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这个春天
[摘要说明]武夷岩茶的这个春天 2008年,全市茶叶总产值、整体单价和茶企茶农的直接经济收入都增长了30%左右--
岩茶“升温”了
电话那头,陈善明嗓音高昂:“天放晴了!我连夜组织了几十人突击采茶,要不要到山上来看看?”笔者的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眼前马上浮现出满山青翠欲滴的茶树和缥缈不定的云雾。
4月底武夷山下了几场雨,陈善明几乎成了气象专家,每天都在研究天气变动,因为天气与茶叶的采摘制作和质量口感关系重大。
35岁的陈善明是仙店村的一位茶农。他干过很多行当,比如在景区为游客抬轿子、开拖拉机等,因为那会儿武夷岩茶市场不好,挣不到钱。几年前当他重新开始做茶时,发现形势不一样了。2007年,他的茶卖了60多万元,2008年就超过了100万元,今年计划除了自家茶山出产的茶以外,还要购进其他茶农的茶青,争取销售量再翻一番。他的切身体会是,以前到外地推销岩茶,“感觉像是乞丐似的,求着人家泡一下自己的茶,一看脸色不对,就准备价格‘跳水’。”现在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卖茶了,“岩茶的春天好像不远了。”
武夷岩茶的“升温”,在福州和其他一些城市也可以感觉到。专卖岩茶的茶庄在街头不断涌现,品茶圈子正在悄然形成,岩茶成为了休闲场所和文化人群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的一位朋友原本经营岩茶,后来因生意不佳转而以铁观音为主打,去年底他很高兴地告诉笔者,如今店里的岩茶销量已经追平铁观音了。
武夷山市茶叶局提供的数据也能给予佐证。连续几年来,武夷山的茶叶种植面积、单产、总量和单价都有新的突破。2008年,全市茶叶总产值、整体单价和茶企茶农的直接经济收入都增长了30%左右。
“没落贵族”期待春天
武夷岩茶是中国的传统名茶,位居“十大名茶”之首。早在南北朝时,武夷茶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唐代成为上层士大夫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十七世纪武夷茶远销俄罗斯和西欧,武夷山作为万里茶路的起点而蜚声四海。武夷岩茶在世界茶叶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深远影响,而“五大名枞”之首的“大红袍”更是充满传奇的色彩,被誉为茶中之王。
然而,在茶叶消费逐渐进入千家万户,茶叶市场风起云涌的背景下,武夷岩茶却曾经一度沉寂,犹如“没落的贵族”。这种情形,与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在当代陶瓷市场面临的尴尬极为相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小农意识”、分散型家庭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不适应。上世纪90年代,当安溪人肩挑手提,在全国各地推销自己的茶叶时,武夷山的茶企茶农还是以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坐等客户上门收购。等到铁观音、普洱风行,自己原本的主销区市场形势也发生变化时,一下子慌了手脚,便开始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另一个问题是生产方式落后,质量标准难以统一,品牌打造与宣传推广形不成合力。
有这样一个少为人知的细节:2006年春茶上市,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郭跃进来到星村村上游的一个农场调研,得知茶青一公斤才卖1.2元,而一亩茶园只能采一二百公斤茶青,这一点对他的触动很大。外部的市场挤压和内部的产业出路问题,让武夷山人深受刺激:武夷山的茶文章非做不可了。
切中问题做文章
茶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种植、加工到管理,从政策引导、行业规范到推广营销,其运作涉及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媒体、社会组织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联系紧密。更重要的是,各项措施必须契合于茶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武夷岩茶的这一系统工程于2006年启动。据分管茶叶工作的副市长江书华介绍,政府方面主要抓三件事:一是品牌创建,改变武夷岩茶“有名茶无名牌”的现状。目前,武夷山市共有136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国家QS认证,拥有“武夷星”、“戏球”、“元正”等6个茶叶类省著名商标,“武夷山大红袍”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二是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生产,建立原材料可追溯台账,设立茶企质量档案,强制每个企业在产品茶上市前送质量监督部门检验合格后,才允许贴上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专用标志。此外还制定扶持政策,鼓励茶企业创建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三是推广营销和文化建设。由政府牵头组织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茶旅营销活动巡回于各大城市之间,反响颇佳。2008年11月,广州芳村国际茶业城出现了“武夷山大红袍一条街”。不难看出,政府主抓的几件事,均着眼于资源的整合,切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分散生产经营所无法突破的困境。这对于武夷岩茶来说,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当然,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武夷岩茶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由独一无二的地理、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岩骨花香”和健康质素,将支撑她走得更远。(何光锐 金文莲 文/图)
相关链接:
建立以安溪、武夷山为中心的茶文化产业基地为了促进福建文化产业在更完善的政策环境中快步前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最近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意见》要求,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建设五大文化产业工程,是《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举措之一。文化产业精品工程:以福建人文地理、船政、闽商、闽台、闯南洋、过台湾等为内容,重点推进福州三坊七巷、“印象大红袍”、“妈祖颂”、过台湾等题材的创作,推出一批具有福建特色、国家水准、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舞台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精品力作。
国产动漫产业工程:重点建设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海西(长乐)动漫产业园区;重点扶持福建网龙等一批动漫游戏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数字娱乐产业研发与孵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动漫游戏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厦门软件园数字媒体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系列大型益智健康网络游戏项目开发,积极培育和发展上规模、创新能力强的动漫骨干企业。茶文化产业工程:分别建立以安溪、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南、闽北茶文大金针茶叶隔夜的茶叶蛋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