书法家刘春霖的小楷字帖《兰亭序》。这位末科状元与保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他是莲池书院的毕业生,老保定对其人其帖记忆较深。从北口往南不远,路西有一家旧硬木家具店,各式硬木桌、椅、橱、柜、条案、茶几、高脚花盆架等,密集有序地摞于曲折的通道两旁,直达顶棚。紫河套市场越办越大,后来许多商户又迁到城隍庙东侧厚福盈一带,此处也就变成旧物市场了。

1955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来保演出,闲暇时去紫河套旧物市场闲逛,以一元钱淘得一鼻烟壶,爱不释手,只用拇指和食指夹着鼻烟壶让人看,绝不松开,此为我亲眼所见。

紫河套旧物市场历经满清末年与民国时代直至解放后,可以说是保定历史上一处经济和文化气氛都很浓厚的场所。今天这里已经旧貌换新颜,往日情景不复存在,变成了紫河套小区居民楼。紫河套街名仍在。

西大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保定晚报  2022-01-22

□郝群峰

保定有条古老的西街,人称西大街。西大街何时建成,说法不一,习惯的说法是北宋年间,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城内主要街道,东西大街相互对应,南大街和北大街不对应。

西大街自修建始就成了保定衙门和祠堂及商业一条街,宋代有杨延昭任知州的州府、团练使署、防御使的衙署;金代有顺天军节度使署;元代有顺天路总管府;明代有保定总兵署、保定总监军署;清代有驻直隶巡抚署——钱谷道署、藩库厅、参将署、同知署等。由于该街衙门多,流动人口随之增多,其官气和人气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商业门脸、店铺林立,五行八作云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到清朝时,西大街的衙门陆续迁往其他街道,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省直机关的单位河北省公安厅驻西大街,可见其衙门之多。著名的直隶贤良祠旧址至今仍保存完好。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初,卢汉铁路保定府一站建成后,官差、衙役、商贩以及探亲之人较前成倍增长。下车后过西关大街穿过西门,进城就是西大街,这里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流。人流就是客流,自此,西大街就成为直隶省城第一商业街。

殊不知,一把燃烧了半个月的大火,几乎把西大街所有商铺化为灰烬。史料显示:民国元年即1912年,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笫二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势力在北方,不愿意到南京上任,想给南京施加压力,便唆使曹锟发动兵变。兵匪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抢夺银库,放火烧店,砸商铺,致使西大街的大火燃烧了半个月。全城火社全部出动也没把火扑灭,一日下午,突然乌云密布,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雨下了不到两个小时,大火终于灭了,而西大街却是一片狼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受访时回忆,为使西大街尽快恢复往日的繁华,当时的清苑县政府决定发放无息贷款,按照当时的建筑风格进行恢复性建设。这一措施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商户的大力支持,很快,重建西大街的行动迅速开展起来。当时已被烧得血本无归的商户靠自己的胆识重建商业门铺,更有远见和魄力的商户大量贷款,盖起了磨砖对缝三层带底商的大楼,而有些底气却保守的商户贷了少量款,只盖起了中式大屋顶商铺。

有了政府的政策扶持,西大街所有商户积极参与,使重建工程不到一年就落下了帷幕。官府、商户以及城内百姓见到焕然一新的西大街,打心眼里都感到高兴,各商户积极筹款、进货,准备开张,百姓纷纷前来捧场,西大街又热闹起来。

正当商户节衣缩食准备还贷款之时,一个让商户做梦也没想到的爆炸性消息迅速传开——清苑县政府决定:凡商户所贷之款只要是用于西大街重建的,一律免还!商户们高兴地流下了眼泪,他们在商会的组织下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到县衙门前庆贺,并向政府保证提前开业,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晚清末年,西大街的繁荣景象得以再现。

重建后的西大街,其建筑风格与晚清时截然不同,因为进入民国后,人们开始向西洋学习,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改进外观,采用大玻璃窗户,淘汰了中式方格窗户。所以商铺门脸外观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有中西结合磨砖对缝的大楼,也有中式大屋顶式二层大楼,还有欧式窗户、中式大屋顶的平房门脸及全部中式的商业门脸。

1965年以前的西大街全部建筑几乎均为民国初年重建时的样貌,尤其是西大街中部路南的第一楼,其宏伟壮观的五层高宝塔式建筑屹立在第一楼大门两侧。可惜,这一标致性的磨砖对缝的建筑毁于“文革”。那些不知名的三层大楼和中式平房商铺门脸,因公私合营后变为民居,故而免遭一劫。今西大街店铺门脸上凡钉有“历史建筑”标牌的金牌建筑均为民国之初的建筑。

为了保护具有千年历史的西大街,2008年,保定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西大街,力求恢复民国之初的建筑风格,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之特点,同时还决定修建西街牌楼。

为了节约资金,缩短工期,西大街修复工程并非将所有商铺门脸全部拆除,而是进行外表装饰,凡用红砖砌成的门脸一律粘贴青砖条,方框式窗户重新砌成拱形,突显古典味道。老字号商铺门脸上方匾额恢复繁体字,字从右向左写。

西大街牌楼定在西大街西头选址,原西门旧址处,采用青石、青砖及水泥砌成拱状,并雕刻有西大街字样及西门瓮城的名字“瞻岳”二字。

改造方案公布后,施工队伍很快进入现场,由西向东逐段改造施工,历时10个月,终于在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完工,给国庆节献上了一份厚礼。

遗憾的是,西大街原有的名吃、名店、老字号并没有全部迁回。后来,西大街竟变成了出售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和寿衣的一条街,这与历史文化名城极不相符。故此,热爱保定、关心保定的有识之士呼吁对西大街进行二次整改,将拦截车辆的隔离桩修复起来,把老字号请回来,将所有车业、车行移出西大街,集中到其他街道,使西大街真正成为保定的一条古文化步行街。

一晃,西大街第一次改造过去十几年了,如今政府决定启动包括西大街在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打造文化古城。近日,热闹的西大街正在慢慢地安静下来,只有老字号稻香村和万宝堂两家正常营业,其余商户积极配合,店铺正在有序地搬迁,正式退出西大街,往日的喧闹声不复存在。

再次呼吁把老字号请回来,比如槐茂酱菜、同仁堂药店、美章照相馆、烧饼王的烧饼店、宋一刀的熏肉、史三和乐器铺、教育博品社、四美斋的槽子糕点喇嘛糕、晓钟书局、老宴乐园饭庄、六味斋肉铺、白肉罩火烧、白运章包子铺、驴肉火烧、马家老鸡铺、义春楼饭店等等,再加上部分老行当和流动摊点,如卖气球的、吹糖人的、打把式卖艺的等,适当融合一些现代流行元素,重现这条历史文化名街的繁华盛景。

郑新芳|古城学堂——直隶高等师范学堂

保定晚报 2022-02-19 06

清末民初,保定师范教育走在全国前列,首开先河的是直隶高等师范学堂,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创办,校址在现在的西大街后身金线胡同,翌年移至北关外。它不但是直隶省最早的师范学堂,也是全国最早的师范之一。建校之初从初级师范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学员600人,由各县考送,大县8人,小县4人,为了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学堂开设了师范完全科和一年、半年的简易科。

光绪三十年(1904年),师范学堂设立附属小学堂,录取20名,附取8名,附设东文(日文)专修科,由东文学堂改制而来,原有30名,另招20名,以足50名之数,教员职员均由师范学堂教员职员兼任,设博物、几何、化学、三角、代数、英文、物理、东文、体操、中文等科目,经费也由师范学堂开支。

光绪三十一年,学堂改为优级师范学堂,即高等师范学堂。以培养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教员和管理人员为目标。学堂除招聘中国优秀教师外,还聘请日本人为教习,日籍教师多达11人。开设科目有伦理、教育、经济、文法、理化等,1906年,学堂增招初级简易科500人,一年毕业,以培养小学教员。招收体操专科学生100人,5个月毕业,以培养小学体操教员。

据宣统元年《直隶教育统计图表》载:学堂监督是天津进士工商部主事张锳绪,副监督是冀州举人李谐锳,教务长是留学日本帝国大学的刑之襄(南宫人),斋务长是良乡举人吕植,庶务长是涿州举人王荣绶。监学兼教员是任丘附生王穆如、昌平人刘汝翼、成安举人刘金策、安州廪生田世谦、蠡县人齐国梁。监学兼会计是满城拔贡张第才、安州举人刑锡纲。文案是藁城举人、日本法政毕业的李栋。庶务是试用县丞安徽人王运昌。检查是候补知县安徽人孙阴。管仪器的是涿州人王万龄,管书的是议叙县丞永年人李镛。国文教员是枣强拔贡步以庄,经学教员是深州举人李兆麟,英算教员是水师学堂毕业的广东人刘国桢、水师学堂毕业的沧州人庞德甫、北洋大学毕业的清苑人谢炳麟,算学教员是北洋大学毕业的范慕庭,体操教员是武备学堂毕业的湖南人石辉玉、冀州附生彭桂洲,理化教员是日本人关本幸太郎,教育教员是日本人中谷延治,博物教员是日本人水井勇助,音乐教员是日本人近森出来治,手工教员是日本人柏原伊之吉,史地教员是日本人直江光次。

在堂学生优级134人,初级284人。开设课程优级第二类:伦理、经学、教育、国文、心理、法制、理财、英文、体操、地理、历史;第三类:伦理、经学、教育、国文、体操、算学、物理、化学;第四类:伦理、经学、教育、国文、体操、植物、动物、农学、生理、矿物。初级一班:修身、教育、历史、地理、习字、图画、算学、经学、体操。二班:修身、教育、经学、国文、历史、地理、算学、理化、习字、图画、体操。三班:修身、教育、经学、国文、历史、地理、算学、理化、博物、习字、图画、英文体操,四班同三班。从课程设置看,优级同初级,优级各班、初级各班不尽相同,这是年级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的缘故。

我与著名画家、书法家胡大鹏先生曾研究讨论直隶师范学堂图画课问题,按直隶学务处光绪三十年《教育杂志》第一期所刊登建校以来图画课由李志良、赵燮文担任,而学校建立于1902年,这样认定学堂是国内开设图画课最早的学校,李、赵二位就是中国最早开设图画课的老师。有些资料说两江师范学堂开设得最早,它是1904年开设的,即使追溯到其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也是1902年设立,1903年开课的,也在直隶师范学堂之后。

