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和成都茶铺

2022-04-10 14:39:52热度:58°C

徐海涛

我对茶的认识,其实是从茶铺开始的。

大家都晓得成都的茶铺是全世界都有名气的。

我小时候,我家住在成都市老南门外小天竺街上的一个大院子里面,那是成都无缝钢管厂的家属宿舍,院子门口的西边就有一个茶铺,刚好是在小天竺街和国学巷的交叉口上。

我印象中的这个茶铺,每天很早就开门了,可能还不到早上五点钟。我们那条街上,起来得最早的人,可能就是茶铺里面的伙计了。

开门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封了一晚上的烧煤的老虎灶打开,让煤火慢慢的燃起来。

老虎灶是茶铺必须具备的东西,是一个烧煤的灶,有一个大嘴巴,像老虎的嘴巴,所以叫老虎灶。

这个嘴巴用来加煤,上面是一块大铁板,铁板上排列整齐的圆洞,这些洞比烧水的铜壶的直径要小一些,铜壶就放在洞洞上面,下面的火就烧装满水的铜壶。

靠烟囱那边还有一个水瓮子,瓮子的作用是利用火的余热来烧热水,这个热水掺到铜壶头,铜壶里面的水可以比冷水烧得快点。

专门烧水的师傅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瓮子匠”。

茶铺的瓮子匠忙着把壶里的水放满,放在老虎灶的火上,等待水烧开。

那个时候茶客也来的早,一些老头瞌睡少,天不见亮就起床了,可能连洗脸漱口都没有搞就跑到茶铺里面来了,这些老头进茶铺的时候,茶铺里面的第一壶水刚刚烧开,正好给他们泡上一碗浓茶。

其实早上坐在茶铺里面喝早茶的茶客,不算太多,茶铺早上更多的是卖开水,热水。谁家的蜂窝煤昨天晚上没有封好,火歇了,做早饭搞不赢,就要到茶铺里去打一温水瓶的开水来,把昨天晚上吃剩下来的饭冲点开水,谓之冒饭,也有人说是泡饭,匆匆忙忙的吃了赶快去上班。

有些茶铺还准备得有洗脸盆,有热水,和香皂,那个时候的香皂都是奢侈品,成都人一般不说是香皂,说成“咦子”,我还不晓得这个“咦子”的来历。

因为我说的这个茶铺离“川医门诊部”不远,许多早起来川医门诊部排队挂号的人很多都要经过这个茶铺,茶铺就开办了让人洗热水脸的业务,冬天里在寒冷的早上洗一把热水脸,再用香皂抹一下脸,整个脸上都是香皂泡泡,一般人都喜欢让这些泡泡在自己的脸上多停留一些时间,然后才依依不舍的用热水洗去泡泡,热水洗过脸,整个人都舒服了。那是一种特别的享受,现在的人体会不到这样的享受。

我感觉茶铺是整条街上开门开得最早的。茶铺开门过后,对面的那个卖早餐的面馆才开门。买的东西有馒头包子,油糕,那是一种用酒米做的方型的糕,油炸以后又香又脆,现在我在成都没有看见这样的油糕卖了,起码是是我住家的周围团转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油糕了,不晓得哪个地方还有。

也就是说,喝早茶的人比吃早餐的人要起得更早一些。我印象中茶铺最闹热的时候是晚饭以后。晚饭后的茶铺座无虚席,烟雾缭绕,人声鼎沸,

茶铺基本上男人的天地,很少有女人上茶铺,

有一些街上的公共厕所干脆就只有男厕所,没有女厕所。

那个时候许多人都是吃叶子烟,把买回来的整张叶子的什邡烟子烟,自己用剪刀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自己把剪好的叶子烟裹起来,裹到一定程度,

