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成果发布
2017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排行
声明:本研究中所估算之品牌价值,均基于茶叶品牌持有单位提供相关数据及其它公开可得信息,且运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专用评估方法对采集的数据处理的结果。本评估以及品牌价值排行只针对自愿报名参加的企业,所涉的品牌只包括在中国内地注册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
前 言
品牌战略是国家战略。劳动节前夕,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品牌日”,各行各业均在探索以品牌为引领,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实现路径,一场前所未有的品牌运动正在席卷华夏大地。2017年是农业品牌推进年,从中央到地方,从职能部门到企业,都卯足了劲,“撸起袖子加油干”。
茶叶企业,作为茶产业中的重要生力军,与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共同构成了我国茶产业品牌化建设的双轮,在驱动茶业经济发展、茶业增效和茶农增收等方面,互动发挥着重大作用。品牌价值,是品牌建设的核心目标,也是品牌溢价的基本前提。为了总结我国茶叶企业品牌发展现状,发现中国茶企在品牌建设中的成绩与问题,为未来的品牌经营提供专业参考, 2011-2017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权威机构,持续开展公益性课题——“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专项研究。该评估依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国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经过对茶叶企业主体调查、消费者评价调查、专家意见咨询、海量数据分析,最后形成相关评估结果。
2016年12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继续联合组成课题组,开展“2017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活动(评估对象邀请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参与本次评估的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总数为169个。经由对参评品牌相关数据的多方审核,课题组最终完成了对128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有效评估。
1
数据说话:持续成长但增幅趋缓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自主研制的 “中国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为“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强度乘数×品牌忠诚度因子”,其中的一级指标为:品牌收益、品牌强度乘数、品牌忠诚度因子本节数据部分将就本次评估中的有关数据展开分析。
获得本次有效评估的128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多数来源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有20个品牌企业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3个品牌企业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该两者占本次评估品牌总量的64.85%;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有35个,另有10个品牌来源于一般茶叶企业,具体数据可见图1。
(一)品牌价值:整体上升,弱小品牌仍占多数
图2所示,本次评估数据显示,获得有效评估的128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品牌总价值为293.22亿元,平均品牌价值为2.92亿元,其中,吴裕泰品牌价值为14.73亿元,是本次评估中品牌价值最高且也是唯一超过10亿元的品牌。
与往年评估数据比较,本次获得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平均品牌价值获得了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15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为1.66亿元,2016年该平均值上升至2.08亿元,上升幅度达到了25.30%。2017年,该平均值为2.29亿元,比2016年上升了10%,具体数据可见图3。
数据比较同时可见,虽然有效评估的128个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但与2016年的数据比较,2017年的提升幅度趋小。
本次有效评估的128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中,品牌价值超过10亿元的品牌仅有吴裕泰一个,品牌价值介于5亿元到10亿元之间的品牌数量为13个,品牌价值从1亿元到5亿元的品牌数量为64个。可见,品牌价值1-5亿元之间的品牌占整体评估品牌数量的一半。品牌价值不足亿元的品牌有50个,占整体评估品牌数量的39.06%,具体数据可见图4。
图4数据可见,高品牌价值的有效评估品牌占比极少,处于低品牌价值的品牌数量占绝对比例。这说明,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价值水平低。