直隶师范学堂在宣统元年经费岁入82710两,岁出82710两。

民国改元后,高师继续开办,1921年并入新开办的河北大学,办学20年,为京津冀培养了大批人才,著名教育家、史学家、美术家王森然和著名教育家张效直均毕业于该校。

化真照相馆旧址考

保定晚报  2022-03-12

上世纪50年代照相馆玻璃屋的人物内景照片。

□齐志明

西大街永华路路口迤西路南,门内即化真(新生)照相馆旧址后院。

关于化真照相馆旧址在哪里,其原建筑是什么样子,我一直十分关注。近几年一直在走访调查、实地查勘。现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谈一下化真照相馆旧址和其建筑。

一、化真照相馆旧址在哪里

民国初年,博野人吴宇良在保定城内西大街二道口迤西路南开设了宇良照相馆。后与斜对过西大街二道口迤西路北协生印书局的开办者张培植合办,改名为化真照相馆。1939年春天,张培植被日本桑木特务机关杀害。不久,吴宇良也神秘失踪,没了下落,解放后才知道他也没有逃过日寇的魔掌。之后,化真照相馆、协生书局被日本人查封“充公”,协生书局后被改为朝鲜银行。

1950年11月,张培植同宗亲戚(按辈分为孙辈)、化真照相馆学徒张通禄(1932年14岁时就跟着张培植学徒)出资在化真照相馆原址开办了新生照相馆。1956年公私合营,张通禄出任东、西大街片区照相业副主任,后调任新市场照相馆主任,1982年65岁时退休。

化真照相馆东邻是生春阳南货店(后改建为百货商店和理发馆)及后面小院。这个院与化真照相馆的后院南北进深差不多,东西没有化真照相馆后院宽。生春阳南货店临街是木制结构二层楼,一楼西边一间是通到后院的门洞,两扇黑色大门,楼梯在门洞里西侧。后院最南边三间南房是库房,还有4间东房是办公室。院子中央放着不少腌咸菜的大缸。化真照相馆西邻是百货公司,百货公司的西邻是继民诊所,继民诊所的再往西是群玉山房、中华书局、世界书局。

二、化真照相馆建筑是什么样的

临街是中西合璧式青砖结构的二层楼房,三开间有10来米、进深有7米。北面临街二层三扇窗户,一层中间门,两侧各一扇窗户。南面冲院一面二层左右各一扇窗户,一层中间一个门、东边一个门,西边是一扇窗户。屋内南墙东边门,出门下三级台阶,南面是一个宽大的摄影室,为采日光开了玻璃顶,故叫“玻璃房”。

玻璃房东西宽六七米,南北长15米,在后院的东边占了多半个院长。临街楼与玻璃房之间是一个南北宽三米的夹道,西边的暗室和水房占了多一半,东边过道北面是通往二层楼的门,南面是进玻璃房的门。玻璃房摄影室和二层楼差不多一样高,室内靠南墙搭了一个满墙山的高大布景,北面进门东侧化妆、装片。

到张通禄开办新生照相馆时,二层楼木制楼梯是请家住操场营房南胡同的小木匠给搭建的,楼梯在东侧,先向东上三磴、是个小平台,再向北上到二楼。楼上照相,也化妆、制版。一楼东侧由照相馆使用,西侧由华兴药店使用,一楼西墙摆放的全是高大的药柜,药柜前面是药店的柜台。

三、化真照相馆后院格局如何

临街二层楼西侧是通往后院的院门,院门是单扇的铁门,进门南行过了二层楼向东拐就进了后院。后院宽有10多米(东西两侧、前后没在一条直线上),长40多米,加上楼房和南房,足有50多米。东面是玻璃房,玻璃房的对面是五间西房,西房东西窄(二米多)南北长(三米),中间院子过道不到三米。

玻璃房的南侧原来是两间不到20平米的北房,1963年改建成各十三四平米的两间东房,1982年又翻盖成各15平米的两间东房。张通禄一家就住在这里。东房南面原来是空地,种了不少花树,也种过菜。空地南面是三间南房,西边的最大,中间一间带廊檐,东西两间门对向分别开在廊檐东西两侧。南房很高,上六个台阶才到中间带廊檐屋的平台。后来后院地面垫高了不少,南房也就成了三个台阶。南房西侧前面是个厕所。在玻璃房和西房中间原来有一道墙,北边从水房处一直到玻璃房南墙山南面一米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拆除。

1956年公司合营后,南房由华兴药店付家居住。西房北边三间开办了一家印刷厂,经理姓张。南边两间由原在二道口修鞋的吴师傅一家居住。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新生照相馆停业,照相馆中心店在此办公,新生照相馆职工被分配到新市场照相馆、美章照相馆、第一照相部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保定市服务公司(照相馆都归市服务公司管理)在后院东房南面的空地盖了两间东西窄、南北长的东房作办公室,华兴药店搬走,付家也从南房搬出,南房成为服务公司办公室,原药店占用的一楼西边营业厅也由照相馆中心店使用。服务公司在印刷厂使用的西房还开办过食堂。

至今,化真照相馆后院还保留了一部分,只是临街二层楼、玻璃房摄影室和南房、东小屋都被拆了,留下了两间东房和一间原西房。两间东房门用砖垒上了,在南边一间东房的南墙开了一个门。现在东房是由一家名叫小木屋的快餐店使用。

(感谢进永、进学、福祥、白白、海燕介绍实际情况,提供宝贵资料。)

大街寻迹:协生印书局

保定晚报  2022-03-19

二层小楼旁边立有一块石碑,刻有“协生印书局”标注这栋建筑是市级文保单位。

永华南大街390号协生印书局。

□高兴

保定被称之为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无疑有东、西、南、北4条老街的巨大功劳,而这4条老街当中,西大街无论从其所处位置、街道长度、店铺规模还是老字号数量等方面都首屈一指。

西大街与东大街连成一条直接贯通古城区东西唯一的通衢要道,街长近850米。此街约建于宋淳化年间,宋、金、元、明、清五朝为军政要地。到清代后期卢汉铁路通车、府城各类学堂兴办,西大街一下子繁荣起来,各类商店陆续开张,成为一条充满书香、药香、茶香、酱香的街市。

历史上,这条老街远近驰名的老字号比比皆是,最让人难忘的当属那些极富文化符号的店铺,比如这里有全国连锁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有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题匾的“直隶书局”,有北方书画宗师胡宗照题写的“文华斋”,有号称北方“人民出版社”的协生印书局……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部分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商务印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897年就在上海创建了,在中国现代出版业可以说是居于首位的。那个年代的商务印书分馆,在各个省城都设有分店——保定商务印书分馆就位于西大街和城隍庙街交叉路口。除了商务印书馆保定分馆,这里还有中华书局、晓钟书局、直隶书局、协生印书馆等,书店、印书局林立,一派书业繁荣景象。

解放后就只剩下商务印书保定分馆了,后来改为新华书店,而中华书局那个原本连在一起的十几间铺面到后来就关张了。其他的那些书局虽然倒还存在,但也是要么被换作其他业态,要么就是被冷落闲置,一派凋敝的模样,老省城的书业繁华之梦就这样无可奈何花落去。

在西大街与永华路的交口处,永华南大街390号,可以看到一栋二层建筑小楼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刻有“协生印书局”字样,是保定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2月设立的,标注这栋建筑是市级文保单位。资料显示,保定协生印书局是由清苑人张培植于1926年在其创立的原大生医院旧址上建立的。该建筑主体为二层楼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前店后厂,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后面是二进院落,有平房14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保定协生印书局曾是我党的地下印刷机构。当时这里以《民生时报》《振民晚报》等名义为掩护,秘密为我党印刷了几十种书刊及重要文件传单。在此印刷出版的刊物大部分发往上海、北京及北方一些城市,为传播马列主义、推动中国革命,特别是为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934年,由于叛徒告密,协生印书局被查抄,张培植被捕入狱,1936年出狱。1939年晋察冀边区党委急需印刷设备,彭真指示张培植之子张林池办理此事,张培植统一移送印刷设备,在刘守庙码头准备装船时不幸被日本宪兵发现而被捕,并被杀害于狱中,协生印书局也被没收。

解放后,保定协生印书局回到人民手中,大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旧城改造中被拆毁,原貌已被破坏无存,现存临街二层小楼和楼北侧一排平房为后期复建。

金鸡未唱塘先热 红日东升客满堂  西大街德润澡堂旧事

保定晚报  2022-03-26

□闪保利

当年的西大街德润澡堂位于第一楼西侧,秀水胡同与西大街丁字口路南,大门楼西边是干鲜,东边是百货,对面是一家牙科诊所,处在保定商贸繁华地段。

澡堂每天早上七八点钟开门至夜间十二点左右停业。前去洗浴的多是商贾军政界人员,有些是嫖赌之客以昼当夜来此休眠,店堂书有“金鸡未唱塘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的楹联。

因属是非之地,为避免事端,店内明镜高悬“莫谈国事,勿论官场,脱衣认号,临行看厢,公文财物,交明柜上,如若不交,失不赔偿”的店规。服务项目有洗、理、喝、搓、修五大项,布设有铺巾、浴巾、脸巾、塘巾、搓脚石等等。

塘内设温、凉、热三个澡池和脸池,搓澡在塘内作业,设有专用躺椅,先搓后打肥皂,非常干净舒服。夏天厢内铺设凉席,院内有躺椅供顾客乘凉,服务员还不时地替顾客斟茶倒水,递送毛巾擦背擦汗,为顾客叫“外卖”和烟茶糖酒。顾客泡了热水澡后躺在床上哼着小曲,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里还曾发生过傅作义将军金蝉脱壳的故事。

1928年1月5日,傅作义率晋军第4师第4旅参谋长朱锡章和师部中校参谋金中和从涿州赴保定议和,由奉军师长万福麟陪同。到保定后,奉军看似客气实则把傅作义软禁了起来。傅作义心中明白,此后自己会常常泡在这个澡堂内,花天酒地,看上去大有乐不思蜀之意,实则是放了个烟雾弹,致使奉军放松了警惕。

