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茶叶产业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我省茶叶产销两旺,是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我省经济作物中的骨干品种和丘陵山区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
第一,面积不断扩大,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到2003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8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135万亩,产品产量7.2万吨,茶业农业产值13亿元,出口1488吨,创汇378.8万美元。面积和产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96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茶叶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三位。预计全年茶叶产量7.5万吨,产值突破14亿元。
第二,基地建设形成规模,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我省在生产基地建设上,坚持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相结合,外沿扩大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科学规划,规模开发。按照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布局区域化、设施配套化的要求,着力推进茶叶基地建设。全省已建成速成丰产茶园120万亩,现有面积5万亩以上,年产量1500吨以上的县市有茶健康13个,其中英山县年产量已达到11000吨,鹤峰县年产量6000吨,全省已形成了鄂东大别山优质绿茶区、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区、鄂西武陵山富硒茶、宜红茶区、宜昌三峡、鄂西北秦巴山、鄂中大洪山名优绿茶等六大茶区,建立专业茶场和加工厂近千家。
第三,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名优茶生产大发展。各茶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及时调整茶类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主攻名优茶生产,现已恢复和创制名优茶近百种,形成了具有湖北特色的十大名茶。2003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到2.9万吨,产值9.4亿元,分别占茶叶总产量的40%和总产值的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被农业部称之为全国名优茶生产的后起之秀,已跨入全国名优茶生产的大省行列。采花毛尖、竹溪箭茶等13个产品为湖北名牌产品。
第四,无公害茶叶生产发展较快,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大大提高。近几年来,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无公害茶叶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全省达到无公害要求的茶园面积有12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84%,中国茶产量6.1万吨,占茶叶总产量的85%。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24个县市的50个生产单位获得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开发中心的有机茶认证,认证数量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位,保康县有机食品公司、竹溪县龙王垭茶场等4家单位获得欧盟有机茶质量认证,共计认证面积和转换面积近2万亩。2002年至2003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我省五峰、英山、保康、恩施、竹溪、竹山、咸宁、鹤峰、宣恩、秭归、浠水、丹江口、蕲春等19个县市45个产品进行了抽检,检测结果全部达到国家无公害茶叶质量标准。鹤峰、英山两县创建全国第一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检查验收,鹤峰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先进县,英山县被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
第五,科技推广成效显著。一是无性系良种繁育推广步伐加快。到2003年全省已建立良种母本园3000亩,扦插苗圃800亩,年扦插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1亿株左右。全省已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10%,出现了没有无性系良种不再发展新茶园的可喜局面;二是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普及加快,全省已引进名优茶加工机具1万多台(套),全省名优茶产量的70%是采用机械加工,机制名优茶已成为我省茶叶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名优茶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改变了湖北名优茶加工主要靠手工加工的格局,大大提高了茶叶加工生产效率和制作水平;三是名优茶冷藏保鲜发展较快,全省已有20多个县市的5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引进了茶叶专用冷藏保鲜库,不仅可以常年向社会供应好茶、保鲜茶,而且大大提高了茶叶的经济效益。
茶叶蛋热炒茶叶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