如图5所示,进一步比较2015、2016两年的评估数据可见,三年间,品牌价值5亿元以下的品牌,2015年时占当年评估品牌数量的93.82%,2016年时占当年评估品牌数量的92.09%,2017年该比例降低为89.06%。可见,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价值五亿元以上的品牌数量在逐步增加。但数据同时显示,品牌价值在亿元以下的品牌数量比例一直在40%左右徘徊。
以上两组数据综合表明,整体而言,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价值在逐年提升,但仍有四成左右的品牌价值不足亿元,九成左右的品牌价值在5亿元以下,表现出多数茶叶企业规模不大,品牌价值低的现状。
(二)品牌收益:国家级龙头企业品牌的溢价能力突出
根据模型,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是以品牌产品的三年平均销售额为基础,剔除各项投入成本、相关税费、资本收益等非品牌因素,最终统计得出企业因品牌而获得的实际收益。每公斤茶叶的品牌收益大小是品牌溢价能力大小的直观体现。
图6所示,获得本次有效评估的128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平均品牌收益为1361.90万元,其中,吴裕泰的品牌收益最高,达到了8278.61万元。图中曲线可见,品牌收益高的企业产品品牌少,而多数品牌的品牌收益在平均线以下。
比较2017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大小区间,如图7所示,品牌收益位于5000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有4个;品牌收益介于1000万元和5000万元之间的品牌有59个,占整体评估品牌数量的46.09%;品牌收益在1000万元以下的品牌有65个,占整体评估品牌数量的50.79%,其中,12个品牌的品牌收益不足100万元。
如图8所示,将近三年的评估数据进行比较可见,三年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略有上升,从2015年的1078.85万元,上升至2016年的1311.33万元,再至2017年的1361.90万元,2016年的增长幅度达21.55%,2017年的增长幅度为3.86%。可见,近三年来,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在不断上升,但2017年的增长率降低幅度较大。
按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层级进行比较可见,2017年有效评估的128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中,属于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品牌,其平均品牌收益和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均为最高,分别为2280.11万元和164.01元/千克。属于省级龙头企业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平均品牌收益为1437.98万元,仅低于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平均值,但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仅为45.48元/千克,属四类企业产品品牌中品牌收益最低。这两个相关数据,表现出省级龙头企业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虽然其销售量较大,但每公斤茶叶的品牌收益不高。属市级龙头企业的品牌,以93.10元/千克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位列本次评估第二位。
比较本次评估中品牌收益前十位的品牌可见,除吴裕泰外,其它9个品牌都来自国家级龙头企业或省级龙头企业,其中更香茗茶、吉祥鸟、采花的品牌收益均在5000万元以上,具体数据参见表1。
表2是本次评估中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前十位的品牌。其中,雾里青品牌以每公斤茶叶928.51元的品牌收益位列第一。定心品牌茶叶产品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为897.76元/千克,位列第二。表2中,5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来自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和市级龙头企业各2个。
数据显示,我国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溢价能力较为突出,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行业领导力。
(三)品牌强度:总体逐年增强,品牌经营力相对突出
品牌强度乘数,是指品牌所带来的未来持续收益的能力,是一组因子的加权综合,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强度由品牌领导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5个二级指标构成。
比较近三年的评估数据可见,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乘数逐年增长。2015年,为16.35,2016年提升至17.02,比2015年增长了4.10%,2017年达到了17.76,比上一年度提升了4.35%,具体数据可见图10。
