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温对中国茶叶生产影响研究考量更多(图)
茶叶如何“历经风霜”
气候,例如热液条件,对粮食生产和供应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观察自然节律、顺应天气指导耕作的典范。但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尤其是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全球气候状况。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座教授郑春淼团队和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Sujong Jeong团队在“环境研究快报》,题为“极端温度对中国茶叶生产的影响”。
该研究结合多源数据和数值模型,揭示极端天气条件和未来变暖情景对中国茶叶生产的影响。
必要的研究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郑春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但他也指出,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其中,中低纬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
茶叶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粮食”,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作为中国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茶叶在全国广泛种植,从事茶叶产业的人口约8000万。2016年产量占全球的41%。
此外,郑春苗表示,茶产业在中国农村脱贫致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历史上茶叶生产经常受到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寒潮造成的减产效果尤为明显。此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特别是极端高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浙江等地区的茶叶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 他说。
茶叶生产面临着最具挑战性的变化。研究团队认为,未来我国茶叶生产可能会遭遇低温寒潮和高温干旱的多重影响。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对我国茶叶生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茶叶影响研究考虑更多
“对于极端气温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的产量和粮食的生产构成上,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研究较少。尤其是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作为茶叶的原产国和最大的生产国,应该更加重视对茶叶的研究。” 郑春淼说道。
与其他一年生主粮作物相比,茶叶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同时,作为饮料作物,茶叶主要以新芽和新叶收获。嫩芽和叶子很脆弱,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此外,茶叶的产量和风味品质非常重要,共同决定了其最终的经济价值。
目前,关于极端天气特别是极端气温对我国茶叶生产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而且,与其他作物相比,研究极端温度或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的影响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
本研究基于41个地级市和1个直辖市近30年的历史数据,采用经典回归模型分析历史极端气温事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采用21个气候模型,预测未来的变暖情景。模拟。
与同期其他机械作物模型相比,本研究采用的基于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回归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极端天气对产量的影响,避免了大年夜机械模型缺乏可靠参数的问题。规模应用。问题。
“简而言之,与机械模型相比,统计回归模型可以使用相对较少的数据,同时获得更可靠的结果。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取决于具体的使用条件。” 参与研究的南方科技大学讲师刘俊国教授说。
尽早采取规避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高温和低温都会显着降低茶叶产量。
1990年至2016年,中国50%以上的茶叶产能受到极端低温的影响,最大年减产56.3%。
但未来气候变暖可以缓解极端低温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未来1.5°C和2°C升温情景下,气候变暖将促进中国茶叶生产。但气候变暖也会增加极端高温的频率,进而降低长江流域和南方等地区的茶叶产能。
具体而言,气候变暖可能会将极端低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 14%,尤其是在目前受极端低温影响最大的北部茶园(>28°N)。然而,在长江(约 30°N)和华南(
尽管《巴黎协定》旨在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但研究预测重庆、湖南、安徽和浙江等地因高温导致的产量损失将高达11%~24% .
“我们预计中国将面临更严重的热冲击,因此尽快采取规避措施极为重要。” 刘俊国说。
课题组建议各地农业部门建立或完善极端天气应对机制(如高温寒潮预警系统),引导茶农提前做好准备,在有条件的地区提供灌溉,在地区提供防晒霜。水不能改道的地方。,覆盖种植等综合措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种植者的经济效益。
该研究对指导我国茶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尤其为茶叶产业应对气候变化、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