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桂良的创业初心从未改变,茶叶是有灵性的(图)
纪录短片《茶农的十分之七》完整版
“当初从这条路出去的,现在就从这条路回来”。2000年,施桂良一个人奔赴龙岩做茶贩。随着茶叶市场的红火,他也摇身一变成了年入50万的有为青年。但近年来电商和物流的普及,大大压缩了传统茶贩的生存空间。2015年,施桂良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老家创业,发展家乡的古树红茶。2022年,施桂良的红茶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他已在全国开了5家连锁店。
施桂良的老家位于福建泉州南安县向阳乡,这里依山傍水、云雾缭绕,很适合茶叶的生长。在大山中还隐藏着生长了一百多年的古茶树,这些前人种下的茶树,由于各种原因荒废了下来,成为无主的茶树,藏在山上的各个角落,经过百年的优胜劣汰,有着顽强的生命能力。古树红茶香气厚重饱满,也就是闽南人常说的古早味。施桂良的创业初心从未改变,“茶叶是有灵性的,自己的茶叶绝对不能施肥和喷洒农药。”
回到老家,施桂良向村民们收购采摘来的茶叶,施桂良也常常自嘲自己只是个“二手贩子”。他的创业给村里的妇女老人创造了一门营生,一年最起码能多增加四五千的收入。在他回乡之前,村民采茶只是满足自身需要,没有经济收益的。
施桂良的父亲施立业从18岁就开始做木工,到现在整整做50年了。闽南语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就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父亲说:“我自己也算是很打拼的人了,桂良也像自己,做古树红茶也是全心全意在做”。
创业起步资金不足,施桂良只能用父亲做木工的工棚作为加工茶叶的临时场所。有时连着下雨,烤箱容量有限,几百斤刚收的茶叶只得全部浪费。台风、病虫害……茶农能遇到的风险,施桂良一路也逐渐经历了过来。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短缺,茶农不似茶贩,可以等回笼资金后再结清账款,买种子、扩大茶园都需要扎实的资金投入。
施桂良想过融资,但一直苦于没找到投资人。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施桂良偶然间了解到兴业银行泉州分行面向当地茶叶种植户推出了一款特色个人经营类贷款——“茶农贷”的信息,经过申请,成功获得兴业银行“茶农贷”的支持,解决了资金需求的难题,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有了流动资金后,施桂良拿这笔钱进茶叶、做茶包、定制茶叶包装盒,还组建了一个5人的团队准备进军直播,在电商平台卖茶叶。“成功肯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但只要熬过这几年,我肯定可以。
回来创业的这几年,施桂良感觉自己是村子里唯一的年轻人,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施桂良也想要扩大团队,他需要有能力的大学生。但招到的人不是能力不行,就是待了几天耐不住寂寞走了。“农村的生活条件跟城市没法比,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过来。”
施桂良理解这些年轻人,因为他也有个“向往远方”的儿子。因为常年在外面跑,现在虽然回到老家创业,但是平常也要照顾外面店铺的生意,施桂良也没有时间多陪孩子,父子俩的对话常常陷入尴尬的瞬间。
“有时候我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施桂良叹了口气,“我知道他心里肯定会有情绪,别的小孩子有父母亲在身边,而他却被丢在了乡下”。
施桂良带儿子去山头散步,指着前面的山头告诉儿子那是他小时候挑柴的路,他经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施桂良有时候想想也觉得挺对不起孩子,但如果整天陪在他身边,日子就没办法过了。“还是希望他能够好好学习,以后自己走出去吧,或者学到了知识之后,再带着知识回来让家乡变得更好”。
“小时候听人家说,山的后面就是大海,昭惠庙供着我们海丝之路的第一代海神”,施桂良便把自己的茶叶品牌也取名“昭惠”。在施桂良眼里,大海就是出发的象征,山是回归的寄托。
如今的施桂良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将品牌做大,不再轻易被市场淘汰,也把古树红茶打造成一个集生产、销售、旅游体验为一体、具有向阳地方特色的茶产业。回到向阳的他,找到了更适合自己施展的空间,他绿色种植的理念逐渐被村民们认可,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向阳是一片很好的土壤,茶树的根扎得越深,吸收的养分就越多”,施桂良说他就像茶树一样,扎根在了向阳,向阳给他带来很多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