河大有个学生段伯宇,一天,他父亲的保定军校同学崔笑如先生找到他,说有位先生要离保,让他去送一程,并说坐火车不安全,需走乡间小路,并给了他约200元。段伯宇猜想到一定是送傅作义将军离保。第二天,他到西大街车行买了三辆新自行车,让车行的人送到德润澡堂后门,他二人和被接的先生各自骑一辆新车,本应出北城门,为了应对奉军的监视,他们出了大西门过桥往北,然后从城西北角往东走北河沿,过培德中学各自往北骑行。

出保定约10里路,冒出一队骑兵,问段伯宇是干什么的,看见什么人没有。段伯宇说我是河大学生,星期天出来访友。这时天开始下起雨,到了容城县黑龙潭(黑龙口),住进一客店。吃饭时,先生夸段伯宇胆子大,敬他一杯酒。

段伯宇看他眉宇之间的英气,猜他肯定是傅作义将军。此处距目的地还有五六十里泥泞路,天仍旧下着雨,第二天怎么走?这时正好店里住进来两辆马车,他就把车夫请来共饮,边饮边聊,请车夫第二天把他们送到白沟,给双倍路费,车夫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车夫在马车上搭了一个车篷,让他们坐上就出发了。车过了容城,到了白沟大桥,路旁早停着一辆半旧的长途汽车等待接应,傅作义将军上车后汽车急速驶离而去。不久后,报纸上刊发了傅作义就职天津警备司令的消息。

新中国成立后,德润澡堂摒弃了陈规陋习,变为劳动大众洗浴场所。1956年公私合营后,一些企事业单位给职工每月发放澡票作为一种劳保福利。

帅府胡同的文化味

保定晚报  2022-04-02

帅府胡同北头曾经早市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西大街595号”的老式翻新门面房。

帅府胡同南接西大街西侧的聚顺和。

□高兴

保定帅府胡同如今只剩两处遗存,但承载的历史记忆却有很多。

清晨走在胡同北头,人群熙熙攘攘,有买有卖,一派热闹景象。相比之下,南头临近西大街这里就安静多了。在老保定的所有街巷胡同中,帅府胡同无疑是极具历史意义的。虽说与其它胡同相比它的历史遗存少之又少,完全被一处处居民小区所取代,但“帅府胡同”这一名称一直没有改变,其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一直被铭记。

历史悠久,直隶省会肇始于此

帅府胡同近临古城西城门,南对西大街,隔街与南侧的唐家胡同相对,北接双彩街,隔街与法院街相对,全长约220米,因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重建保州城时将帅府建在这条胡同的东侧而得名。

“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gudum。元人称街巷为胡同,后变为北方街巷的通称。帅府胡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保定成为直隶省会的肇始之地。

都元帅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用途——先后作为元代顺天路和保定路的治所,明代曾在此处设保定巡抚和总监军,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巡抚衙门便设在了帅府胡同南段路西的位置——这就是保定成为直隶省会的起点。同时还在此设立了直隶守道,道署就设在元帅府的位置。因此,当时帅府胡同南侧一带一度成了省城保定府的行政中枢。

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直隶巡抚署被废除,设立直隶总督,6年后才迁至现在直隶总督署的位置。雍正十年,直隶守道改称直隶布政使,这个职位仅次于总督和巡抚。在清代时这里也曾为前营游击署,那时的大门由开在帅府胡同的西门改为在西大街的南门。到了清末,这里一度又改为政法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市公安局、省公安厅、市委驻地。

昔日都帅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至今还没有看到一张相关的历史老照片,只能从前人的一些文字中去推理想象。好在从元代到今天,老保定旧城区由于受城垣所限,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主框架始终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可在金末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留下的文字中对都帅府有一些大致了解:以西大街为基点,“为北衙,为南宅……至别第悉然”“因保塞故堞(即宋金旧城墙)而为之,位置高敞,可以尽一州之盛;西望郎山……历历可数,浓淡覆露,变态百出,信为燕赵之奇观也。”

也就是说,张柔的帅府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衙署在北侧,宅邸在南侧,其中提到的“别第”应该就是元好问文中提到的种香园。帅府当初要么是建造在“故堞”之上,要么就是建有高楼,否则也不会登高之时便可“尽一州之盛”,还可以“西望郎山”,看到“燕赵之奇观”。

如今的帅府胡同

据记载,当初220米长的帅府胡同,整个东侧只留有一个街门,西侧位置除南北两侧各有一家店铺外,共有6个大门楼和两个小街门。如今的帅府胡同东西两侧所有老建筑除南临西大街还有两处稍晚的遗存外,其它建筑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住宅小区。

聚顺和是帅府胡同南接西大街西侧的一家门面房,据说其前身就是清初的直隶巡抚和总督署衙门的位置。原牌匾印有“煤油莊”字样,2008年在旧城改造修缮时被改写为“聚顺和”。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曾是一家干鲜食品店,现在变成了修锁铺。

2011年,经普查认证,保定市公布了第一批32处历史建筑,西大街有多处建筑入选,这家聚顺和也名列其中,门口所挂铜牌即是该标识。胡同东侧南接西大街也是一处标有“西大街595号”的老式翻新门面房,在旧城改造时几乎被拆除一半,据说它的北侧就是当初的都帅府位置。

如今,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每日人来人往,人们似乎早已忘却了以往那一桩桩故事……它不再高贵无比,只是这座城市的一条脉络和通道,是城内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和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舞台,它承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保定有条西大街

莲池周刊编辑部 莲池周刊 2021-12-17 18:27

编   辑:张天宇

编   审:赵琳  孟趁景

监   制:夏红星

为什么是西大街

12月10日,几乎是保定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浓雾锁城,令西大街古朴的街道显得有些朦胧。骑着电动车的人不时从街中穿过,也有行人步履匆匆,顾盼着周遭的变化。手持相机的摄影爱好者,用镜头捕捉着这条古街每一次的改变,身着旗袍的姑娘们则用曼妙身姿与明媚笑容将沉寂中的古街点亮。

作为“中国北方名街”,历史上的西大街不仅是重要的商业街,更是兼具衙署、祠堂、民居的历史文化街区,更彰显着浓郁的清末民初古建筑文化,是直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

自宋代起就熙熙攘攘的西大街,仿佛很久没有如此吸引保定人的目光了。伴随着古城保护更新加速,西大街提升改造也加快了步伐,连日来,自行车、殡葬等不符合西大街业态商户有序清退,杂乱的“妆容”从街道两侧的墙体上卸下,西大街露出了传统的风貌。

岁月更迭,时光流逝。千年来,西大街曾是保定城最热闹的所在,也是最有故事的地方。阡陌交通在这里纵横,历史文化在这里交汇,风云变幻,岁月静好,都如时间的沙漏,细细流淌。

如今,走在这条846米长街上,犹如坐上了时光穿梭机,曾经的繁华在脑海中升腾起来。悬壶济世的药店,满室酱香的酱园,花样繁多的点心铺,久负盛名的饭庄……往事依稀,扑面而来。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古城保护”行动,重塑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让“历史文化名城”活起来。我市专门召开古城保护项目调度会,以西大街整体改造为突破,扮靓城市新颜值。千年古街留住保定味,散发新活力,我们对古城的未来也有了更多新期盼。

的确,热爱家乡的保定人,或许无法讲出太多的保定故事,但对西大街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情愫。

为什么是西大街?答案就在这里。

莲池周刊编辑部

2021年12月

西大街现貌 叶子摄

惊艳时光的西街旧事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和灵性,充满现代气息的保定同时又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当年最为繁华的城市中心,西大街便是承载保定历史文化及魅力的代表。这条街与东大街在同一条直线上,是老城内海拔最高的街道,像一条龙脊一样横卧在老城区,贯穿东西。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保州衙署迁至西大街,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千年的历史演变,让这条老街集合了军政衙署、商贾金融、文化教育、图书出版、革命遗址、名人祠宇……既惊艳了时光,又承载了岁月。斗转星移,历史烽烟散尽,老街却留存至今,赓续保定城市的根脉,诉说古城倔强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的西大街东段。

用衙署记录军政风云

古城保定是由军事重镇发展起来的城市。宋代,保定为边防重镇。《宋史·李继宣传》记载:“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壕,葺营舍千五百区。”重镇必有衙署,以统军政。宋代行政衙署有知州署、同知署和通判署,还有州学;军事衙署有保塞左领军卫将军署。杨嗣、呼延赞、杨延昭、李继宣等名将都曾任保州知州,西大街也因此走上了璀璨的历史舞台。

金代,在保定设顺天军节度使,统辖军政,保定也因此有了145年的顺天之名;元代,行军万户都元帅府设在西大街西端,这条老街还驻廉坊分司署、顺天军节度使署;时至1279年,宋朝宰相文天祥被元将张弘略俘虏后,曾在西大街写了怀念《孔明》、《刘琨》、《祖狄》、《颜杲卿》、《许远》等忠烈的诗篇和《过保定》、《太祖陵》七首诗篇;明代,建镇守总兵署、巡抚行台署、保定府通判署、大宁都司保定右卫署,一个个了得的军区机构,让西大街的历史风云激荡。

1918年,袁世凯政府任命曹锟为直隶督军,在保定设直隶督军署,保定成为直系军阀大本营。大批军阀、政客频繁往来,各省军政要员、达官显贵、豪绅巨贾为了巴结曹锟,也不远万里来到保定。作为从火车站进入城内的唯一通道,西大街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渐渐地店铺林立,也从军政衙署转为商业大街。

西大街古建筑群  叶子摄

用商业延续西街传奇

保定不仅是地域性的政治、军事的中心,也是商贸的中心。由于封建王朝重农轻商的政策,历来史志不记商贸。清康熙朝御史中丞郭棻《保定府郡城图说》,专记保定城的文章,仅记城内街道走向、军政衙署、庙宇、儒学、名胜古迹,不记商贸。见于历史记载的,仅有蒙古定宗后二年(1250年)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在记述军政衙署、庙宇、城市建设时,提到酒楼“日浮香、金台”几个字,给历史留下空白。直到清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保定成立商会后,对商户登记注册,开始了西大街的商业历史。

卢汉铁路的通车和大批学堂的建立,使保定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西大街出现大规模的商业复苏,形成了商户相连的消费街。旅馆、饭店、银号、钱庄、绸缎店、服装店、茶了叶店、药店、钟表店、首饰店、书店等竞相开张,各种消费性商店应有尽有,远近驰名的老字号更是比比皆是。有保定最早的综合商场“天华市场”,有三百年历史的“槐茂酱园”,有百年老字号“万宝堂”,有糕点名店“稻香村”,有肉香味美的“六味斋”,有膳食业四大名园“宴乐园”,有全国连锁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有直隶总督方观承题匾的“德昌茶叶店”,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题匾的“直隶书局”……保定古城的商贸中心渐渐形成。

