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碧螺春二代回乡当茶农

2021-03-03 14:46:35热度:124°C

中国茶网资讯:这些日子,东西山炒、卖茶人群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以往,普通茶农一次能卖出十斤八斤茶叶,就是远近闻名的能人,而这些年轻人却更牛气,一个电话几十斤茶叶就有了着落。黄雁萍就是其中之一,今年23岁的她去年还在上海一家企业拿着高薪,今年却回到老家忙起了碧螺春的生意。

年轻人回乡当茶农,让业内人士欣喜不已。一位茶叶合作社的负责人说,“碧螺春二代”回乡,对茶农进一步拓展销路,扩大碧螺春的影响力,增加碧螺春的附加值,无疑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放弃都市放弃高薪,回乡去

早上6点刚过,黄雁萍已拎起前一天收好的十几斤茶叶,踏上去苏州城的第一班公交车。

一路颠簸下来,一个半小时以后到了新区的一家茶叶公司。验货、过秤、算账、取钱,已是将近上午9点。回去乘的还是来时的公交,11点30分,回到明月湾的家中。

有朋友约好了从上海过来,吃农家饭,再买些茶叶。趁客人还没到,她背起竹篓上山。这时节,茶叶疯长,不及时采摘,就卖不了好价钱了。

12点30分,黄雁萍才回到家中。这时,来的朋友已经落座,她又当起了服务员,给客人端茶上菜。乘着客人喝茶休息的间隙,黄雁萍胡乱刨了几口饭。等客人带着十多斤茶叶走后,黄志锋开始升火炒茶。采下的茶叶时间长了容易变红,炒出来品相就差了。黄雁萍收拾完碗筷又上山采茶。天快黑了,院子里已有不少乡邻拿着一包包茶叶在等候,黄雁萍顾不上吃饭,赶紧过秤收茶。

黄雁萍现在是吴中区吴门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吴门”碧螺春商标。目前公司注册资金10万元,有35户村民加入。去年,她辞掉上海一家高新企业的工作,辞别都市和高薪,回到老家。

回乡,理由很简单--“老爸这一代的人,种茶是好手,但在市场销售上,还是小学生。”这番话,父亲黄志锋听得连连点头。

用我们的知识盘活碧螺春市场

“她脑袋肯定被枪打了。 ”去年,听说黄雁萍回到西山当农民,许多同学给了这样的评价。不理解的何止是同学。她的爷爷和奶奶到现在还是想不通,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孙女怎么又要走他们的老路了呢?

谈及为何回乡“务农”,黄雁萍打开了话匣子,“小时侯经常看到父母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他们却整天乐呵呵的。我当时一直很纳闷,他们为啥乐此不疲呢?去年我才明白,茶叶里浸透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 ”

正是看到这些,黄雁萍更有回家的冲动。 “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往往因为没有一个畅通的销售渠道,卖不出好价钱”,父亲黄志锋说,他这一代人种碧螺春的技术,“走哪都不怕,这世世代代的手艺,熟! ”但说到销售,就很“头大”,“全凭人脉关系,根本不懂什么市场经济。 ”

曾经的烦恼,在女儿看来却显得游刃有余。黄雁萍告诉记者,今年是她辞职回乡的碧螺春生活“第一季”,“自摘碧螺春后,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拨上海客人过来。 ”客人来后,吃农家乐、逛茶园、买茶叶,一条龙服务。上海来客,除了黄雁萍往日结识的朋友,更有她在网络上的营销。 “物美价廉,一传十十传百呗。 ”黄雁萍说。

不只一个黄雁萍。金庭镇塔头村邹鹤斌,一个月前还在虎丘一家企业做管理人员,月薪4千。 “回家卖茶,帮一把家里,也帮乡邻。 ”现在,专职做起茶叶销售的邹鹤斌不但自家的茶叶不愁销路,还把周边不少乡邻的难题给解决了。

期待年轻人成碧螺春“特种兵”

“近年来,从栽培、管理到采摘、炒制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茶农。做农业不但苦,而且收入不高,这是东西山许多年青人纷纷走出去的原因所在。 ”苏州市原茶叶协会会长、市人大代表汤进红对碧螺春产业发展一直很关注,“碧螺春作为一个产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在栽培、管理、炒制工艺上谋求进步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的输入。 ”

“这么多年来,茶农销售茶叶主要靠的还是人脉。 ”西山衙,

惠州茶叶市场老虎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