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王”见证普洱茶业兴衰
中国茶网资讯:在2002年的广州茶博会上,云南普洱茶商人王霞的公司制作的“普洱茶王”拍卖出天价,震惊了全国,也释放出普洱财富抢夺战的信号,这可能算是普洱茶吸引大批民间投资者进入普洱茶市场的一个契机。在许多普洱茶商的印象中,从此之后,第一批以茶为生、靠茶“发家”的民营企业家才逐渐冒出头来。
被动进入茶行业
从“不亏钱就是好厂长”到创办自己的普洱茶品牌,阮殿蓉可以说见证了云南普洱茶业的兴衰,并且一直身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不懂茶、很少喝茶,甚至分不清红茶绿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时任中外合资的云南振思铁合金矿业有限公司中方代表、第一副总经理的阮殿蓉,被州政府的一纸调令,于1998年11月安排到了勐海茶厂做厂长。
“当时的勐海茶厂是一个常年亏损的老国有企业,如何扭亏为盈,成为我进入勐海茶厂的第一要务。”面对百废待兴的企业,阮殿蓉提出了三个理念:重建勐海茶厂的企业文化、重塑勐海茶厂的企业形象、重铸勐海茶厂的企业精神。
“初到勐海茶厂时,整个茶厂的生产规模为7500吨,实际产量为3000吨左右,以滇红、滇绿为主,当时的普洱茶产量只有600吨到800吨,只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阮殿蓉面对的现实是,全厂账面上只有8000元,欠茶农的茶款达1590多万元,乡村的收购单基本都是白条。无奈,阮殿蓉带领三个人,利用12天的时间,跑遍了勐海茶厂的东北、西北、华南市场。这一跑让她发现了勐海茶厂的怪现象:“红茶及绿茶每生产1公斤要亏损1到2元,产量却很大,普洱茶略有盈利,却生产得少,出现供不应求。”
经过一番考察,阮殿蓉立即停止生产滞销的红茶、绿茶,并将红茶、绿茶车间改造成普洱茶车间,为此后勐海茶厂扭亏为盈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阮殿蓉看来,勐海茶厂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制茶企业,生产了不少号称“茶中之茶”的普洱茶精品。也就是说,茶厂本身并不缺乏一流技术人才。于是,为了能将一些传统制茶工艺传承下来,阮殿蓉返聘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制茶师傅传经送宝,并请云南农业大学的老师和台湾着名普洱茶文化专家邓时海教授授课。此外,阮殿蓉不仅组织人撰写以勐海茶厂为主线的第一本云南普洱茶专着《普洱茶记》,而且在云南电视台做了专题宣传片《普洱茶香勐海之上》,从文化上大大提高了勐海茶厂的知名度。终于在2001年,勐海茶厂在她手中扭亏为盈,并在当年实现了10年以来最好的业绩。
在昆建立自己的茶企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02年1月,阮殿蓉断然辞去了勐海茶厂厂长一职,离开勐海茶厂。阮殿蓉来到昆明,“照我的想法,在昆明我可以更加从容地去挑选一项工作,宁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在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法律诉讼工作后,我仍然难以割舍对普洱茶的追求。”本着对普洱茶行业发展前景的看好,阮殿蓉在那年的6月,在昆明创办了云南六大茶山有限公司。
“当时昆明的茶叶行业,并不像今天这么成熟,能叫得响的企业都没有几家,更不要说是民营的。”阮殿蓉回忆,除了昆明茶厂、云南茶厂等国企,民营企业就只有海湾茶厂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
然而正是因为当时茶叶行业并不景气,才让阮殿蓉自创的品牌得到了“六大茶山”这个名字。“六大茶山”就是普洱茶极品的产地,清代遗存的“金瓜贡茶”、光绪年间生产的“普洱茶王”福元昌圆茶、同庆号老圆茶、鼎兴圆茶、末代紧茶等茶中精品,无一不产在六大茶山上。
为让自己的企业拥有六大茶山传承下来的内涵,阮殿蓉针对“江南六大茶山”和“江北六大茶山”之说,采集了易武山、南糯山、邦崴山、攸乐山、班章山和倚邦山上的上等茶,生产出系列野生茶饼及三十余种纯正普洱茶,其中“佛海银毫饼”和“六山春尖饼”两个产品2002年一面市,即被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授予“普洱茶国际名优产品金奖”,为广大茶人所瞩目,也让“云南六大茶山有限公司”崭露头角。
为了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有销路,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开了经营部,而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云南茶叶企业所迈出的向外发展的第一步。
为了扩大再生产,阮殿蓉于2005年投资1000万的六大茶山勐海茶厂开工建设、2006年六大茶山宜良茶厂开业、2007年3月投资1.2亿建设的六大茶山凤庆茶厂正式投产。
然而在云南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由于少数企业围绕收藏主题恶意炒作哄抬普洱茶价格,使得普洱茶在2007年遭遇了强烈寒流,价格也从年初的市场高位大幅下跌。“半年的时间,公司利润也大幅缩水,经销商也从300余家一下变成了100多家。”阮殿蓉说。不过,她始终坚持走品牌发展的道路,坚持以质取胜,从源头的原料茶叶基地建设,到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以及终端的销售、售后服务,均高标准、严要求,规范经营管理。
“现在产值也恢复到了几千万,经销商也增加到200余家。”阮殿蓉坚信,是自己稳扎稳打的作风让六大茶山从普洱茶市场低潮中挺了过来,而整个行业也会有更成熟的发展。
茶叶蛋热量有人买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