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回归普洱茶到底怎么了?
背景导语
思茅市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之一的龙生集团,也是思茅市最早的茶叶企业。对茶普洱茶的兴起,搞了20年茶叶的董事长朱启忠感受最深。1996年,企业生产了400多吨普洱茶,结果每公斤16元钱也卖不出去,“当时茶园里的茶叶没人采,送朋友也拿不出手,全国各地欠了1000多万元的货款”无奈之下,企业开始转产绿茶,到10年后的今天,当积压在库房里的那批普洱茶重见天日的时候,其每公斤售价已翻了近100倍。(引自孙春龙:“普洱茶神话”《茶周刊》2006年8月16日c2版)
正当我国茶产业界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打造中国茶叶品牌与商榷欧盟对中国已将农药在茶叶中的残留量从每公斤30毫克调整为每公斤0.01毫克(相当于把过去的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时,也许忽视了另外一个可以称为焦点的茶界大事,那就是tieguanyin普洱茶的热炒加恶炒。把一种极为普通的普洱茶硬生生地炒成了“灵丹妙药”,以及喝了普洱茶对身体如何如何云云。最近,随着食品、医学、茶学专家们褒贬不一之“战”,这场关于普洱茶的论战开始急剧升级,大有炒作到全民非喝普洱茶的局面。
在“热锅”中“煎熬”的普洱茶现象,事件源于几年前有关香港与台湾对大陆“陈普”进行全面收购时(有“香港入仓,台湾出仓”之说),就已埋下了一根导火索。于是普洱茶是“瘦身茶”、“减肥茶”的观点开始游走于大陆,然后又有“古董茶”“收藏茶”“越陈越香”、“越陈越有营养”的说法风糜全国。不料当有人终于把这根导火索点燃时,普洱茶终于成了“降血脂、降血压、防止心血管疾病、防辐射、解毒、抑菌……”的代名词,大有“普洱进了城、药铺关了门”趋势,市场上以想像不到的速度一下子堆积了大量的普洱茶,举国上下到处弥漫着普洱茶的“陈香味”。普洱茶越多,势必引发了“谁家才是正宗普洱茶”的争论,一场“正方”与“反方”之辩拉开了帷幕。于是有关普洱茶“在猪圈里渥堆”的消息通过传媒迅速传遍全国。只因这样的消息没有直接点出哪个厂家或作坊而尤为引人关注。
“猪圈里渥堆”的指责出台后,作为经营有序的普洱茶企业多次出面澄清,表明自己完全按照国家食品卫生要求生产。我曾经咨询当事人为何有这样指责,他说他经营的正宗普洱茶正面临着假冒伪劣普洱茶的左右夹击,出于无奈才迁怒于制假者。行笔至此,想起今年参加几次国际性茶事活动,都能听到与会代表的一种声音:茶艺现在市场上的普洱茶,保守一点讲,70%以上都是造假。我无意在此涉及普洱茶“真假”、“功效”论战的具体细节及其背后的人事纠纷。正如凡是一种东西被炒作得脱离实际的时候,发生在普洱茶之间的论战自然也无法幸免。从第三者的眼光来看似乎造成普洱茶经营者的难看,但各路专家站出来予以说明,无论就事实本身还是对于普洱茶的正确引导,都是正确之举。
问题是,撇开普洱茶的真假伪劣,就事论事而言,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晒青大叶种)真的能使人减肥、降血脂、降血压、防辐射、抑菌、防止心血管疾病(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有许多致命性的病)吗?究竟是不是事实?换言之,即使没有普洱茶的炒作和真假普洱茶论战,上述这些问题涉及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食品科学、卫生部门等领域,既然普洱茶有这么“灵”,岂不是真的药铺要关门了吗?如果不是,何不就实事求是地说明问题呢?非典时期,联合国卫生组织要求每人每天饮用三杯绿茶,有人说,为什么没有选择“疗效”齐全的普洱茶?有人讥俏回答:那时联合国卫生组织哪里知道普洱茶还可以作为药品使用。打住!千万不要拿绿茶和普洱茶作比较。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和喜欢一种茶,但都不可误入于一种“玄”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那毕竟是神话中的传说,但问题往往是现代人会把一种传说脱离实际地提升到“更高领域”。就普洱茶目前存在的问题,其实业界人士心知肚明,而经营者也往往只说普洱茶好的一面,存在的问题却是闭口不谈,因为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意。