再把裹好的叶子烟插进烟杆。

还有一些人吃水烟,水烟壶是比较讲究的,也比简单的叶子烟杆复杂的多。

好像是吃水烟的人身份要比吃叶子烟的人要高一点。

那个时候没有“吸烟有害健康”的说法。好像是吃茶的人都要吃烟。

并且还有人认为吃叶子烟是化痰的,随着一口叶子烟被吸进肺中,

一大趴浓痰随口而出。随地而吐。

晚饭后的茶铺可能是一天中生意最兴隆的时候,可以说是座无虚席。因为这个时候茶铺里面都专门有人来说评书,大家一边评茶,一边听评书,嘴巴和耳朵都有享受。

那个时候的茶铺很少点日光灯,日光灯价格贵很多,

光是一个镇流器就要好几块大洋,一般的茶铺都舍不得花大价钱安装日光灯。就用普通的钨丝灯。并且瓦数还不能太高,太高了电费着不住。

再加上茶水冒出来的水气,大家吃烟吐出来的烟雾气。吸收了一些本来就不太亮的光线。所以晚饭后的茶铺灯光一般都是黄pia黄pia的,倒亮不暗的。

好在大家晚上都是来喝茶听评书的,光线好不好,无关紧要。冬天晚饭后的茶铺人多,热豁。是避寒的好地方。

不记得是七点,还是七点半,评书表演准时开始,先是惊堂木一阵狂响,把堂子镇下去再说,

这个时候整个茶铺清风哑静,大家都竖起耳朵听评书了。

但是下面听书的有人吃了一口叶子烟下去,一口痰喷薄而出。然后又是一个大声吐痰的声音盖住了说书人的声音,

打断了说书人的思路,下一句话突然觉得被卡住了,说不出来了。

说书人只好把惊堂木又是一阵乱敲。

惊堂木就有这样一个功能,可以掩盖说书人说不出来的尴尬。

我那个时候在读小学,课外作业不多,

我做完作业后就会跑到茶铺去听一盘巴片(成都土话,意思是说不花钱在旁边站听评书)。这个听巴片还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听战国” .就是站在茶铺的边上,别人是出钱坐到喝茶吃烟,听评书。

不出钱的当然就只有站在边边上了。听到说书人说出“且听下回分解”,我们这些听巴片的马上逃之夭夭。因为这个时候说书人要离开他的讲台,下来收评书的费用了。

有些茶铺是把平书的费用加进茶钱一起就收了

后来茶铺关门,只开老虎灶,为群众提供开水热水。这家茶铺回来将就老虎灶改造成了热补轮胎的店铺,

我们买开水就要多走几步路,到国学巷的一个老两口开的老虎灶上去买了。

过后的时光中我就没有进过茶铺了。

我再进茶铺已经是70年代的中期了。75年我下乡到了仁寿县,星期天赶场的时候会在农村乡镇场上茶铺喝一碗茶。我虽然下乡的地方是仁寿县,但是我们生产队离简阳县的镇金镇比较近,我们赶场都是在镇金,喝茶当然也就在镇金了。这个时候农村的茶铺变成了知识青年的信息交流平台。也是知识青年们打架斗殴的场所。那个时候简阳,仁寿交界地区有成都来的知识青年,还有自贡来的,还有内江来的。各个地方来的自成山头,经常是话不投机就打起架来。我邻队的一个成都知识青年就因为在茶铺打架,把别人捅了几下,被判了15年的有期徒刑。

成都的茶铺在不同的时代,起着不同的作用。

49年以前,关于成都的茶铺,李劼人先生总结出有三个作用:

茶铺,在成都人的生活上具有三种作用:

第一种是各业交易的市场。货色并不必拿去,只买主卖主走到茶铺里,自有当经纪的来同你们做买卖,说行市;这是有一定的街道,一定的茶铺,差不多还有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一个行业的人经常到一个固定的茶铺。

从前茶馆有副对联∶"湖海客来谈贸易,缙绅人士话唐虞",就说明茶馆既是谈古论今的处所,也是洽谈生意的地方。因为成都有很多生意都在茶馆里成交,任何行业都脱离不了茶馆。有的干脆以茶馆为市场,还有各行各业的大小商人的聚合和活动,也都有固定的茶馆。例如∶