数据显示,2012-2016五年间,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不断强化行业领导、文化资源、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品牌强度乘数由品牌“五力”加权综合计算得出。比较近三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五力”,如图11所示:2017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领导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分别为79.30、78.17、86.52、76.48和80.25。其中,品牌经营力表现相对突出,是唯一一个得分超过85分的指标。相较于2015年,2017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经营力提升了17.39分,平均品牌发展力提升了15.77分,平均品牌领导力提升了9.83分。数据说明,2012-2016五年间,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品牌领导力、品牌经营力和品牌发展力等三个二级指标方面上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数据同时显示,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茶文化、茶历史等品牌资源力方面未有很好的挖掘与发挥,虽较2015年的评估数据有明显提升,但与2016年的评估数据相比略有回落。
数据显示,2017年有效评估品牌品牌传播方面表现也相对较平,没有出现较大变化。品牌传播力由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等三个指标构成。知名度是反映品牌被公众所知晓程度的指标;认知度是衡量消费者对品牌内涵、价值、属性等认识和理解深度的指标,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深层次认知关系;好感度是衡量消费者与品牌缔结起来的偏好程度及特殊情感的指标,是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忠诚度的前提。
进一步比较近三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数据可见,如图12所示:2015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分别为74.18、75.66和78.04;2016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分别为74.35、73.14和79.79。数据显示,认知度略微下降,知名度和好感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17年有效评估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分别为73.41、74.48和82.57,相较于2016年有效评估数据,平均知名度和认知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好感度提升较为明显。
进一步根据企业层级比较分析2017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强度乘数,如表3所示,2017年有效评估品牌中品牌强度乘数排列前十位的品牌中,三个来自国家级龙头企业,7个品牌属于省级龙头企业,其中,新坦洋的品牌强度乘数最高,达到了19.26。
进一步比较品牌“五力”得分,如图13所示:2017年有效评估品牌中,来自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五力”均高于非国家级龙头企业产品品牌,表现出较强的未来收益保障能力。其中,品牌经营力得分最高,为88.24,品牌传播力相对较薄弱,得分为79.47,是品牌“五力”中唯一一个低于80分的指标。
表4是2017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五力”得分前十位品牌。表中数据显示,崟露、金花、松萝山、吴裕泰和晒白金等五个品牌分别获得了品牌领导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第一位品牌,得分分别为99.75、89.89、99.07、96.32和93.94。
(四)品牌忠诚度因子:价格体系趋于稳定,理性消费持续回归
茶叶品牌忠诚度因子主要测量茶叶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侧重于品牌能否在长时间内维持稳定的销售。根据模型,品牌忠诚度因子=(过去3年平均售价-销售价格标准差)÷过去3年平均售价,品牌忠诚度因子的大小与近三年市场零售价稳定与否有直接关系,市场价格表现越平稳,其品牌忠诚度因子越高。
比较近三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可见,2015年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0,2016年和2017年连续递增,2017年提升至0.92,数据显示,我国茶叶的整体市场价格体系逐年趋向稳定,具体数据见图14。
比较2017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区间分布,如图15所示: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8以上的品牌共计21个,占整体评估品牌数量的16.41%。其中,石涵铭鉴和川牌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为1。这表明,该两个品牌近四年的茶叶市场价格体系没有变化。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5至0.98之间的品牌共有40个,32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介于0.90至0.95之间,另有35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90以下,占整体评估品牌数量的27.34%,其中8个品牌的忠诚度因子不足0.80。
按照龙头企业级别进行比较,如图16所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较高,达到了0.94;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分别为0.92和0.91,其它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3,整体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市场价格体系。
