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品质农业奏响现代农业新乐章

2022-04-21 02:30:17热度:44°C

 

青田高山杨梅,通过全冷链运往国外,每颗售价10元且供不应求;一朵精品轩德皇菊,售价150元仍是市场的抢手货;一个精品云和雪梨超过1.5公斤,能卖100元以上……

作为丽水创立的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2020年,“丽水山耕”农产品年销售额超百亿元,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榜首。

30%——这是“丽水山耕”的品牌溢价率。它像一个切面,展现出丽水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劲势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年来,丽水以“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等“山”字系品牌为牵引,孕育壮大九大主导产业,举科技创新之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画卷正在绚丽铺展;在绿水青山间,一曲现代农业的“丰收曲”正在恢弘奏响。

“山”字系品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丽水山耕”商标,能给丽水生态产品带来什么?

在云和县白鹤尖山头种植高山蔬菜的“85后”新农人张建芬,对此深有体会。张建芬是首批被授权使用“丽水山耕”的会员,几年后,她的基地年销售额逾900万元,“没有‘丽水山耕’,不可能有这样的发展速度。”

2014年,回乡创业的张建芬注册了“白鹤尖”商标,但产品推向市场后却无人问津。同年,“丽水山耕”在首届丽水生态精品农博会上首次登台亮相,张建芬第一时间申请加入市生态农业协会。

靠着“丽水山耕”的品牌背书,“白鹤尖”也生存下来,还形成了生鲜、五谷杂粮、酱菜加工系列产品格局,除了网上卖、做定制,近几年产品还打入了民宿市场。“消费者信任‘丽水山耕’,打着这一品牌的高山蔬菜在市场上售价高出同类产品好几倍,依然供不应求。”

地处浙西南的丽水,是浙江的绿色屏障,拥有独一无二的优质生态,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却让丽水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陷在“生态农产品众多却零散,主体普遍偏小,各独立品牌不足以带动全域农业发展”的困境中。

“一面是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一面是众多弱小主体无力打造强势品牌,供需脱了节。这也使我们意识到,单纯引导生产主体创品牌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政府直接参与打造品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以“有形之手”打造全新品牌,是高难度的挑战,当时放眼全国,并无先例可循。先试先行的丽水大胆创新,整合丽水市优秀农业主体,成立生态农业协会,并以协会名义注册品牌,品牌归属市委、市政府,然后由协会将品牌委托给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管理运营。

在“丽水山耕”品牌“点绿成金”的同时,“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网红民宿也在丽水不断涌现。2015年,“丽水山居”民宿区域公用品牌正式被提出,2019年4月作为集体商标成功注册,成为全国首创。

短短几年后,被誉为“浙南秘境里的江南布达拉宫”的松阳“揽树山房”入选“全球十大必睡民宿”;景宁宿叶民宿推出“生态价”,不仅卖民宿服务,还卖好山好水好空气,实现生态产品“明码标价”……如今,丽水市累计培育民宿3380家,近三年年均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累计营收超90亿元,以“丽水山居”为品牌的农家乐民宿,发展得风生水起。

丽水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一栋栋昔日闲置的“废居”变为一座座致富的“金屋”,以“丽水山景”为品牌的山区全域旅游新图景逐渐形成。目前,丽水市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3个,并建成瓯江绿道3022公里,秀美的“丽水山居图”和瓯江黄金旅游带初现雏形,农业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日益凸显,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活力四射,为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山货”走出“山门”,“山居”带来“钱景”,“山景”引爆“热度”之时,“山泉”也开始伴水“流金”。

今年4月初,百山祖国家公园北麓的龙泉市查田镇青坑底被确定为“丽水山泉”大规模量产水源地。当地取样水被送往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瑞士SGS检测,被认定“水质优异,属稀有矿泉水”。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曾带团队在丽水完成优质水资源课题调查,她眼中的“丽水山泉”偏硅酸高、钠含量低,“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一高一低’矿泉水”。

此后,央企中交集团、中铁建集团派人数次前来考察,并达成合作意向;上海城建实业集团主动提出将“丽水山泉”作为“小微环球”平台唯一的线上销售水产品……一瓶“丽水山泉”,打开了水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也激起了水产业发展的千层浪。

“山”字系品牌的发展,见证了丽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把后发优势转化为赶超态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进程,为“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打造了一把“金钥匙”。

九大主导产业促现代农业发展迈向高质量

在松阳的大木山骑行茶园,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或漫步于茶海小径,或骑行于飘散茶香的微风中,感受美丽的田园风光。

茶叶,带给松阳的不只是指尖、唇边的芬芳,更使越来越多乡村在既拥有“绿水青山”颜值的同时,又找到了“金山银山”的内涵。2020年,松阳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7亿元,茶园亩均收益达1.1万元。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在丽水乡村,“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放眼广袤田野,随处可见的不仅是绿水青山的江南韵味,更有膏腴之地的“自信之姿”。在青田推广“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新型种养模式后,稻鱼共生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瑰宝重焕生机,小舟山村的稻鱼米在去年“中国·黑龙江第三届国际大米节”上一举斩获金奖。

