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采茶叶、摘枸杞、薅草...豫东留守老人受雇干农活,一年能挣2万多

2022-03-31 01:24:29热度:82°C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张贺明

一场场连绵秋雨过后,农历八月十五如期而至。

“春有百花秋有月”,三秋时节正是阖家赏月的好时候。对于豫东广袤土地上刨食儿的广大老百姓来说,中秋节代表着丰收、播种的忙碌。

秋收冬藏,自古皆然。

刚把庄稼地里的苞谷棒子拉回家、收罢了一亩亩芝麻、花生,老农们已经买好了麦种、备下了化肥,要赶在秋分刚过、寒露未至播种下来年的希望。

今年农历七月,豫东一场大风雨让一些苞谷田变得“像石磙碾过一样”。收割机无用武之地,老农们转而求助于乡里乡亲们。由来已久的雇佣制,在今年的秋收里再度现身。

【雇人干农活儿】

夕阳西沉,豫东一村庄里炊烟袅袅。天刚擦黑,正是晚饭晌儿。

六十多岁的王奶奶把刚做好的晚饭端上桌,转身出门,向村里几家人家走去。“南头明儿个要四五个收落(花)生的,趁凉凉稀饭这会儿,先去把人都找齐了。”

托王奶奶找人干农活儿的,是村里一家包地种庄稼的乡亲。他跟常年在外的乡亲们商量,包下他们无人料理的地,一共打理着数十亩土地。今年种了有十来亩花生,眼看花生渐渐成熟,苦于人手不够,他开出每天每人70元的工钱,托王奶奶帮忙找几个乡亲收花生。

“今年收秋,好多包地的都要找人干活儿。”王奶奶说,“有的包下来四五十亩,多的能包一百多亩地。可七月间刮大风,苞谷倒了不少,好多苞谷地跟石磙碾过一样,没法用机器收。”

王奶奶说,收秋雇人掰苞谷核算下来,“一个人一天得八九十(元),能掰一亩多点。”倒伏不严重的地块,用机器收也就是四十元一亩。“肯定是机器收便宜,再说人也不好雇。上百亩地,一时半会儿上哪儿去找那么多人?”

被雇佣的乡亲们,多是家里种的地比较少,早早结束“收秋战斗”;或者干脆是把地包给别人种,没有秋收压力的。但无论哪种,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们居多。

【留守老人成劳动力】

这些被看作“留守老人”的老庄稼把式们,伺候了一辈子土地,一个个身体硬朗、踏实肯干。本着“闲着也是闲着”的态度,他们成了一股游荡在各个劳动力密集产业的“游击队”。

“只要想干,哪儿缺人了都可以去干。”王奶奶说,“一年到头,挣个两万多没啥问题。”

她给算了笔账:过完年可以去浙江采茶叶,手快一天能挣两三百,一个月下来就有四五千;茶叶罢了,可以去宁夏摘枸杞,去个五十多天就有五千多;还能去新疆拾棉花,待到年底,也能挣万把块。“还有跟着队进水果罐头厂、在家给人家种几十亩药材、菜地帮着薅草、秋收帮着干农活儿,只要想干,一年四季哪儿都有活儿。”

还在卖力气的老人们,对全国各地招工信息如此灵通,全因为各个招人干活儿的“领班”。

在村子里聚拢乡亲们趁农闲外出打工,这些人被乡亲们叫做“领班”。他们或是被远在他乡的“老乡老板”们拜托招人;或是专门从事招揽留守劳动力的掮客。

以去南方某工厂做工为例,旺季缺人手时,领班们便回到老家喊上邻里乡亲们一起到工厂去。

“老板一面按人数给算钱,拉来多少人给多少钱;另一面,凡是我领来的,他挣多少钱,我总有个提成在里头。”

【留守老人生意经】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曾说:“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

在老家大规模搞种植业,种粮食、种药材、种蔬菜的,有河南人;在东南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工厂里做工的,有河南人;在新疆、宁夏包下大片土地种棉花、枸杞的,也有河南人。

当他们人手不足了,需要人帮忙了,家乡的乡亲父老总会成为第一选择。

“领班”们,有的是包地的“老板”,有的是车间里的工人,都是一辈子卖力气挣饭吃的人。

年轻人绝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去了,伺候了一辈子土地的老乡亲们,变成了“留守老人”。他们上了岁数,但身体依旧硬朗,依然有力气。“不能光在家里待着,趁身体好好的,能扒拉一点是一点。”

夜色降临,王奶奶收了工回到家。她们五个老太太,一天时间里,把南头那家的十亩花生收完了。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