(五)品牌触网:活跃度前所未有,已成消费新常态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推进,“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熟悉的名词,茶产业也不例外。
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开展的“2016中国农产品品牌网络声誉调查”研究中,网络声誉50强品牌的半壁江山被茶叶类品牌摘得。可见,相比其它农产品,茶叶类品牌在互联网上的活跃度更强。
本次品牌价值评估数据显示,有效评估的128个品牌中,有118个品牌已涉足茶叶电子商务,占整体评估品牌数量的92%。其中,有39个品牌将网络销售作为主要渠道之一,在淘宝、天猫、京东、一号店、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开设品牌专卖店,或自建电商平台开展销售。数据显示,涉足电子商务的118个品牌,其2016年的产品平均总销售额为17624.70万元,平均电子商务销售额为2135.75万元,电子商务销售额占当年产品平均销售额的12.12%。
数据显示,在118家涉足电商的有效评估品牌中,有39个品牌是主营电子商务渠道的品牌。其中,汉家刘氏、艺福堂、味独珍三个品牌近三年(2014-2016)的平均电商销售额分别为18972.33万元、12508.00万元、10550.00万元,远超其它品牌。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数据总体向我们显示了如下结论:
其一,虽然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依然持续提升,但提升幅度有所回落,且品牌价值处于低位的品牌仍占多数。茶叶流通企业品牌吴裕泰一如既往的成为品牌价值最高的品牌。
其二,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其平均品牌收益和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均居于被评品牌中最高位置。这说明,国家级农业龙头的龙头效益得到显现。
其三,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强度乘数总体持续上升,新坦洋品牌强度总体得分第一;平均品牌经营力与品牌发展力得到了较高增长,但平均品牌传播力居于品牌“五力”中最低水平,五年中增长幅度最少,成为品牌“五力”中的短板。
其四,不同品牌在品牌“五力”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崟露、金花、松萝山、吴裕泰、晒白金等五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分列第一。
其五,2015-2017年间三度评估数据显示,被评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为品牌“五力”中最低,且平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出现回落现象,而平均品牌好感度在上升。这说明,被评估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并没有进一步扩大、深入,且存在回落现象,但消费者对评估品牌的平均好感度在逐年加深。
其六,品牌忠诚度因子数据显示,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市场价格体系日趋稳定。特别是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茶叶品牌,其品牌忠诚度因子得分最高。
其七,有效评估品牌的电子商务数据显示,茶叶企业品牌的互联网化程度较其它农产品高,且网上销售已占整体的10%以上。其中,有39个品牌将网络销售作为主要渠道之一,且汉家刘氏、艺福堂、味独珍分属电子商务销售额前三甲。
2
典型解读:百年吴裕泰的现代传播价值
本次评估,吴裕泰的品牌价值又在所有评估品牌中居于高位,品牌价值为14.73亿元,是唯一超过10亿元的品牌。
(一)品牌价值与品牌传播力增长率水平的对应关系
比较吴裕泰品牌在历年评估中的品牌价值、品牌传播力指数可见,如图18所示,吴裕泰品牌传播力指数水平与品牌价值之间,整体呈现相互对应关系。品牌价值从2011年的10.45亿元,除2012年出现回落变化之外,一路攀升,直至14.73亿元。该过程中,吴裕泰品牌的品牌传播力也从80.73波动上升至96.32。
(二)近三年,吴裕泰与整体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投入水平比较
图19可见,2015-2017三年间的评估数据显示,吴裕泰在2014、2015、2016三年里投入的平均品牌传播投入费用分别为2351.43万元、1445.30万元、1545.3万元,远远高于当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传播投入水平。可见,吴裕泰对品牌传播较为重视,投入力度较大。
(三)近三年,吴裕泰与整体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指数比较
比较近三年评估中吴裕泰与整体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指数,如图20所示,三年来,吴裕泰的平均品牌传播力指数得到了持续提升,从88.90到94.20,再上升至96.32,整体上升了7.42;与之相反,近三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指数出现了下降,2015年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指数为81.23,2016年该平均值下降至75.62,2017年虽有所回升,但仍与2015年平均值相差了4.75,同时与吴裕泰品牌传播力指数的差距拉大到了19.84。数据说明,当整体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传播力指数在下降的同时,吴裕泰的品牌传播力则逆流而上,表现可嘉。
(四)近三年评估中,吴裕泰的品牌价值、品牌传播力、传播投入量比较