棉织业∶ 上东大街沁园、留芳,下东大街闲居。

丝绸段业∶上东大街留芳,城守东大街掬春楼,春熙南段清和茶楼。

丝(工)业∶ 下北打金街香荃居。

帽业∶ 华兴街复一茶社、可休茶楼。布鞋业∶ 忠烈东街妙高楼,昌福馆内宜园。

皮鞋业∶提督街魏家祠茶社。皮革业∶提督东街魏家祠茶社。

国药业∶椒子街天合茶园,天福街寻津茶社,义学巷茶社,昌福馆内宜园。

新药业∶安乐寺茶社。酱园业∶安乐寺茶社。

干菜杂货业∶东门外亚东茶社,北门大安茶社、杨清和茶社。

木材业∶ 悦来商场内品香,北门外玉河岛。柴业∶水津街问津处。

砖瓦石灰业∶悦来商场内品香,东门外迎宾茶社。陶瓷业∶交通路交通茶社、龙翔茶园。图书文具业∶安乐寺茶社。

印刷业∶安乐寺对门新商场茶社,春熙东段十二楼茶社,大科甲巷观澜阁。

纸业∶伴仙街茶社。

茶叶业∶提督东街三义庙茶社,沟头巷中心茶社,城守东大街华华茶厅。

汽车业∶交通路交通茶社,忠烈祠东街妙高楼。液体燃料业∶春熙北段三益公茶社。肥料业∶华兴正街复一茶社。

估衣旧货业∶鼓楼北一、北二街各茶社。田地房产买卖业∶提督东街三义庙茶馆。

饮食业∶店铺多且分散,常常是若干家会员集合在企业比较适中的茶馆。

服务各行业∶情况与饮食业基本相同。

一般说,所有各行业会员集中喝茶的地方,大都是距同业公会或企业较近的茶馆。

米市∶东门外 东一茶社,南门外西巷子大茶铺、正发店,西门最初是出西门.不远的茶馆,后迁花牌坊茶馆,北门大安茶社、火神庙北一茶馆。

油市。草市街留 春茶铺、谈天处。

花市。东门外铁门坎一家茶馆,主要是买卖烘茶叶用的茉莉花市场。

为便于茶叶铺买花回去当天熏茶,茶馆是半夜三点钟开门营业,天亮就散市了。

第二 种是集会和评理的场所。不管是固定的神会、善会,或是几个人几十个人要商量什么好事或歹事的临时约会,大抵都约在一家茶铺里,可以彰明较著地讨论、商议、乃至争执;要说秘密话,只管用内行术语或者切口,也没人来过问。

成都话说是“吃讲茶”,有两拨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结下梁子,有了疙瘩。

需要找中间人来评理。大家就到茶铺里面边喝茶,边评理。

最后输了理的那方把茶钱给了,大家把疙瘩解开。

第三种是普遍地作为中等以下人家的客厅或休息室。

到了80年代,成都许多茶铺成了谈生意的最佳选择。

中国曾经在那一段时间是全民经商,全民下海,工农兵学商,全民来经商,生意的信息满天飞,生意的串串儿遍地跑。

那个时候没有网络,

茶铺自然成为了串串儿信息交流的平台。

这些信息里面有很多东西大得吓人。

有的人准备在喜马拉雅山上用原子弹炸开一个通道,

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到大西北干旱的荒漠地区,

把戈壁滩变成江南水乡。

有些人准备在太平洋上用不锈钢做个盖子,

铺上铁路,

火车直达美利坚。

成都均隆街上有一个名字叫“满春园”的茶铺就是当时串串儿们的最爱,

这个时候“满春园”就已经成为成都市最出名的茶铺之一,

天天都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凡 .

我第三次进茶铺是我退休以后了。退休以后,不晓得是咋个的,

小时候的老成都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播放出来,我就有了记录下来的冲动。

尝试着写了一些文章。好朋友德伟先生是一个对成都很有研究的学者兼商人,

看到我写老成都。告诉我:“你要想写好老成都,就必须进成都的老茶铺”。他不光是说,还把我带到了一个老茶铺。

这个茶铺没有名字,茶客们都喊成“60号”,因为茶铺外面的门牌号码是60号。

这个茶铺跟我记忆中的老茶铺最大区别就是:现在的茶铺没有了以前一洽进茶铺就可以看见的老虎灶。取而代之的是电水壶,

城里面早就不准烧煤了,当然不可能还有老虎灶哦。

现在的茶铺不像以前的茶铺有专门的掺茶师傅,

现在的茶铺老板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不需要另外再请人多花钱。

茶客来了,老板就给你一个温水瓶,茶客自己掺茶。现在的茶铺一般都有麻将桌,以前的茶铺里面我没有看见哪个打麻将。

60号的茶客大部分都是饱经沧桑的老人,大部分都经历过坎坷的人生。

在这里听到了很多我不晓得的老成都的故事。给我写老成都的故事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

现在成都的茶铺,茶馆,茶楼,茶庄,茶社,茶室,茶厅,茶亭,茶肆,茶……

很多很多。数都数不清楚。

现在一碗茶的价格是既有两三元的,也有几十上百块大洋的。

茶叶的品种现在也是多得不得了。你如果去茶叶店里买茶叶,让你眼睛都要挑花。

我倒觉得,在哪里喝茶不是很重要的,和哪个人和哪些人一起喝茶,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我给准备来成都旅游的朋友们推荐两个茶铺,一个是叫“鹤鸣茶社”,地方很好找,就在人民公园里面,从人民公园祠堂街那个大门进去,可能还不到100米,的左边边就是鹤鸣茶社。