清末西大街,前方为槐茂酱园。

西大街的票号与钱铺

随着西大街商业的繁荣,商品流通领域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钱铺、当铺、票号、银号、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在东西大街这个小小的地方滋生、蔓延,1400多米长的一条街,汇聚这众多金融机构,一度成为河北省的金融中心。

清嘉庆元年(1799年)日升李票号,在东大街建立,为天津分号。业务有货币保管、存贷款,向外阜汇兑货币等。清同治《清苑县志》记载,西大街关帝庙设银市,兑换银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在保定设分行。三十一年亏损巨大被迫撤销。同年,户部大洋银行保定分行在东大街设立。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银行成立,接收大清银行,在西大街建中国银行保定办事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交通银行保定办事处在东大街设立,后迁西大街。

1938年10月,设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在保定设分行,初在北大街原河北省银行址。1939年,日伪没收西大街协生印书局,迁协生印书局址,垄断了保定的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在保定设立朝鲜银行,营业对象主要是日伪军政机关。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和朝鲜银行,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国民党河北省银行在协生书局址。同年,中国农民银行北京分行,在西大街设办事处。

新中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保定分馆建为新华书店。

藏有执着的文化基因    

清末,保定有着“学生城”之称,为河北省的教育中心。为适应各类学校的需要,大量书店在西大街兴起,主要有商务印书馆、群玉山房、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直隶书局及霈森阁、文化书局、晓钟书局、开明书局、正大山房等数十家。

商务印书馆,位于城隍庙街南端西侧,中国传统砖木结构二层楼。该馆为全国最著名的出版社,出版图书齐全,质量一流,声誉最佳,虽书价高于其他出版社书籍,但读者认可,销量名列前茅。群玉山房,位于唐家胡同北口迤东路角,中西合壁式两层楼房,开办于民国初年,经理是著名作家苏叔阳之父苏兰田,当时包销中华书局、世界图书馆出版书籍,在上海设申庄,在哈尔滨设黑龙江群玉山房,除销售进步书籍,还为协生印书局提供进步小说、马列著作和苏共、中共文件。

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由天津迁保定,在西大衔设伪《河北日报》社和印刷厂。1944年夏,日本对新闻报纸加强统治,将华北各省、市的报纸统一改为《华北新报》。伪《河北日报》改称《华北新报》保定版,改编辑部为出版局。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中宣部派郭明之接收伪《华北新报》(保定版),改名《华北日报》,1946年春停刊。1937年“七七” 事变前,在西大街创办《福兴报》报社,影响不大,为期不长即停刊。1937年前,《保定晨报》在西大街创办,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创办。由于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不到半年即停刊。

另外,《罡风》杂志社、《曙光》杂志社、《保定青年》杂志社虽然维持时间不长,但是为西大街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基因。

乐仁堂

医药文化的历史印记

清代青铜药碾、青花瓷研药钵,民国时期的五灵脂抱石、古中药方手抄本……表面斑驳的印记透露着沧桑的年代感,用手轻轻抚摸,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这是百年老字号“立己人”第五代传人周新保存下来的珍贵藏品,更是西大街医药文化的历史写真。

提到西大街的中药店,万宝堂、乐仁堂、立己人、大仁堂、鹤年堂、保安堂、高和堂、春和庆、同和庆等等,他们有的是蜚声海内外的百年老店,有的是走街串巷摇串铃行医卖药的赤脚医生,但都用仁德之心书写这西大街的医药文化。

万宝堂位于秀水胡同对面,中式檐板建筑。清光绪二年(1876年)开业,经理陈拙安因制药有方声誊颇高,生意兴隆,一时为保定中药业首户。直隶总督李鸿章偶发重病,服了万宝药剂,不久病愈。李鸿章亲题“万宝堂” 匾额,为药幌题“杏林”、“桔井”。

立已人,位于西大街东段路南,中西合壁式两层楼房。规模虽不及万宝堂,但经理王锦秀是当时罕见的女经理。王锦秀,原名王春如,顺平王家大户,汉军旗族。幼年失双亲,由祖母抚养,带到保定,同族祖父供读书,至保定女师初中毕业。成年后,与立已人经理刘囯栋之子刘寿安结婚。刘国栋逝世后,王锦秀自任经理。1956年公私合营时,因带头参加合营,被选为保定市妇联会委员。

除了中药,西大街西药业也名声远扬。其中中外制药局位于天华市场东侧,仿西式两层楼,由保定军校医官,日本人谷水创办。谷水回国后,将药局转给保定军校同事刘济舟经营。

1937年保定稻香村成立18周年全体同仁合影。

保定最早的摄影中心

漫步西大街,总能看到有些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和模特在拍摄人物风景照。但就在这片摄影爱好者心仪的古建筑群中,却是保定最早的摄影技术发源地。

据了解,摄影技术于清光绪年间传入保定,谷敬臣专职为天主堂拍摄宗教活动照片。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在东大街开设福音照像馆。民国元年(1912年)正月,章华卿在东大街开办了华容照像馆。吴玉良在西大街开办化真照像馆,许泽民在西大街开办泽生照像馆,刘魁武开办美章照像馆,王纪民在济善商场东衔开办大陆照像馆,李化卿在第一楼开办三滨照像馆,许泽民在济善商场西街又开办真光照像馆,王宗在第一楼西楼开办国风照像馆。

西大街还有真善美、恒昌、恒大、明星、玉光、海滨照像馆等。众多的照像馆形成了保定地区的摄影中心,适应了机关,社团、学校、商贸等各界的需要。为适应众多照像馆摄影器材的需求,马光斗在西大街开办文汇祥照像器材店,不仅供应保定及属县照像馆的器材、底片、药品等全部用品,北京的一些中小照像馆与之订有长期供货合同。1937年“七七” 事变前,该店是西洋厂的直销商,厂家的大批照像器材通过海运抵天津直达保定。日伪时期,又成为日本富士公司的代销商。马光斗去世后,20世纪40年代末该店倒闭。

忆往昔繁华岁月

据老保定人介绍,每逢春节前后,西大街店铺都会挂上各色各样的灯笼,这些灯多用竹做构架,纸糊彩绘,巧手精制而成。大小不等,造型各异,如有用三国、西游、红楼、杨家将等人物造型组合而成的走马灯,有上下左右分节摆动的龙灯,有特殊动物造型的工艺灯,如头部伸缩的龟灯、两腮张合的鱼灯、长须瞪目的虾灯,更多的是粉花绿叶的荷花灯,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德生堂的鱼骨非常奇妙!当年‘老马号’的新市场街北段路西,是座门面不大的德生堂中药店,在门前桌上摆放着我终生难忘的一件奇物,那就是一根很长、很完整的鱼骨,长约一米多,半圆弧形白色骨状,直径由粗变细大约有6厘米,用木架支放在露天,看得出经过了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依然如故。过往行人来到这里,几乎都要驻足观赏。”年过八十的李老先生说。

西大街和“老马号”上的吃食也在老保定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义春楼的白肉罩火烧,当年真是风靡一时。冯玉祥年轻时曾经吃过,因为印象深刻,后来专门带着他手下的兵们去吃,出现了‘千人吃白肉罩火烧’的胜景!”退休干部陈伯涛老先生如是说。

保定有一句民谚:“白运章包包子,打对了点咧!”保定人把某人善于和某人合作共事,比作白运章包包子过程中“敲点儿”的声音,是那么和谐,那么得心应手。谈起白运章包子,李老先生绘声绘色:“十多个身穿白衣,头戴白色清真帽的工人围案操作,一手持馅尺,一手取皮儿,馅到皮儿上,一挤一个,速度飞快。另有工人边擀皮儿边用手杖‘敲点儿’……面杖从案上抓起,发出相碰之声,撒手放在案上,又发出颤击之响,竖起戳案,再发出第三种声音。于是:砰、嚓、砰砰嚓、砰砰嚓砰、嚓砰嚓、戳戳嚓、砰砰嚓、戳砰戳砰、嚓砰……”

(图片来源 《保定古城旧影》)

西大街牌坊

西大街     讲述老字号

作为昔日直隶最繁华的商业中心,846米巷陌纵深的西大街曾经商贾云集,是一条风貌独特的建筑画廊,每一家店铺都是一段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见证了西大街繁华的老建筑,和其中开创与传承的老字号,除少部分仍存续外,大部分仅存在于书本中和老人的讲述里,散发着神秘的光辉。耳熟能详的客栈、书局、饭庄,流传至今的槐茂、万宝堂、稻香村,当年究竟是什么样?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李超,用手中的马克笔,为我们揭开了西大街的面纱。

2019年初,李超开始筹划手绘老保定系列作品,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保定独特的城市魅力,诸多历史文化地标跃然纸上。为真实还原西大街老建筑的风貌,在多位历史文化专家的鼎力支持下,李超多次实地走访,查询了大量资料和老照片,甚至在国外文献与纪录片中寻找蛛丝马迹。在执着探寻下,目前李超已经复原了西大街的近40处老建筑,其中很多处保定人都“只闻其名”,第一次得以见到真实的样貌。

稻香村

1917年,保定稻香村由曹洪波开创,是中西合璧式二层小楼。保定稻香村初为前店后厂,主要生产京、广式中西糕点、禽肉制品、果汁果脯,品种达300余种。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保定稻香村食品厂。

四美斋

四美斋糕点铺开业于清光绪初年,系保定府监道王家和其他三家经营,开设在西大街路北,毗邻旧藩台衙门,其匾额为当年藩台所书。该店经营品种达50多种。1956年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四美斋并入稻香村。

西德记茶庄

保定德记茶庄分西德记、东德记,茶庄系天津老字号“正兴德号”分店。西德记位于西大街路南,中式花格玻璃落地门窗三间门面,后边有南房及东西配房,匾额由北京吴裕泰茶庄的祝春年题写。

六味斋

六味斋建于1940年,位于西大街与城隍庙街交口路北。最初由北京宝华馨熟肉店经理王书田和盛福亭等人合股经营,以制售熟肉制品为主,以咸、甜、辣、香、嫩、酥六种风味而得名。