表6所示,当我们将2015-2017三年间的品牌价值、品牌传播力、品牌传播投入额等三个关键数据比较可见,吴裕泰的品牌价值持续上升的同时,其品牌传播力也在持续不断地上升。品牌传播需要不断投入,同时由于品牌传播的延后效果,前序的投入也对后续的品牌传播产生持续积累作用。
(五)近三年评估中,吴裕泰的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比较
图21数据显示,三年来,吴裕泰的品牌知名度并未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甚至有些下降。但其品牌认知度从2015年的71.00上升到了2017年的104.00,整体增长了33,得到了质的提升。同时,吴裕泰的品牌好感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73.00到2016年的87.00,再至2017年的90.46,实现了跳跃式上升。相比2015年,2017年吴裕泰的品牌好感度提升了17.46,增长幅度达到了23.92%。如上图所示,好感度数据同样显示,从2015年的73,到2017年的90.46,足足提升了17.46。
吴裕泰的上述相关数据向我们显示了以下结论:
其一,吴裕泰的品牌价值提升与品牌传播力指数提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其二,三年来,吴裕泰的品牌传播投入远远高于其它评估品牌,其品牌传播力指数也远远高于其它品牌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好感度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三则的关系,并非是固定的直线型关系。消费者的品牌知名度一般会为品牌认知度、好感度提供基础,但当一个品牌的知名度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如何挖掘品牌知识,让对品牌已经知晓甚至尚未知晓的消费者深入了解品牌,是品牌传播的重要目标。当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正面知识、产品体验、品牌价值、品牌灵魂等都获得了相当认知之后,好感度会随之上升。当一个品牌的形象塑造能够直达人心时,好感度会越过知名度与认知度,先期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而反过来诱发消费者的知名度、认知度产生。由此推论,吴裕泰这三年来在品牌建设特别是品牌传播方面的努力,得到了消费者正面的态度回应。
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人所共知,作为百年品牌的吴裕泰,不仅仅在产品的标准化、连锁经营模式探索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且在2007年,完成了旗下所有门店的“新视觉”形象统一建设与塑造,并努力借助奥运呈现中国茶文化,体现一个百年老品牌的兴茶责任。吴裕泰聘请专业团队,从品牌的产品规划、品牌符号系统设计、品牌体验与品牌体验的人性化、时尚化、茶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投入与探索。其品牌传播的常规用语从“百年老店,1887”与“跨越三个世纪,好茶始终如一”到“好茶为您,始终如一”的品牌口号,体现了高尚茶品与品牌态度;而以淡雅的茉莉花为主要视觉元素的品牌形象,在 “天猫”、“京东”等官方旗舰店与年轻人进行友好对接,严格的品质管控,良好的品牌体验等,加上品牌传播的高投入等等,为品牌好感度的形成与提升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百年老店吴裕泰品牌所提供的数据与品牌传播方面的典型现象,可以说明一个重要问题:产品是物质的,品牌是认知的。一个品牌,在努力提供好茶品的同时,必须同时提供不同策略、不同方式的品牌传播与品牌体验。通过有效的品牌传播与品牌体验,品牌的好感度才能油然而生,品牌价值也随之能够得到提升。
因此,与吴裕泰现象相反的有关数据,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保证品牌的产品品质的同时,加强品牌传播,提高品牌传播投入量,提升。
因此,与吴裕泰现象相反的有关数据,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保证品牌的产品品质的同时,加强品牌传播,提高品牌传播投入量,提升品牌传播策略水平与能力,提高品牌好感度与传播力指数,非常重要。
3
未来建议:借助品牌传播,
打出品牌建设组合拳,提升品牌竞争力
茶叶企业作为直面消费者的市场主体,在中国茶业品牌战略推进中,起着市场竞争的排头兵作用。但本次评估的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茶叶企业仍然处于规模小,品牌价值不高等境地。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世界竞争格局形成,作为茶叶种植大国的中国,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消费环境里,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进入全球市场竞争环境的中国茶叶企业,已经面临立顿TWG、Teavana、川宁等洋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威胁,中国茶企品牌亟待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出品牌价值观,尝试与国内及国际的消费者形成品牌互动,创造品牌新关系,才能获得新生市场。
(一)借助品牌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价值
品牌传播是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从一个产品进入消费者心智的重要路径与重要策略体系。有效的品牌传播不仅是加大传播费用投入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一,从理念上,充分认识到品牌传播对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价值的重要作用;其二,在品牌传播的有效性方面,进行科学探索与专业化实践。