所以有必要在这里澄清一个概念:普洱茶首先是食品,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国家过去制定的“食”、“健”、“药”三个字号划分,普洱茶连“健字号”(保健品)都没有沾边,更别说升格到能够大谈疗效的“药字号”。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如果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任何食用品要有保质期的硬性指标(最佳食用期),那么普洱茶“越陈越香”、“越陈越有营养”的观点已经不成立。难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一位专家对此评论:“目前全国没有一个人能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以为,普洱茶是人们饮用的习惯和地方民俗问题,这就好比有人形象化把普洱茶比作为“六大茶类中的咸茶”一样。有人嗜好这一口,就好比韩国人喜欢吃“泡菜”、东北人喜欢吃“酸茶”、四川人喜欢吃“泡椒”一样的道理,这是一种长期饮用的习惯和风俗。可问题是,既然普洱茶是食品,为什么有人非要给它戴上“疗效”的帽子?对此有人质疑:普洱茶何时能让医生处方纸上写出“普洱饼两块”(并遵医嘱煮着喝),这将是中国人对人类又一大贡献。一百年,只争朝夕,但愿不要太久。然而事实上又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国家有强制性标准gbt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规定不允许茶叶有暗示疗效和保健作用。
让我们还是回归理性,回归科学。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在全国专项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会议上发言中指出:“中国茶的出口处境可以说到了四面‘绿色’楚歌的境地”。“非检验检疫备案种植基地生产的茶叶不得出口欧盟和日本”。我想说的是,普洱茶的农药超标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而我们当务之急可不可以先做好普洱茶的“检验检疫备案种植基地”,并公布于众,而非急于炒作。对此,有人不理解还站出来和外国人论理,为什么中国人喝普洱茶都没事,他们外国人就那么注重食品标准吗?(日本在近期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这种“以茶叶出口为已任”的使命感在令人佩服之余,但其理解方式似乎显得过于狭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切都在按照游戏规则办事,民间的饮茶习俗和个人饮茶习惯是不能决定国际标准,要怪就怪我们自己,我们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遗憾的是就是没有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标准,没有“越陈越有营养价值”的标准,没有“疗效”的标准。于是就出现对普洱茶想怎么吹就怎么吹的“标准”之“标准”。
有专家终于无法忍受对普洱茶“功效”之离谱行为而站出来说:“普洱茶如果按照现在的状况发展下去,不要把云茶打造成云烟一样的品牌了,弄不好普洱茶市场将会崩盘,而且也许没机会再翻身了(《茶艺》杂志2006年第二期摘自《春城晚报》)。有此感受不只一人,思茅银生茶企的负责人说:“目前大量的普洱被聚集在经销商或者收藏者这个环节,真正消费者购买力并不是很大。如果不积极培育消费市场,这个产业很有可能崩盘”(《茶周刊》2006.8.16“普洱茶神话”)。思茅德福茶企的另一位负责人说:“不应该赋予普洱茶太多的升值空间,如果一个产品的商品价值长期偏离真实价值,将导致整个产业的崩溃(同上)。云南一位普洱茶专家则以科学的态度告诉大家:“如果普洱茶的储藏期超过一定的年限,共茶多酚都氧化完了,对健康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和作用”(这里涉及到食品标准、卫生标准)。《嘹望东方周刊》的记者在思茅采访时深有感受:“到年底就会有人撑不住而抛店”……这一切说太湖县茶叶喝茶叶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