真素斋

在西大街与唐家胡同、帅府胡同十字路口东南角,真素斋门面为二层小楼。糕点师全由真素斋本店培养,除了糕点食品还经营茶叶水果。

宴乐园

饭庄开业于1923年,经理王丰年。“宴乐园”金字黑底牌匾,是清朝名笔张沛彦所书。这里不仅有名菜佳肴,而且还有妙趣横生的诗词对联。

魁顺和

魁顺和位于西大街近西门路南,民国年间经营饭馆。建筑为二层小楼,典型民国风,被保定市政府列为“历史建筑”。

永昌源成衣铺

永昌源成衣铺为一层建筑,典型的中西结合折中主义建筑形式,也有与两侧偏中式风格建筑相区别的拱形门窗,采用的是矩形门窗与玻璃组合的样式,更能体现成衣业的时尚之感。

永裕恒绸缎庄

位于西大街中段的永裕恒绸缎庄,开业时间是1913年,经理马兴周,店员有10人。公私合营后改名为永裕恒门市部。

天庆德绸缎布店

位于西大街稻香村对面,紧邻史三和。天庆德绸缎布店门面2间,内套2间,楼上4间。由于经营得法,店内顾客终日络绎不绝。

义兴帽庄

天庆德绸缎布店对面就是义兴帽庄,店房为门面3间,两层建筑。1931年保定帽业成立同业公会时有22户,到1949年有15户,其中有义兴、义丰、金华、金泉、同义升等。1956年帽业实行了公私合营。 

聚顺和

聚顺和是帅府胡同南接西大街西侧的一家门面房,早年是一家煤油庄,南侧牌匾上曾印有“煤油庄”字样。2008年西大街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之后牌匾字样改成了“聚顺和”,为一家老字号锁铺。

华洋钟表行

位于西大街第一楼东侧,与义忠英美烟草、德润浴池相邻,同为单层建筑。作为销售带维修的钟表行在西大街还有几家。这时期保定的钟表业规模都不大,多则六七人,少则二人。

永兴成铜锡铺

西大街有铜锡业六家:天成泰、同兴号、同元号、裕盛合、宝兴裕和永兴成。永兴成铜锡铺创于1926年,经销铜锡制品,如盆、碗、壶、锁匙、家具饰件以及响器等,同时修补盆、壶、手脚炉,修理各种铜家什。

绂记烟行

光绪末年,聚和成洋货庄的伙计龚和轩等三人,与英美烟商联合,在杨淑胡同组成绂(fú)记烟栈,在西大街路南组成绂记烟行,是保定的大经销户。

福元金店

位于西大街二道口西路北的福元金店,由张惠凤在民国初年开办并任经理,后又在第一楼开设分店,是保定首饰业大户。张惠凤本人曾被公推为行业公会会长和西大街街长。

大昌车行

大昌车行位于西大街44号,与教育博品社相邻。西大街自行车行历史悠久,当时还有自行车零件专卖店以及修车铺,大昌车行就是既卖车又修车。1932年保定成立了自行车业工会。

万宝堂

万宝堂药店由陈拙安创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陈拙安原籍江苏扬州江都县,曾为郎中,行医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万宝堂开业以后,讲究信用,经营有方,不久就压倒了同业各户,跃居首位。

乐仁堂药店

乐仁堂药店地处西大街税务角西,于1932年开业,当时为租赁店面经营,店员近50人,并有七八人的小作坊负责整理从天津乐仁堂发来的丸药以及包装、摊小膏、药面制丸等业务。

春和庆药店

开业于1941年5月,经理温敬辅,店员10人。

邮电支局

天华市场原址是一座倒坐关帝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北京邮政总局派邓维藩来保创办邮局,保定邮局成立,不久便在这里建起西大街支局。

泰安客栈

位于西大街西段路南。1918年10月6日,毛泽东、肖子升从北京专程来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的湖南籍学生,贺果在日记中曾写到:“余等在此同学多到站欢迎,搬运行李后寓第一客栈、泰安栈。”

西二旅店

近代修复建筑,始建年代不详。建筑风格与西大街整体风貌相融合,外墙、女儿墙均采用清水青砖砌筑,特色部位含西洋风格扶壁柱、半圆窗拱券等,墙面以及线脚带有精美装饰。2011年被公布为“历史建筑”。

货栈

建于民国时期,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矩形,北立面横二段构图,青砖清水外墙设壁柱、半圆窗拱券,女儿墙及檐口处的装饰具有中国传统要素,为折中主义风格建筑。2011年被公布为“历史建筑”。

贤良祠

位于西大街629号的贤良祠,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祭祀直隶省范围内“忠勇威爱,公论允翕”的文武官员。入祠者有李光地、于成龙、李卫等。

宇良照相馆

民国初年,博野人吴宇良在西大街二道口以西路南开设了宇良照相馆。照相馆临街是中西合璧式两层楼房,前厅南部为一层,靠西侧是一间宽大的摄影室。

海滨照相馆

1945年,张金海在西大街万宝堂东侧开办海滨照相馆,店员6人。新中国成立时保定的照相馆有11家,1956年公私合营时,保定的照相业已有13个门店。

人民照相馆

位于西大街路南,前身是民国初年建立的美章照相馆。美章照相馆地处西大街第一楼东,股东章氏。

教育博品社

位于西大街45号,开业于1931年,经理蔡阴培。

复兴公、奎记笔墨庄、文宝斋

复兴公1951年开业,主要经营油漆、颜料等,经理李进,店员3人。奎记笔墨庄开业时间不详,为南纸店,主要经营南方的宣纸、竹纸、湖笔、徽墨等。文宝斋1951年开业,经理苏玉田。

文林刻字石印局

由樊榕开设。樊榕字荫荪,号退安,河北清苑人,近代工业企业家。

商务印书馆

保定商务印书分馆位于西大街148号,1912年创建。商务印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上海创建,在中国现代出版业居首位。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保定分局主要发行教科书,还有一些中外畅销小说。

协生印书局

协生印书局地处西大街二道口西,由清苑人张培植于1926年在其创立的原大生医院旧址上建立。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5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在保定成立,1968年迁石家庄。在保期间,出版了包括社会科学、政治、农业、林业、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各类图书及全省各类学校的教学课本。

元吉银号

元吉银号1912年开业,经理梁润亭曾任商会会长。1931年3月银钱业同业公会成立,梁润亭首任公会主席。

绘图 李超

老马号裕华路北侧中门。

老马号 百年前古城CBD

有句老话,没到“马号”不算到保定府。可以说,老马号曾经是保定独一无二的商业中心。其影响范围除保定地区外,西至察南淮北,南至正定府,东至河间府。虽然它已经消失50来年了,但只要提到它,老保定人无不流露出深深眷恋之情。

1912年筹建的第一楼侧影。

老马号同益市场。

在老保定人的泛指中,“马号”是一组商场群落,包括天华市场、济善商场、两益商场、同益商场、西市场和第一楼。其实,准确地说“马号”应指济善商场,最多包括两益商场、同益商场和西市场。

1914年创建的天华市场。

在这片商场群落中,最早建成的是天华市场。位于城隍庙街南口处立有一座铁制盘花牌楼,上题“物华天宝”四字,人称天华牌楼,所以商场被命名为“天华市场”。

20世纪60年代的天华市场。

济善商场曾经是名副其实的“马号”,清朝被推翻后,马号不再养马,逐渐形成小商小贩经营场所,经营品种越来越多,炊具、小百货、布匹、鞋袜、日用杂品样样俱全。此后,食品小摊和打把式卖艺、说书的也相继涌入,形成商业摊点杂聚地。民国11年(1922年)为整顿市内环境,由“全节堂”“育婴堂”等慈善机构筹资在此地建起了较规范的大型商场,名济善商场。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马号”。

20世纪30年代明信片上的西大街,稻香村西向视景。

济善商场东街尤为繁华,日用百货、生活用品样样俱全。大的字号多建在街东侧,其中经营百货的有专营上海货的“有盛”,经营京津货的“裕大”“茂记”,落地大玻璃橱窗陈列讲究,店内商品琳琅满目;经营鞋帽业的“华记”“凌云”,雕梁画栋的门面,彩色水磨石地面,多姿多彩的橱窗摆展,处处耀人眼目,尤其是“华记”四壁饰以油彩,迎门后壁嵌以玻璃砖大镜,镜顶高悬靳永清题写的“华记号”金字大匾,两侧通后室门上,左悬“步月”、右悬“登云”两匾,四壁货架摆满各式新颖时髦的皮鞋,使人眼花缭乱。还有“万里皮鞋店”,制鞋工艺融前人之长以质量创名牌,恪守“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头就来”的信条,还以货全、号多,且美观、坚固、耐穿,赢得顾客的信任。经营化妆品的当属“荣记”,充满馥郁清香的店内,彩色图案拼组的光滑锃亮的地面,闪烁光亮的霓虹彩灯,把满店堂进口、国产化妆品照射得五彩缤纷;还有文具大全的“本利斋”,一摞摞线装书、一排排洋装书挤满店堂的“文德堂”书店等。街西侧多是经营日用杂品的小门面,北端是几家绒花店,以南是小百货、针线、瓷器等,较大的有“隆昌百货”“金泉帽庄”和“西记瓷器店”等。

西大街,前方二层楼为第一楼,右侧为万宝堂。

西街虽不及东街繁华,但几家大店却很有名气。北头路西紧连着实力相当的四家大绸布店,二层楼、水刷石西式门面,店内门柱上悬挂“货真价实”“童叟无期”黑底金字对联的“隆昌”,经营高档丝绸、布料,品种齐全;有精工细刻花鸟浮雕装饰格扇门面的“玉麟”,棉、麻、毛织品货真价实;连板铺面的“复隆”,各类布匹应有尽有;“义丰厚”,五颜六色的花布令人眼花缭乱。这几家绸布店经营虽各有特色,但均以诚信为本、货真价实、礼貌待客、亲如家人、百问不烦、百挑不厌的行风招揽顾客。中段路西通西市场小巷较开阔,两侧是二层楼,中间形成一个封顶的小天井,南侧小楼面积不大,不足200平方米,曾是马号内中档落子馆,一律方桌板登,听客可按标有艺名的曲牌随意点唱。小巷东口西侧是“天义斋”和“白运章”两家知名的包子铺。