(二)认清竞争局势,努力协同作战,创造有利竞争格局
中国茶叶企业规模小而散,无法面对大规模的竞争对手。首先,要摆正位置,正确认识自主品牌与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其它相关品牌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努力协同起来,借助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力量,互相取暖,抱团发展,形成茶企品牌的互动合作模式,共同创造新的未来。其次,基于自身品牌的地缘与非地缘特征,寻找合适的品牌战略。在企业主体相对弱小的情况下,自主茶企品牌可与相关区域公用品牌形成背书关系,借助“母品牌”的区域整合力与区域联动力,获得品牌保护与竞争扶持。如果茶企品牌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企业主体可以尝试兼并或扩张的道路,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或进入多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产地领域,或发展非地缘茶产品,形成与原有产品互补的产品多样化的品牌战略,跳出区域限制,开拓新型市场,以建设全国知名品牌为战略目标。当茶企品牌在区域市场已经拥有相当话语权时,寻找更多的市场基础与资本支持,利用茶产品的金融属性与资本市场联合,放大格局,以更快速度、更新模式,建设国际强势品牌。有一定的品牌形象力与影响力,具备足够资本实力的非地缘茶企产品品牌,则可针对品牌消费、品牌经济的基本特征,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系统的品牌发展战略,强化品牌顶层设计,遵循品牌发展规律,进一步谋求品牌的健康发展与竞争新格局。
(三)渠道制胜,探索茶叶零售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大数据、云计算已成为产品运营、品牌管理的新手段、新模式。在此背景下,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一个卖产品的窗口,更是一个品牌传播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收集消费者大数据的数据采集端。茶企品牌要积极融入时代潮流,在原有市场基础上,探索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茶叶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的努力,探索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在新零售模式下,茶企品牌可将电子商务作为工具,绘就消费者的全息画像,辅助品牌精准定位,完善茶叶产品结构,通过线上引流,线下消化,扩大茶叶销售,实现品牌溢价的提升。
(四)突破传统思维,实现产品创新
产品是消费的最终物质载体,产品的消费形式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迁。我国传统的茶叶消费,在经历了吃茶、煎茶、点茶、泡茶过程之后,以名优茶泡茶为主的消费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得益于消费形式的传承,也保留了传统茶文化的原汁原味。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泡茶形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紧张而快速的消费生活特征,更多处于移动生活状态的消费者需要更为便捷、多元、个性化的茶叶消费形式。基于此,开发新型的茶产品,是应对现代消费需求的重要策略。茶产品的创新,并不是丢弃茶叶原有特质,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开发更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如“柑普茶”、“小罐茶”,改变了茶叶产品的内容组合形态和包装规格,以其跨界与便携性赢得消费市场。“喜茶”、“因味茶”则改变了传统茶叶的泡饮消费形式,变身茶饮料,切入了茶叶快速消费品领域。此外,各类以茶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药品、日用品也都有开发,消化了一部分的中国茶叶原料市场,但整体而言,茶叶深加工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实现茶产品的跨界深化应用,可获得更多的产品创新机会,获得更多的消费市场。
目前,各地都在探索的茶产品跨界组合,同养生、旅游、教育等领域结合,组合形成茶叶养生体验、茶园旅游、茶叶自然教育等多方面的新型茶相关产品,通过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完成从吃茶到喝茶再到用茶、玩茶的消费形式转变,从而谋求茶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值得深入应用与推广。
总之,品牌价值依据品牌收益、品牌强度指数、品牌忠诚度因子的综合作用而获得提升。没有一定规模的品牌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品牌收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没有差异化品牌个性的品牌,无法得到消费者喜爱,无法产生高溢价,无法获得高品牌收益;即便拥有独特的环境资源、历史文化积淀,如果不挖掘、不传播、不提升价值内核,则依然无法获得高品牌价值,无法得到高品牌溢价,无法形成强大的品牌竞争力;如果品牌形象不显著、品牌产品无法获得消费与体验的满足感,则品牌忠诚无法形成,更无法产生高价值感前提下的超值消费行为。因此,茶企品牌应当加强品牌传播,塑造品牌形象,探索新型渠道,制造产品新体验,打出品牌建设组合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让品牌价值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