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一本杭州茶商的家族民族志6图
说到作家王旭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作为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系列长篇小说,王旭烽从1990年写下第一个字开始,“茶人三部曲”历经30多年时间的检验与淘洗,在中国当代文学之林中越来越散发出独特且幽暗的光芒。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南方有嘉木》与《不夜之侯》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后,王旭烽没有停下手中那支笔,她依旧潜心写作,写茶,写杭州。2022年春天,她推出了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新作《望江南》。小说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近二十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江南茶叶世家杭氏家族的起落浮沉和人物命运。
杭家人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它交集了历史回忆和情感想象,既是对消逝的时间的重构,也是对文化传统现代传承的探索。《望江南》为中国生活和精神的剧变与恒常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见证了个人史、家族史、民族史中的百年中国。
作家王旭烽出生于茶乡杭州,大学时学习的是历史。在参加工作后,她参与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筹建。王旭烽回忆说:“那个时候,我正好在茶叶博物馆的资料室,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全世界那么多茶人。我就知道了原来有那么多故事可以写,这是我直接进入茶文化创作领域的一个原因。如果没有这个特殊的原因,即便我是江南人,喜欢喝茶,我也未必会去写这么一部小说。我写小说的时候,有一句给自己的格言: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走来,我就向什么样的生活迎面走去。这个时候,正好茶向我走来了,我就不假思索地向它走去。”于是,也就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茶人”系列长篇小说。
“茶人”系列动笔于1990年,从《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到2022年的《望江南》,王旭烽用了整整30多年的时间书写杭天醉家族六代人跌宕起伏的命运长卷。其中,
1997年,“茶人”系列第一卷《南方有嘉木》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2000年,王旭烽凭借前两卷《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摘取“茅盾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写道:“茶的清香、血的蒸汽、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从浙江省作家协会到茶文化学院,王旭烽没有间断过关于茶的写作,也从未停止对茶文化的学习和推广。无论是何种身份,她都与茶牢牢绑在一起,甘苦其中。
事实上,对王旭烽而言,“茶人”系列就是一个非常自觉、直观的作品,而且一开始没有想会写这么多年,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时想要写100多年的历史,从1861年写到上世纪90时代,但是写着写着,写到三分之二,发现还在清朝转,一部就变成三部了。不过,该系列真正全部完成,应该是‘茶人四部曲’。因为,‘茶人三部曲’中,从1945年到1966年这一段是空的,直接从《不夜之侯》跳到了《筑草为城》。现在的《望江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部。”王旭烽透露,“《望江南》这部长篇小说,20多年前,在我完成《不夜之侯》之后,就计划着要写了。当时甚至还写了一小段,大约3万字,写后才发现从抗战胜利到‘文革’之前的这段有关茶的历史,我了解得竟然不比辛亥革命前后那段历史多,而共和国的这段岁月,我又完全缺乏亲身感受,故而无论从历史感性还是茶事史实的角度,我都难以掌控。2013年开始,《望江南》的写作启动了。但一拖再拖,写下几万字,然后又推翻,甚至都十万字了还推翻。我不再为现代茶知识和对历史事件认识的匮乏而过分担忧,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一个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的过程。我真正想通过创作清晰起来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在这段岁月里的命运和走向,包括对这一时代的总体认识和评判。”
谈及“茶人”系列的初衷,王旭烽坦言:“就是想呈现中国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晚清写到新世纪,我希望它具备史诗性,把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以及茶自身的发展命运都结合到一起。”具体到新作《望江南》,王旭烽还有更深刻的寓意:“我很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在当时那么艰难的时代里,面对种种微妙的抉择,一个茶人是如何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和亲友,又是如何会用很通透地充满智慧的方式观察社会,面对磨难的。茶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内敛的,他们不会盲目,守住自己,具有难得的定力,同时又充满情怀、力所能及地为生活赋予真正有意义的所在。”
小说《望江南》共32章,外加序和尾声各一篇,聚焦于杭州和茶事、茶业。作品以茶叶世家杭府的兴衰变革来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更迭,涉及国共之争、整风运动、“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小家的影响。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评论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最后一件是茶。中国人的日子里,茶是宽余悠长的余味,是日子的韵致,人的神气。王旭烽以写茶名世,这一盏茶竟是越泡越浓越酽,在大时代的天翻地覆中写茶人茶事,写出了金石声、风雷气。但即使是金石错、风雷激,王旭烽写来依然有宽余悠长,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时代与豪杰的一往无前中,原来亦有江南烟雨间氤氲的低回、眷恋和持守。以茶为中心,《望江南》为中国生活和精神的剧变与恒常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
小说穿插有制茶,采茶,泡茶,茶叶的种植,传说,茶叶的工艺、习俗的再现,包罗万象,奇情异致,皆有据可循。那种从生活深层涌流出来的情趣与意蕴,在物质层面上就是讲究生活的精致,细节的到位,凡事都有出处。“茶在最好的能掐出水来的时节,芽就被摘下来,然后被手揉捻,在火锅里炒,倒进罐里封存,暗无天日,有一天开封,被沸水冲泡,够狠了吧,但当它被制成世上最美的甘露,然后被喜欢的人一口口地品尝,化为人身体的一部分,灵魂的一部分,最软的、最柔的那部分,是不是说明,最极端的东西都是会转化的呢?”
王旭烽写茶,更是写人。在《望江南》中,数十人悉数登场,家内家外,关系交缠。没有纯然的好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有的只是在时代中浮沉的人。在第一章中,先写主人公杭嘉和为陈仪送葬的场景:“杭嘉和抱着一盆春兰,立在五云山顶的银杏树下,目视陈布雷的棺椁从铁绿的茶蓬中沉浮掠过,直往九溪萝卜山新圹缥缈而去,此乃1948年12月10日上午。”让读者疑惑:陈布雷是谁?他和杭嘉和之间有何源远?又是为何而死?接着,作者再徐徐展开陈布雷与杭家关系的叙述,回溯他们相识的过程和所历往事。“20世纪30年代,陈布雷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与家人荡舟湖上品茗,遥见南山,一时慷慨激昂,背诵起甬上名人张苍水的绝命诗:‘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诵毕,陈布雷在水光山色间感慨,发一愿,望承张苍水之志,百年后也能葬于西湖山水间。家人感其心愿,便在这湖山之间寻访生圹之地,不承想陈家人看中的,恰是忘忧茶庄在九溪徐村萝卜山的一小片茶园。如此说来,杭、陈两人原本也是有过交集的,只是嘉和生来厌倦和政客交往,何况此人又是蒋某人的‘文胆’,不沾为妙,这事儿就被他借故婉转回绝了。不承想数年之后一个春天的早上,这‘文胆’经过涌金门,竟然就顺路径直到忘忧茶楼品茶来了。”
王旭烽写茶人茶事,在翻天覆地的大时代中,写出了江南烟雨浸润中的中国人的选择和敞开、融入和奋进;在时代的激昂与风雷声中,王旭烽写得悠远低回又荡气回肠,写出了茶香和茶性,写出了江南文化的诗意和力量,写出了中国的风度、情怀和品格。(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表: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