20世纪30年代老马号里的茶馆。

济善商场南横街,除西头“佳丽声”鞋店和西门附近的“正大山房”,中段的“本立斋”南号较大外,都是小百货店。横街西头北面是亚力袜厂和条件简陋的亚力戏园,南是二层小木楼,底层多是卖绢花、纸花的小店,楼上开设茶馆书场和小戏楼,被誉为“老调马连良”的周福才,曾在此处当义务茶房,学习河北梆子的演唱和表演。

1971年在老马号原址新建的保定商场。

老马号不仅记载着半个多世纪保定商业兴起、发展历程,还承载着古城商业文化之底蕴,民俗风情之变迁。虽然它于1971年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服务宗旨和各具风格特色的经营方式却值得现代商家研究、借鉴。

图片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西大街  叶子摄

西大街:不一样的古建之美

西大街建筑以低层硬山建筑为主,在北方官式建筑和保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基础上,融合了徽派风格和西式风格,形成了结合官式与民居、中西融合、兼顾南北的混合式建筑风格。西大街的建筑风格与其所属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并受到当时的设计思潮和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历史风韵美。

 中式传统建筑风格

结合官式建筑风格与民居特点的中式传统建筑风格是西大街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结构以砖木、石木、砖石木混合结构为主,坡檐的防御性较强,建筑线条硬朗平直。在建筑形式上,受到官式建筑风格的影响,门窗形式、彩画装饰、屋檐兽吻华丽贵气。

封火山墙。

 

徽派建筑风格

在西大街现存的建筑中,封火山墙是最为常见的徽式建筑。西大街原本的传统建筑就以硬山建筑为主,易于与马头墙相结合,并经由简化和变形,形成了新的山墙形式,这种山墙形式除可以使建筑的美观度得到提升外,还加强了建筑的防火,防风能力。

 

西式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西大街的建筑受西方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建筑外立面的构图在横向和纵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分段,檐部也大量使用西式山花和水平檐口,而在装饰方面,窗台、柱子、墙面等部分都出现了具有明显西式风格的装饰式样和花纹。

 

色彩

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色调,白色,红色做为辅助色插其中。灰色具有坚固感,怀旧感和历史给予的重量感,营造出古朴厚重的历史氛围。使用红色作为门窗的主要色彩,雍容华贵,庄重大气。

 

砖雕

西大街建筑中砖雕的题材大都是祈福吉祥的图案,借以表达当时人们对吉祥如意的追求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

 

门窗

建筑的门窗样式呈现典型的西式风格,如将拱劵用于窗框之上,将壁柱置于窗侧等,这些西式风格同传统棂花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西结合门窗装饰。

 

檐部装饰

檐部装饰主要有官式建筑门楼、几何纹理式、西式山花和徽派封火山墙四种形式。

西大街的胡同记忆

西大街原是保定市最繁华的商业大街,是承载保定历史变迁、时代风貌及魅力的代表。东起莲池南大街,西至恒祥南大街,全长846米,均宽7.5米,“中西合璧”式建筑一直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古城风采和保定历史文化的标志性街区,至今仍为直隶文化溯源朝圣之所。胡同是西大街一带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曲折幽深的街巷,四四方方的庭院,有街,有景,有故事……也许很多人不一定清楚它们的名字和数量,不记得它们的原貌,但是这里曾蕴藏着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息,承载着千年古都的乡愁与记忆……

20世纪70年代的西大街,唐家胡同西向视景。

茂跃胡同和单井胡同

同处西大街西段南侧,相距不远,且可互通。茂跃胡同略东,北起西大街,南连小察院,主街是南北走向。曾被市民俗称茅烟,毛阎、毛腰胡同,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茂跃胡同。单井胡同北起西大街,南抵茂跃胡同,路长160余米,因巷中原有一眼水井,且与西大街对面的双井胡同斜对,故称单井胡同(曾叫丹井胡同)。

在两条胡同的北段,多为西大街店铺的后作坊和家宅院。胡同里原来有两户大家主。一户是布云工厂的李氏,家住茂跃胡同南头,民国初年先在西大街胡同口斜对面开设乐器店,出售自制各种民族乐器,后见青年会基督教牧师、医生和会员经常在院内打篮球、网球,所用拍具全为进口货,价格昂贵,聘蠡县刘建卿仿造廉价球拍。经仔细研究,终于创制成以白腊杆为主料的拍框,用羊小肠炼成细串编,质量不亚于进口货的网球拍,因质优价廉很快畅销开来。后来又请来皮匠,研制出球类外壳专用的特软厚牛皮和裁剪、缝球技艺,于是迁址至原孙岳公倌,开设布云工厂,生产球拍和篮球,此后又相继生产出足球、排球,又试制出标枪、铁饼、哑铃等体育用品。抗战期间,布云的伙计博野人刘青波在重庆开设布云分厂,体育产品行销大西南、大西北,为满足需求,又在昆明开设了布云分号。

新中国成立后,布云工厂旧址和12号院后院被市图书馆建馆占用,布云工厂后跨院一直是民居。

另一户是建筑业大户贾氏,民国9年(1920)曹锟在总督署前木旗杆原址重建钢筋混凝土旗杆,由贾氏承包兴建。

茂跃胡同北段和单井胡同在城建改造中建起北唐小区,茂跃胡同南段至今仍在。

双井胡同

双井胡同在西大街西端路北第一条胡同,长250米。这条胡同里有个张氏园,是明末为朱家王朝对抗李自成的大顺军而殉难的张罗彦的故家,在保定很有名气。张家是缙绅大户,罗彦之父张纯臣,武进士出身,曾任神机营副将、都督府都督佥事赠骠骑将军有子六人。

张氏园20世纪40年代办染布坊,50年代后改办粉笔厂又改竹编厂。双井胡同因紧邻西大街,胡同中有很多大的商户。胡同东侧有把胡同口经营文具的内字号“远香斋”1号四合院,有在西大街经营干鲜果品店的8号四合院王宝,有在12号同一大院中开设“公信成”轧花店的张氏和“聚丰”煤铺的徐氏宅,有在天华市场开“艺声”钟表店的14号高门大院的韩宅,有开设“复记”百货店的17号三进院王宅,有在西大街经营化妆品的23号三进大院的王宅,有在城隍庙开设“义记”鞋店的24号三进高房大屋的吴宅,有在新市场开饭馆的27号二进院的石宅,有经营笤篱等炊具的18号四合院190赵宅,还有西大街魁盛宏酱园的作坊和李氏磨坊等院,可谓满巷商贾风。

此外,胡同中也住有军政界名人。胡同南部路东5号的梁宅字主梁清泉,民国元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等副官长,民国23年任何柱国将军第五十七军少将参议。“七七”事变保定沦陷后,日本汉奸邀其主持“维持会”,被拒绝。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以特邀代表身份,任保定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这条胡同中的大院经1958年对私有出租房产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除煤厂、竹编厂、盛宏作坊院外,均成为普通民居院。1993年这一片区率先进行了旧城改造,拆迁了全部地面建筑,建起双井小区崭新的楼群。

1982年9月的北唐家胡同。  谢圣德 摄

唐家胡同 

唐家胡同地处大西门东第一个十字路口南向,南与铁面将军庙、淮军公所、兴华路并接,中段原与西河沿十字相交,该处架有一桥,今由裕华路相切,分为南北胡同。清初,负责城防任务的保定城守营守备衙署便在唐家胡同路西小察院北侧,据传有位姓唐的大户在这条胡同安了家,唐家胡同由此得名。唐家胡同随着卢(卢沟桥)汉(汉口)铁路通车,胡同北段因临近大西门,是坐火车来保的外地人进城必经之地,于是很快繁华起来,商业竞相开办。旅店业首当其冲,接着饮食、理发、制鞋、浴池等服务行业,再就是粮食加工业纷纷办起。民国初年,客栈达20余家。它们可分两类,大多为旧式宅院,也有少数中西合璧的楼房。1918年10月6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从北京到保,看望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的湘籍同学,就下榻北头路西的第一客栈。他们留保数日,10月7日,和湖南全体同学游览莲池,并合影留念。毛泽东还登上保定城墙,周览了城内外景色,对保定留下深刻印象。这座和原保定第一楼结构相近的二层楼,已在原址附近照原样复建,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为我们留下了民国初旅店建筑的实物资料。

1999年,唐家胡同开始城市规划改造,展宽街面,两侧建起底层为商面的楼房,街名予以保留。

20世纪80年代的西大街,右侧为帅府胡同。

帅府胡同

帅府胡同南达西大街,与唐家胡同相对,北接双彩街,斜对法院街,路长220余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保州城时,张柔把他的都元帅府建在这条胡同而得名。帅府胡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保定成为直隶省会的肇始之地。都元帅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用途——先后作为元代顺天路和保定路的治所,明代曾在此地设保定巡抚和总监军,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巡抚衙门便设在了帅府胡同南段路西的位置——这就是保定成为直隶省会的起点。当时帅府胡同南侧一带,一度成了保定府的行政中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市公安局、省公安厅、中共保定市委和市武装部驻地。此街1993年旧城改造中,拆建西侧,南段建西大街小学,北段建双井小区。1997年进一步规划东侧,建帅府小区。

20世纪70年代西大街中段城隍庙街西侧路北,前方左侧是商务印书馆旧址。

城隍庙街

城隍庙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市府后街,路中连接市府前街、紫河套,因街北端建有“直隶都城隍庙”而得名。路长350多米,有120号街门。早年间,受庙会和天华市场、马号的影响,整条街的商业非常兴隆,民俗文化味儿异常浓郁。作为古城最早的商业街区,城隍庙街的繁华源于对城隍庙神的信仰。城隍庙是元代汝南王张柔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始建,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在原庙址基础上重建的一座形制宏伟的府城隍庙。随着对城隍祭祀活动逐年大型化,形成集对城隍崇拜、商品交流和民间演艺于一体的盛大庙会。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新上任的省府官员为破除迷信,将保定城隍庙内被历代王朝所封人格化的城隍神像全部拆除,由慈善团体筹资在庙内加建新房170间,招商迁入。至此,以祭祀活动为主导的城隍庙及庙会,转为纯商贸经营场所。

