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关于安徽茶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1-03-04 12:12:11热度:129°C

安徽是农业大省、产大省,茶业在全省的经济和农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一直在山区市、县财政收入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但近些年来,安徽茶业势力在不断下降,茶园面积由三位降到五位,茶叶产量由四位降到八位,茶叶均价由三位降至六位,名优茶由四位降至八位,茶叶均加由三位降至六位,名优茶产量由三位降至五位,名优茶产值由三位降至四位。

朱熔基总理曾讲过,中国加入wto后,做担心的就是农业,面对入世带来的巨大挑战,安徽茶业怎么办?本文通过分析自身优势,解剖差距不足,力图寻找一条适合省情的茶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安徽茶业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品种资源丰富

安徽地处我国茶树是生区域的东北部,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植被丰富,雨量充沛。尤其是山区,云雾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效成分的积累,茶叶品质优异,生态条件得天独厚。

安徽茶区,现有32个茶树地方品种,2个特异单株,其中国家级良种7个,省级良种17个。全省以祁门种、黄山种种植为主,近些年又推广舒茶早、乌牛早、龙井43以及农抗旱、仙寓早等。年育茶树良种苗上亿株。

2、名优茶繁多,机制化普及

名山出名茶。安徽境内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等均属世界级获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所产黄山健康茶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和霍山黄芽等89个名茶列入了《中国名茶》榜。而且安徽名茶在各种国内外名茶评比中屡屡获奖。如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安徽有11只名茶获金奖;1997年第二届“中国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安徽有2个获特等奖,3只名茶获一等奖,1只名茶获优质奖;2001年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安徽有2个获大奖。丰富多采的名优茶为安徽茶业经济增长添加了新的亮点。

目前,安徽初制茶加工厂近万家,拥有各种加工机械6万多台(套),乡、镇初精制茶厂200多家,总加工量年可达6万t以上。改变了过去农村制茶全靠手工状况,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

3、科教力量雄厚,科技人才济济

安徽是全国茶叶科技力量最强、技术人才最多的省份之一。全国最早的科研所之一——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成立几十年来,科研成就硕果累累;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是全国最老的学科,茶业界泰斗陈椽、王泽农曾长期在此执教,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也设在此;全国仅有的二所中等茶业专科学校之一——黄山茶业学校,设在安徽省茶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黄山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几十年来,培育了一大批茶叶科技人才,学生遍及全省茶区的各个职能部门和乡、镇、企业,为安徽茶业发展提供可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安徽茶业的差距

在充分肯定安徽茶业优势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外产茶大国和国内其他产茶省比,安徽茶业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1、产业发育度低,名片产品馈乏

目前,安徽茶业仍然沿袭旧的生产规模式和管理模式,仍然处于“有什么,销什么”的发展阶段,“原料”仍然是茶产业组织生产和销售的核心要素,缺少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茶产业的生产、销售决策仍然是靠近产茶地。反观日本、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和浙江、福建、广东等省,茶叶市场发育程度非常高,目前正处于顾客“要什么,卖什么”的发展阶段,正像“引导顾客需求,为顾客设想需求”的高级阶段迈进。

安徽茶业的地域性茶产品之名种类不少,如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舒城兰花等。但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类似龙井、立顿、天与地等茶叶知名品牌。品牌是质量的保证,品牌是消费者的信心所在。没有品牌是产业内的竞争不够充分的结果,没有知名品牌是消费人口少、消费深度差、市场发育不高的结果。

2、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低,缺少核心竞争力

安徽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有500多万人,近200万户,平均每户经营部到0.067hm2,茶叶生产主要以茶农自发为主,分散经营。结果导致同一产区的产品雷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优质产品难以集约化程度高,主产区静冈县平均每户0.52hm2茶园,每10~15户组成茶农合作社,由农协统一购置农业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加工。

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一家一户的茶农。茶叶出口批量往往较大,少则几十吨,多则上百吨,一个出口订单往往需要众多企业和茶农供货,其中只要一家质量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整批茶叶出口,耳我省缺少有实力的竞争主体,现有的茶业生产企业大多数实力薄弱,缺乏知名品牌,竞争力不强,难以同国外有实力的大公司相抗衡。

3、农科教严重脱节,茶农整体文化素质低

当前,茶业科研成果从数量上看,安徽并不缺乏,但其中大部分因走不出实验室而被“束之高阁”,即使在生产中获得了应用也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科研成果不能满足茶农的需要。同样,目前的高、中等教育,内容多以传统型的农业技术为主,尽管也陆续增加了一些新技术、新内容,但照教材授课仍是重点戏,多年来教学内容没有大的突破,缺乏新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

据对安徽11个市、县调查统计,在现有村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仅占2.12%,在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学历人员仅占0.42%。茶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加至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了旧的生产管理模式,保留传统的“小富即安”小农意识,阻碍了新科技在行业上的有效应用和茶业经营理念的革新。从而导致科技成果无法向农村大面积传播,严重制约了安徽茶业向深层次发展。

(三)、安徽茶业发展思路

安徽茶业要谋求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优势、趋利避害,走科教兴业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1、加大良种培育推广力度,发展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

安徽虽然品种资源丰富,但栽培品种只以祁门种和黄山种当家,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5%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20%的水平,制约了我省茶叶产量、质量的提高和机械化采茶的发展。因此,须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优化茶树品种结构,推广营养袋繁殖技术、遮阳网技术、地膜技术。与此同时,加快培育新的品种,推广一些适制名优茶的特早生、早生良种,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增强茶叶生产的后劲。

21世纪是绿色食品世纪。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安全、健康、卫生”的绿色、有机食品正日益受到推崇,全球绿色有机食品消费量以20%的速度在增长。但目前国际市场上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销售量仅占食品总量的1.5%,开发绿色食品、有机茶将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安徽茶园面积约占全国10.0%,而且大部分茶园分布在生态环境优越的黄山、大别山等山区,长期以来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具有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良好条件。自身资源的优势给我省今后的茶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2、科教兴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茶业创新体系

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为此,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为安徽茶业快速增长提供智力张一元茶叶茶叶脂多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