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造的退步
我们是不是忘记了如何“联系”,却培养了过于热心于知识的现买现卖,制造出头大身体小的“身心分离”的孩子呢?
如果把菩萨脸和流氓脸搅合搅合,也可以变成一张心理咨询师的脸。
凭着自己的个人判断而采取“暗含风险”的行为的人可能很少,多数人都认为不要“犯大错”的人生比较好。我想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过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荣格说“嫉妒的核心是爱的不够”。
嫉妒看起来好像和爱有关,但本质上却是爱的缺乏。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理解事情的系统和框架,这框架相当坚实且不容易改变。因此,人活着其实并不那么具有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退步,是一种想办法让那框架软化的状态。从拆除框架外围的铁箍的状态中忽然产生新的东西,再联结到创造中。
因为别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和自己拥有不同框架地活着,所以在试着说服他人的时候,会放松自己的框架,试着稍微改变自己,以配合对方。
一切变得太富足了,无论书籍、网络等,言语资讯因过度丰富后,似乎引起了摄取障碍。
或许因为到处充斥着书籍,因此而不读书的人反而增加了也不一定。
和这相反的是类似贪食症的状况,所有知识、各类资讯都“一律囫囵吞枣”,没有时间消化,结果便无法成为自己的东西便被吐了出来。
因为有胃的存在,吃到一定程度是否会厌食或贪食,比较容易知道,然而对于语言的情况,因为很难知道自己需要的量,所以很难判断是“不想吃”还是吃过多了。
不去区别交流的语言是否经过“料理”就直接吞下,换句话说,有些“带泥巴”的素材也就那么吞下去了,因此,我想,可能有人就因此患了消化不良或中毒的疾病。
虽然可以知道全世界的天气,却还不知道府上正被台风吹得东倒西歪吧?
过分热心于操作机械时,或许会产生错觉以为心波也是可以操作的。于是,终会把心波回路关闭,落入谁也不通的孤独境地。
心相通的根本,在于与“操作”相反的方式,这和要如何利用对方、如何才有用没有关系。总之,只要人能够在一起就很高兴了。这是心波交流的基础,发信和收信都是自然进行的,希望能珍惜心的自然联系。
两个人,甚至更多人之间的感情太好时,会变成仿佛“一心同体”般,这样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同体的过分了,“心”会在自己不自觉的地方开始觉得约束。毕竟,再怎么说,人都是个别存在的个体,不可能永远都“一心同体”。
说起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实是“一定会发生”的。换句话说,很多人似乎都喜欢把事情想成“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对人来说,将事情看作注定如此比较方便。
与其说东道西,不如以拥有不动摇的希望来对待别人。遇到有人泼冷水,我会想自己拥有多少通往希望的心之通路,这是制胜的关键,就算其中一两个希望破灭了,也无所谓。
人就是在受伤后自己痊愈或被治愈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一味的害怕受伤也不行。
确实,由于老化的关系,身体逐渐不听使唤,动作也渐渐迟缓,心的动念也变得迟钝了。鹤见女士把这当作是“接近自然”感觉像是前往涅槃的路。
缓缓地接近自然,不言老去道往涅槃。
即使枯萎了,这枯萎依旧美丽,信步置身于花道之间。
声明:摘自河合隼雄的《心的栖止木》,仅供学习,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