史料记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城隍庙街南段多竹货铺、土产杂品,中段多古玩、字画及玻璃镜框、成衣、白铁等店铺,北段则是干鲜果品、点心、糖果、小吃店等。这里平时每天有早市,多是批发销售,逢年过节整天从早到晚人流如潮。尤其每年腊月二十前后这里便是年货市场,到处有风葫芦、糖人、风筝、花脸、毽子、玻璃蹦蹦、气球、小炮、面人,小的刀、枪、棍、棒,大小玻璃球,不同图面的彩色“洋片”和微风吹动的风车等儿童玩具摊点。尤其庙门前墙上挂满大大小小、造型各异、五光十色的灯笼更是引人入胜。“那时候,来保定不逛城隍庙街,相当于没来。”李松欣介绍,作为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全国四大城隍庙之一,齐白石等大画家当年都曾被吸引来这里卖画。

城隍庙街 芦铁铮 摄

城隍庙从清代后期以来,遭到几次大的破坏,但至今基址仍在,正殿尚存(为保定市道教协会办事处),城隍庙街街形依旧,作为古城唯一的“城市之神”在精神领域的影响和城隍庙繁华的记忆,深深烙印在保定人的心中。

现在的秀水街  芦铁铮 摄

秀水胡同

  在西大街万宝堂对面有一条十字形胡同,叫秀水胡同。北通市府前街,西通永华北路,路长320余米。

  相传清嘉庆年间,胡同里住着两家名门大户,东边的一户姓丁,西边的一户姓贾。丁家大少爷在京城做官,有权有势;贾家大公子在京城开钱庄,财资雄厚。两户人家隔街相望,但却互相卑视,从不往来。那时,这条胡同只有三尺来宽,没有下水道,两家的脏水、污物、全都泼洒到胡同里。一到夏季,蚊蝇乱飞,蛆虫遍地,整条胡同又脏又臭,人们称其为臭水胡同。后来,两户人家解除隔阂,又各自清理了胡同里的污物、臭水,用黄土垫平,臭水胡同变成了一条一丈多宽整洁的街道。此后,丁贾两家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由原来的冤家对头变成了睦邻好友。人们赞赏这种礼让之举,把胡同称做丁贾胡同。过了些年,胡同中住户逐渐增多,为排泄生活污水,先在胡同东侧修了一条明沟,到清同治十年(1871),又将明沟改成暗沟;使胡同变得即平整又卫生,于是改胡同名为秀水胡同。

        秀水胡同中有两处著名大院,一处是明末清初宰相洪承畴府宅,一处是民国初期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宋焕章的宋氏祠堂。它也是保定的经济缩影,光绪初年,天津鸿记银号在保定秀水胡同设立分号,这是保定银号的开端。随着经济的增长,银号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到民国时有银号10余家。民国年间至20世纪50年代初,保定邮政局曾设于秀水胡同,邮政局沿街七间高立于台阶之上的中西合壁式平房,白帆布遮阳的洋式门窗,很气派。门口两侧,长年有几位代写书信的桌摊,人们俗称此处为“信局子”。

秀水胡同 林长庚 摄

新中国成立后,次年,保定邮政局迁至西大街,与电话局合并称邮电局,但此院仍由其占用。1949年宋氏祠堂分别由市财政局和税务局占用,20世纪80年代初,市财政局和税务局迁至东风路市政府办公,该院由市民主党派占用,90年代由市文联占用。洪承畴客房院曾由油脂公司占,宋扩周院由市文联占,吴公馆由幼儿园占,其它院落均成民居。2000年,按城建规划,此片区拆建起永华园小区,小区内保留了宋氏祠堂一小部分,小区北侧留下了一条东西向街区改称秀水街。

1999年秀水胡同   林长庚 摄

杨淑胡同

  过去东西大街和南大街三条街道分界处成斜向折转互交的街形,形成四个街角,东南街角处曾是元、明、清三代设立税务司之地,故称税务角。税务角南向为南大街,北向直抵琅瑚街段为杨淑胡同。据传,早年胡同中住有一户放羊老汉而得名羊叔胡同,以后谐音改为杨淑胡同。此巷南高北低,西侧通连紫河套,东侧接连相府胡同、枣耳胡同、梁家胡同,街长350余米。

  杨淑胡同因紧连东西大街和南大街,地处冲要,且又相对僻静,其南、中段成为重要部门和商业大户看重之地,其间曾设有电报局、电话局和英美烟草公司绂记烟栈以及玉顺祥木厂等。

  杨淑胡同1956年进行拓宽、取直并往北辟通至北城根,1966年与建新桥北路段连通,城内段命名新北街,城外段命名为建新街。1981年两段统一称为新北街。1992年,城建重新规划,扩拆两侧民房,起建连街房。如今,杨淑胡同衍变成城市的主干道,树木郁郁葱葱,道路门店林立。

来源于《保定古城旧影》

从西大街出发 看遍古城风华

西大街位于保定古城中心历史文化的核心地带,周边历史文化遗迹丰富,主要有直隶总督署、古莲池、大慈阁、光园、淮军公所等,这些历史遗存彼此关联,形成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图片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城隍庙

  城隍庙紧邻西大街北侧,据《保定城隍庙史话》记载:“城”系指城市四周的城墙;“隍”是指的是环城的濠,也就是护城河。以城隍来护卫城池——因此可以说,城隍庙就是一座城市的“守护神庙”。保定城隍庙原为清苑县城隍庙,公元477年置清苑县,县城就在今保定东北方省监狱、马庄一带,于城内建城隍庙;公元992年,保州城移至今保定旧城,在北城新建城隍庙;公元1213年蒙古军屠保州,城池与城隍庙尽毁;公元1227年,蒙古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由满城移驻保州,重建城隍庙;公元1900年,英、法、德、意侵略军入侵保定,城隍庙被盘踞在保定北城的德国军队焚毁;1923年,曹锟对城隍庙进行大规模整修,并派有道士住庙看管,繁华一时,尤其每年春、秋两次庙会,引来大批商贾、香客,买卖兴隆、购销两旺,庙会期间除了搭棚唱戏,还举办大型“戏隍出巡”的游行,高跷、舞狮纷纷出场,热闹非常……

  目前城隍庙正在复建中。

古莲花池  王德明 摄

古莲花池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这是康熙年间曾任清苑知县的时来敏在《莲漪夏艳》中写下的诗句。“莲漪夏艳”指的正是保定“上谷八景”之一的古莲花池,“城市蓬莱”是人们对她的美誉。古莲池紧临西大街,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是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张柔重建保州城,从城外濠引一亩泉、鸡距泉二泉之水,孕育了古莲花池的秀色风姿。明清两代,她历经多次改造整修完善。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开办莲池书院,延续170余年,师生云集,堪称“清末之冠”。乾隆十四年(1749年)起,方观承亲自主持修建,二十五年(1760年)将焕然一新的莲池行宫绘制成《保定名胜图咏》,著名的“莲池十二景”流传至今。

  除了园林艺术与怡人风光,古莲花池园内碑刻也颇具价值,对研究书法和地方史志提供了实物资料。2001年6月,古莲花池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市正在依托莲池书院,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全国书院之城”。

直隶总督署  吴蔚供图

直隶总督署

西大街南边的直隶总督署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至1912年共经历包括李卫、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59人66任总督,有“一卒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虽然走过了二百多年的悠悠岁月,如今的直隶总督署依然保留着原始古朴的建筑风貌。

大慈阁  王德明 摄

 

大慈阁

  自古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位于西大街东面,始建于南宋宝庆三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因“市阁凌霄”的美誉而成为“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

大慈阁重檐三层,坐北向南,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是一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体,登上大慈阁顶,可以鸟瞰保定全市景致。大慈阁通高31米,阁前是22级台阶,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种法器,神态安然。阁内两侧有清末作品壁画十八罗汉及经变故事,神态各异,尚清晰可见,是阁内艺术珍品。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作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

淮军公所 叶子摄

淮军公所

  保定淮军公所位于西大街西南方,全称为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纪念在抗击外辱中阵亡的淮军将士,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

  淮军公所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淮军“昭忠”祠,也是目前北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以清代徽式祠堂建筑为主体的古代建筑群。它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5000平方米,共计198间房间,包括12套院落、一座戏楼、9座院门。整体布局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东部的古建筑群、西北部的花园和操场以及西南部的荷花塘。古建筑群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徽派建筑,北部则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南北兼容,古香古色,别具一格。

  2015年淮军公所封闭修缮,今年7月,历时三期修缮,淮军公所拂去尘灰,基本恢复了当年的样貌。

光园

  中西合璧的主体建筑在喧嚣都市中子然独立,经过百年,位于西大街西南方的光园依然向世人展示着它的沧桑以及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民国五年(1916年),曹锟对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进行大规模改建、装饰,因曹锟敬慕抗倭名将戚继光,故改名为光园。

  光园是仿照当时天津流行的小洋楼风格,既融入了传统四合院建筑格局,又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远看有立体感,宛如欧洲中古时的小城堡。光园造型与设计匠心独运、保卫设施严密、巧设机关暗道,是一座满足特殊需要的建筑。如今,光园已经成为宣传展示保定的一个窗口,成为集开放性、服务性、公众化于一体的文化基础设施,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部分驻保高校的研学实践基地。

西大街周边古迹众多 历史文化厚重

西大街的红色记忆

保定是一片红色沃土,革命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融入保定人骨子里的血液与力量。作为千百年来保定城最热闹的所在,西大街的红色记忆,也随时代一起,更迭、赓续。

民初式样的第一客栈,砖木结构、天井式建筑,在许多老建筑中,不算具备出众的特色。但这里,却寄存着浓浓的革命情怀,令其成为西大街上红色记忆尤为深刻的所在。

胡同里的记忆对第一客栈的宣传。

1917年,在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动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于保定肇启。从蠡县布里(今属高阳县)初级留法预备学校,到育德中学中国最早的留法勤工俭学高等预备班,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从1917年6月创办到1921年6月停办,育德中学预备班先后招生4班,毕业生213人,赴法勤工俭学约120人,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同志,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青春岁月。1918年夏秋,到北京的大批湖南青年,大多转入保定地区的预备学校,特别是1918年9月,育德中学招收的第二批学生,以湖南籍最多,有“湖南班”之称。