鹤鸣茶社内有一对黑漆柱子,上面刻有这么一对烫金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茶客之意当然也不在茶,来鹤鸣茶社,很多人不仅仅是奔着那一茶一水,闲聊谈心、你来我往才是个中精髓。外地人到这里来可以慢慢品味一下成都茶铺的味道。

据记载,鹤鸣茶社原是鹤鸣茶馆,始建于1923年,大邑龚姓人家所建,初为两层中式古典建筑,是民国时期少城公园内六大茶馆——鹤鸣、枕流、绿荫阁、永聚、射德会及文化茶园——之首,也是目前成都主城区所有茶馆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茶馆。,“鹤鸣”二字的由来是因为大邑有座鹤鸣山,是道家的发源地和张道陵得道的仙境,也是鹤鸣茶的产地。鹤鸣茶馆是成都最老的传统茶馆之一,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了,90年来经历了几次战火的洗礼,依然坚持营运至今,中式藤椅、青花瓷盖碗茶、川西风格建筑每一处都让客人感受着传统老成都的味道。2012年,鹤鸣茶社作为成都市现存、全国历史最悠久的茶馆之一,当选成都市首批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对象。

民国时期这个茶馆的特色是成都市的教师和校长聚集的地方。那个时候教师工作不是铁饭碗,需要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的签合同。每年的六月和腊月,校长们到这个茶馆来物色下一学期的教师,教师们在这个来找下一学期的工作。史上称为“六腊战争”。

成都市双流区彭镇还有一个有滋有味的老茶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品尝一下,那是原汁原味的老茶铺。刚好我的好朋友魏章才去了彭镇的观音阁拍了几张照片。我这里借用一下

魏章摄影

                                          魏章摄影

在四川,茶铺喝茶兴用“盖碗儿”。“盖碗儿”由茶碗、茶盖、茶船子三件头组成,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其中茶船子又叫茶舟,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

什么是“茶”?或者说“茶”是什么?

据《汉语词典》:1.常绿木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一般为白色,种子有硬壳。嫩叶加工后就是茶叶。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用茶叶做成的饮料 。

关于茶的历史,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说到茶,大家都知道是神农氏发现的。

那为什么要把陆羽称为“茶圣”呢?

可以这么说:神农氏是在实践上认识了“茶”。让我们可以喝茶。

而陆羽是在理论上提高了“茶”。

陆羽之前,还无"茶"字,只有"荼"的记载。他将"荼"减去"一"画后,写成"茶"字,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茶",有了茶学研究,以致后来有茶源起于唐代的说法。

陆羽最大的贡献是写出了《茶经》。

陆羽的《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分十个题目: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其第十题“之图”是指把上九项内容用素绢写出张贴起来,并非真的有图。前九项历述了我国茶之来源、采茶器具、制茶工具、采制过程、烹饮器具、煮茶方法、如何饮用,以及历朝历代茶叶趣闻和茶的产地等等。可以说,《茶经》是一部茶叶大全、茶事入门和茶文化词典,也是一部小小的唐朝以前的茶叶史。此书一出,立即将我国茶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于《茶经》,这里只能简单的点到为止。因为那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需要另外写文章来介绍

说到成都的茶,不能不说一下,上个世纪60,70年代,在成都市一心桥街上有一个成都茶厂,还打的是四川省的招牌,全称为四川省成都市茶厂。豁喲,那个成都茶厂当时是全成都很有名气的一个工厂。主打产品是茶叶,茶叶中最好卖的又是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又分了五个等级,一级,质优价高,属于阳春白雪,少数有钱人爱买,普通老百姓偶尔买一包都是放到有贵客来了才打开待客,或者是想求人帮忙办事拿出送礼。五级价格是便宜,但是口味又不合大多数人,所以也是只有少数人买。唯独三级茉莉花茶是最受普通老百姓欢迎的。到茶铺,听到最多的是:泡碗三花;在茶叶商店,也是说:"买包三花"......久而久之,三花成了茶叶的代名词。经常听到,张二哥在喊:"李干星儿,走,切xx地方谈三花。"王莽娃儿听到了,又说,:"等到哦,我也要去".几个人就邀邀约约的一起去喝茶,吹壳子。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每天都要走过成都茶厂,在街上就闻得到喷香的茉莉花香味。成都茶长还专门用《三花牌》作为商标。可惜现在三花已经过气,没有了昔日的辉煌,成都茶厂也只剩了一个门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