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中国茶和外国茶(三)

2022-04-20 03:14:03热度:49°C

茶,是一种生活方式。既然茶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茶道,最根本的“道”不在于某一种形式,而是在于将生活方式上深入对茶理、茶技、文化的融合,所以,定义好核心才能理解茶道之本。

大凡是对中国茶叶发展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作为茶的乡故,恰恰也是茶道最早盛行的地方。自唐宋两代,种茶制茶产业的发展,以及茶道斗茶概念的兴起,茶从普通的品饮升格成为了具有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社交内容。直到明代,饮茶方式的改变,又重制了中国茶叶的发展。今天,我们对于茶文化的渊源,很多来自于那两个时代,很多人基于唐宋两代人茶文化而认同龙凤团茶的斗茶风格的茶道,而不太认同自明代开始到如今的中国茶文化,向来觉得没落得很,还不如日本抹茶道、煎茶道。可是我却认为,中国所谓茶道非道即道。也就是说不尊于用什么形式去表现,而在于用什么方式去呈现。

先谈不离初心。茶之为茶,欣赏的是茶的香气,茶的滋味,茶的口感云云,但是中国人却为茶去诠释出了更多茶的香气和滋味。从最初的团茶、茶粉,到现在的六大类茶,中国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解读着茶的味道,把茶称之为茶的最为极致的表现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尊于早期的团茶斗茶,却不知明代以后,饮茶方式改变,催生了中国茶类的完善和发展。在明清的茶叶发展历史中,绿茶红茶乌龙茶相继问世,让茶拥有了全新的面貌,不离做茶的出初,努力将茶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才是茶道之本。因此,无论哪种茶道,无论改变哪种茶道,在还没开始正式过招之前,初心已经败北,何谈茶道高下?

再谈日本茶道。因为有朋友提到过日本茶道,论抹茶道其沿袭了早期中国茶艺的程序和做法,每一步似乎一板一眼都有着出典和依据。然而,在历史发展的上千年间,东渡的日本茶道只是在不停的重复程度,却没有十分变化。保留了传统的内容,却没有推陈出新,基于茶的初心去寻找对茶的香气、滋味的变化。换而言之,日本茶道不应该叫作茶道,应该是一种礼仪或者仪式,显得与茶无关,只是用茶做了道具而已。即使是品味滋味,功效如何之好,却也败在了一尘不变的状态上。没有了“自在”,清、静、寂、和即使是有了,在我看来仍然少了茶本身该有的自然,该有的情趣。

又谈中国的茶。中国茶,不言道,却讲道。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从茶叶从茶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开始就向着品味,感受而行,你可以把它人格化,示意为茶之三德;也可以把它市井化,或许是茶馆小铺饭后闲娱。充分显现了“自在”的本原,也将茶的意义广义为“茶”。唯一与所有国外喝茶品茶有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对茶的追求可高可低,并没有人太在意茶品质,但却有很多人在意茶的价值。所以,茶在中国,虽然无处不在,却似有似无,可有可无,尤其是价值和品味的问题,成为了中国茶流传至今隐隐的痛。

言之,谈竹木之别。竹,山林之灵,柔韧有度,临风而荡;木,参天而生,苍劲有力,遇风则折。这就如同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就如同竹子一样,无论是风雨变迁,砾石山洪,竹的韧性,使得中国茶文化从来没有改变过对茶滋味、香气、口感的追寻,甚至于从根本上改变了饮茶的方式,亦没有改变过对茶最为根源的认识;日本的茶道,源自于中国,的确继承了传统中国的茶文化中的技艺,却终究是一门技艺,与茶所传承的出来的文化背景,或者千百年的茶文化的认识所付出的相差甚远。所以,竹之灵与木之坚,虽说同是美,但美的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日本茶道,并非全无用处。当你对于某一件事物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法度、尺度、规矩往往是最好的指引导师。但是当你对于法度、尺度、规矩十分熟悉,已经能完全掌握的时候,你就会向上突破。看看中国的书法艺术,你刚开始的时候,会想办法临帖,学习大师们写字的方法,直到你渐入佳境,对于笔划,字型,留白等十分熟悉之后,精于每一个细节之后。你便是要寻找你的个性。而这对个性恰恰是艺术最为极致的追求,茶道也是如此。

我总觉得,事物变化是常态,但常态却非核心。追踪茶道正宗,并非是以所谓的“相”来衡量,而应该以“心”为正,所以“竹木之差”就是心与相的对应。看透“相”,归于“心”,才是真正的茶道。

(二维码自动识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