第一客栈现址

1918年10月6日,由湖南赴布里村的30名青年抵达保定。当时在北京的25岁毛泽东、24岁的肖子升和23岁的蔡和森等,专程赶到保定,会同已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的李维汉、李富春等到火车站迎接。当天,毛泽东等就留住在第一客栈。

下榻第一客栈期间,毛泽东与朋友们在保定古城墙上漫步,还与湖南同乡们同游了古莲花池,讨论未来并合影留念。

西大街 629 号,始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 1732 年)的贤良祠静穆矗立。

历几百年风尘,它为保定成为红色沃土注入了原始积淀。

贤良祠上的古城保护大红标语醒目  邸志永 摄

贤良祠建立的宗旨,是祭祀直隶省范围内“忠勇威爱,公论允翕”的文武地方官员,入祠者有梁清标、于成龙、李光地、总兵赵文栋、总督李卫等。祠堂坐北朝南,院落三重,分前院、中院、后院,正殿各五间,硬山布瓦顶。民国初年维修时,院内改建二层小楼两座,原貌已改变。

20世纪初,贤良祠成为重要的革命活动地点。1925年春,中共保定支部在这里成立,中共北方区派李振瀛公布了市委委员名单,京汉铁路工运负责人史文彬任书记,育德中学学生张延瑞为代理书记,女师学生李佩芝(王若飞之妻)负责妇女工作,张馥堂负责团的工作。1993年2月,贤良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协生印书局旧址

协生印书局,位于西大街二道口西,经理张培植。1905年,14岁的张培植在中学时期便早早投身到了同盟会革命的浪潮之中。191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学完中学课程,被学校保送进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19年毕业前夕,因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学校开除。

1925年春,张培植回到保定开设了大生医院,但不久便被当时的政府以他无大学毕业文凭为由,勒令停业。此后,张培植买来设备,在医院旧址办起了协生印书局。

市文物保护单位协生印书局。叶子摄

协生印书局是保定当时较大的印刷厂,张培植亲任经理。原第六中学教师、共产党员赵云弢被学校解聘后,张培植安排他当了协生印书局的编辑兼中国书店的经理。协生印书局在公开的正常印刷业务之外,秘密印刷大宗的马列主义书刊和进步文艺作品。保定早期的共产党人张廷瑞、刘宪增等人需要的印刷品,中共保定特委领导王宇斧同志主持的北方人民出版社的印刷业务,都是协生印书局担负的。在秘密工作条件下,所谓北方人民出版社,其实就只王宇斧一人,可以协助王宇斧搞些编辑、校对工作,并负责组织印刷装订的,只有张培植、张云弢。一两年间,协生印书局承印北方人民出版社的马列主义书籍几十种。

1931年至1932年,共青团保属特委发行部长齐庆祥经手印刷、分发、运送、邮寄、售卖的进步书刊和部分党内资料,大部分是协生印书局印刷的。协生印书局还先后翻印过《呐喊》《苏联纪行》《鸭绿江上》《冲出云围的月亮》《寄小读者》《从军日记》《在黑暗中》等进步小说。

1934 年 5 月,张培植在积极帮助中共河北省委转运枪支时被扣押3天,7月初,再次被逮捕,并被判处了7年徒刑。1936年元月,被提前释放。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张培植让大儿子张林池改名张冲,到冀西山区参加八路军,二儿子张英池改名张帆,辗转到了延安。

1937年,聂荣臻率领八路军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当时邓拓在边区主管宣传工作,印刷文件、资料,出版报纸,急需印刷设备和器材。邓拓请彭真转告张冲,希望张冲动员他父亲张培植把协生印书局的设备运来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斗争服务。张培植得到消息后欣然答应,陆续运去了药品、纸张、油墨,医疗器材、石印机和铅块等。1939年春,日军封锁一天比一天严紧,原来的道路已无法通行,张培植将6开印刷机拆卸包装,连同铅字、铜模,计划从水路运到白洋淀,再经旱路转运。因汉奸陈雨田告密,装上船的设备在保定南关被日本宪兵队扣下。张培植也被宪兵队逮捕,不久被杀害。

一路走来,西大街的红色记忆,远非仅限于这几处几件。位于这里的许多书店,都曾售卖过红色书刊,老字号立己人曾给八路军送过中药。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新中国建设,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西大街。

新中国成立后,立足保定这片红色沃土,一批红色文学创作和红色电影集中呈现,西大街的身影,在《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等电影作品中占据了许多镜头,成为勾起人们革命回忆、寄存人们革命情怀的新载体。 

电影《烈火金刚》中的西大街

如今的它,于时代的潮流中,新颜再展。我们有理由期待,所有沉淀、凝结在这里的记忆,都将被再赋新生。

西大街  古城“活起来”古味“静下来”

青砖灰墙上,保定古城保护项目西大街改造提升工程政策明白纸随处可见,“承租人您好,您承租的位于西大街的公房门脸,已纳入我市古城保护项目——西大街改造提升重点工程……西大街两侧公房门脸按照规定进行腾退……”

几乎搬空的店铺,横挂的“加强古城保护利用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宣传标语,偶尔路过的行人,拿着相机记录变迁的摄影爱好者……眼前的西大街,曾经的繁华褪尽,电动车和殡葬用品等店铺都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保护与改造的氛围在这里已经弥漫开来。

“都搬得差不多了,感觉倒有些冷清了,也不知道能恢复成什么样?挺怀念小时候的样子。”“是啊,真希望这次能治理好。”一路走来,听到两位阿姨在聊天,谈话里有满满的期待。在老市民的记忆里,西大街就是保定府时代繁华的标志,成为永远不能遗忘的经典。林立的商铺,声名远播的老字号,热闹繁华的街区,现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西大街全长846米,平均宽度约7.5米,是国内保存较好的清末民初特点的建筑画廊, 素有“中国北方名街”之称。走在西大街上,在清末民初的中西合璧建筑群中,方形铜牌的“历史建筑”标识牌随处可见,彰显着这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地位。保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大街及其周边的历史遗存是古城保定的代表性建筑,保护、利用、建设好以西大街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昔日繁华,不仅是叫响古城文化这张名片的需要,更是市民的强烈呼声。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西大街逐渐演变为经营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劳保用品、殡葬用品一条街。西大街的业态如何,走一遍后感受非常明显。售卖自行车、电动车及相关配件的店铺有数十家,堪称一业独大。

双坡红色陶质瓦屋面,青砖清水外墙,西洋建筑风格的壁柱、半圆窗拱券,山墙为中国传统民居风格的马头墙……在西大街标有“魁顺和”字样的一处建筑前,历史建筑铜牌上的介绍,都不足以形容这处建筑的精美。不过,这般精美的建筑里,是一家殡葬用品店在经营。墙缝里钉着两根钉子,拴着黄白两条绳子,另一头系在门上。如这般在墙上钉钉子的行为,在这条老街上极为普遍。鼎鼎大名的“义春楼”,楼里经营的也是殡葬用品。

虽几经治理改造,但效果不理想。零乱的业态与历史文化名街风貌形成强烈反差,历史文化、古风雅韵消散殆尽。不仅市民颇有微词,也让来保游客失望。

十几年来,保定市也曾多次对西大街开展过城市规划和集中整治行动,遗憾的是,虽然一次次保住了古建筑,修出了步行街式的街道,却未能解决业态走向的根本问题,拥堵、违建等“顽疾”总是卷土重来。

而近期西大街一系列动作,让保定市民燃起了古城发展的新希望,同时,当街商户也不再彷徨抵触。如今西大街乘着古城保护更新的东风,或将迎来新生。

拆除违规建筑和广告牌匾,只是西大街整体改造的第一步。

多年来,西大街变成了电动车、殡葬行业聚集地,私搭乱建,违规设置广告牌,让古街失去了历史文化的韵味。今年,保定积极开展古城保护核心区集中拆违行动,深入推进古城保护工作,11月12日,莲池区组织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联合七个单位,开展集中拆违行动,出动工作人员100余人,公安10名,对西大街两侧沿街门店及周边社区35处违章建筑和违规广告实施拆除,拆除面积共计3090平米。

11月26日开始,莲池区启动西大街段(莲池大街至恒祥大街)古城保护行动。旨在恢复古城原有风貌,对业态进行规范规划腾退修复,同时引进行适合古城文化特点的业态,提升古城靓丽形象。行动共涉及电动车、自行车门店68家,殡葬用品店14家。截至12月5日,共清理门头牌匾100余块,协助搬运700余车次,搬运电动车15000余台。

同时,莲池区结合聚焦城市管理“新颜值”行动,针对此次腾退搬运行动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听取广大商户意见,制定政策方针,最终将大慈阁农贸市场选定为临时安置点。提供10余辆免费货运车,协助商户尽快将货物运至安置点,切实保障商户的利益,减少损失。

“既让古城古味十足,同时又充满现代气息,既让古城‘活起来’,又让古城‘静下来’。在充分展示古城风貌的同时,多点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思念、有味道、有故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集中展示区。”保定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保定古城保护基本原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西大街未来的样子。

以西大街为主体,辐射周边城区文物旅游景点,调整经营业态,修缮历史建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恢复部分老字号,唤起古城记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使西大街成为传承保定历史文化、再现古城时代风貌、感受直隶文化魅力、领略燕赵民俗风情、展示保定地方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赏玩为一体的历史文化知名街区。

叶子 摄 

修复西大街贤良祠、杨公祠等历史古迹,开发第一客栈、古货栈、西二旅馆、代表性民居等特色旅馆,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故传说、地名由来、民俗庆典等保定历史文化,配以历史场景、实物陈列、情景演示等小型博物馆、陈列馆展现古城历史文化。

提升保护以后,未来的经营业态将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创产品销售、老字号保护提升、特产餐饮为主,希望像北京王府井、南京夫子庙一样,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人们打卡西大街,在欣赏西大街独特的建筑风貌的同时,还能品尝保定特色美食,选购保定名优特产品,感受保定厚重的历史文化,西大街将会打造成为吸引人、留住人、牵动人的旅游目的地。

相信,西大街的历史也将不断更新,它将成为“新保定”的新示范街,为保定市古城保护树立样板。

期待西大街的华丽蜕变!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7032208 22084053 40531708 17085338 53384653 46531703 17032208 22083145 31452707 27072243 22432537'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43868) and MATCH(title) AGAINST('17032208 22084053 40531708 17085338 53384653 46531703 17032208 22083145 31452707 27072243 22432537'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