多年来,“绿水青山”成为丽水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的强大引擎,形成了九大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了茶叶、食用菌、高效笋竹林3个百亿级产业和4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今年8月,市政府出台《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丽水市乡村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200亿元的目标。

发展乡村产业,农业标准化生产是重要基础。2018年以来,丽水在丽水市域开展“对标欧盟·肥药双控”工作,实施“史上最严”的农药化肥管控措施。截至2020年底,我国批准而在欧盟撤销登记的农药品种在丽水减少2/3,高毒及禁用农药100%退市,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较2017年减少17.68%、14.86%,丽水市农药化肥管控水平达到欧盟标准。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评估认为,丽水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市域样板”。

“市域样板”的创新突破,还包括“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随着骑行绿道、茶园迷宫、观星露营基地、汽车露营基地等项目的建成,龙泉市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旅融合示范区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晋级为丽水首家农业园区型3A级景区。“我们循环利用有机肥反哺园区基地建设,茶叶、水果品质逐年提升,去年种出的20万公斤甜橘柚,近一半是被游客采走的。”浙江龙泉阳光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利武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资金与人才等要素支撑。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成为丽水破解要素制约、加速资源流向农村、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两进两回”吸引着资金和乡贤能人回归创业,在江苏无锡开超市的长汀人钱杰,就是返乡创业者之一。

在云和石塘镇长汀村,1000多米阳光沙滩吸引了百万游客前来“云里看海、山里玩沙”。“我回到家乡,把闲置的农房改造成民宿。”2019年,钱杰设计的“汀南丝雨”民宿应运而生,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在长汀,像“汀南丝雨”这样的民宿已有13家。昔日80%人口外出务工的空壳村,已变身为累计接待游客2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500万元的富裕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4200元跃升至2020年的31000元。

通过建立高效完善的“两进两回”机制,广袤乡村正成为科技、资金与人才等要素“进得来、稳得住、干得好”的创业创新乐园,形成村强民富互促共进的生动局面。

科技赋能未来农业汇聚农业现代化“硬核力量”

“未来农业”是什么样?在莲都区大港头镇北埠杨山村的“数字茶园”里,可一窥端倪。

智能综合气象站、土壤剖面水分仪、智能虫情测报灯、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智能化防霜风机……“数字茶园”里的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实时监测着基地温湿度、土壤墒情等与茶叶种植密切相关的信息。

“这些监控数据信息,会在‘丽水山耕’数字化平台这一‘智慧大脑’上整合,经过精细分析后反馈回基地,便于管理者有的放矢地调节温湿度、配水施肥等。”莲都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俊锋打开“莲都区‘丽水山耕’数字化平台”的数据告诉记者,小到何时该浇水、施肥,大到哪些农产品正热销、主要消费市场在哪里,都能在平台上找到答案,“数字化改革让农产品紧跟需求生产,让生产销售更‘有智慧’。”

依托农业大数据构建的“智慧大脑”,以精准需求带动精准供给——在需求侧,运用大数据进行客户识别和精准营销,以销带产;在供给侧,通过结构性改革,用大数据、智能化精准指导、监控农业生产,切实解决为谁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近年来,“科技”“数字”“升级”成为丽水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词,而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则成为丽水发动农业效率变革的“双引擎”。

当农业插上“科技”翅膀,丽水“智慧农业”开始承载起高质高效、乡村振兴的新希望。以莲都区数字农业发展为例,去年投入2093万元建成智能质量安全体系和智能产品供应链体系的蔬菜、茶叶数字化产业应用,实现全年茶叶新增8600亩;全年水果种植面积20.09万亩,产量18.23万吨,同比增产3.06%;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9.9万亩,产量40.35万吨,同比增产1.37%。

从“靠天吃饭”到精准预判,以科技赋能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在丽水悄然发生,这股熊熊燃起的“数字火种”带来的各种数字化场景应用,正在丽水一二三产形成燎原之势。

在龙泉,食用菌种植业是农民增收的第一大支柱产业。“随着国内食用菌市场的竞争加剧,龙泉食用菌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龙泉市农业农村局食药用菌产业办公室主任何建芬告诉记者,去年,龙泉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找到了高收益的食用菌产业升级路径——从选品、包装、销售到履单的供应链体系标准化改造,“由专业团队把控产品质量,不仅利于订单的集中化管理,更使包装、物流成本降低了30%左右,使龙泉食用菌全面提高了价格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聚焦九大主导产业,丽水同步发展农业与基因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相融合的现代农业新业态。在这一片要素集聚的“农业硅谷”里,种业研发、品种改良、农业机械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科技新成果。

不久前,位于莲都碧湖平原的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丽水示范基地主体部分完工投产。这个占地约92.5亩的基地,在2020年得到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名,是全国首个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智能示范基地。

“目前,基地田间设施工程和田间科学实验板块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水稻种植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基地负责人厉定伟告诉记者,2014年,他种植的50多亩稻田被袁隆平院士团队选定为全国19个超级水稻品种试验点之一,并取得了“试验时间最长、试验品种最多、田间管理最好、审定品种最全、科研成果最丰”的“五个领先”佳绩,至今已试验900多个水稻品种。

现代农业步履铿锵,为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添动力。“十四五”开局起步,丽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持续提升产业融合水平,不断绘就产业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