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有:赣茶如何重振曾经的辉煌?
一、 江西茶历史悠久
江西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特别适合茶叶种植,尤其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的婺源一带,是“绿茶金三角”。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一如既往的生态保护,孕育了赣茶优异的自然品质。
陈东有:说到江西的茶叶,许多人都会想起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江西茶历史可谓久矣。陈老师,您是我国著名的农业考古和茶文化研究专家,说到茶,说到江西的茶,您肯定有说不完的话。
陈文华:江西是产茶大省,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庐山的僧人就开始做茶,一直到唐朝,在全国都非常畅销。白居易的诗其实有个背景,那就是当年全国三分之一的茶叶在浮梁县集散。
根据文献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 (公元713年一741年)饮茶渐成北方风俗,“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中唐时期,饮茶之风更普遍,“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当时北方和山东一带的茶主要由浮梁供应,虽品质一般,但面积很大,属大众饮用的商品。从唐宋到明清,浮梁一带,包括邻近的婺源,当年婺源归安徽的歙州管,山区的交通不便,婺源的水系是流到江西的,从星江流到乐安河,再从乐安河流到鄱阳湖进长江。很多茶叶从江西流出,浮梁因而成为重要的茶叶之乡。婺源一带茶的品质非常好。唐朝陆羽的茶经就谈到了歙州(宋代改为徽州),说“歙州茶生婺源山谷”。
再看庐山。唐代时诗人白居易曾在香炉峰遗爱寺附近建草堂、辟茶园,亲自种茶,饮茶做诗,从他的“药圃茶园为产业”和“起尝一瓯茶”、“晚送一瓯茶”等诗句,不难看出他早晚以茶相伴的情怀。宋明以降渐成名茶。
江西的自然条件,如修水、婺源以及南昌、吉安、宜春等地,生态环境,特别是降雨量、气候、土壤等,适合茶叶种植。尤其是婺源一带,在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地区,是著名的“绿茶金三角”——江西婺源、浙江开化和安徽休宁。绿茶金三角核心区山高云雾多,休宁的齐云山、黄山,婺源的大鄣山,开化的大龙山,都是盛产高山生态茶的地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一如既往的生态保护,孕育了江西茶优异的自然品质。
江西茶主要是绿茶,有很多品牌,如“双井绿”、“庐山云雾”、“狗牯脑”等等。品牌要历史形成,由历史决定。比如说“婺绿”,已经有几百年了。美国茶学专家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中赞道:“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宋代,“婺源谢源茶”是全国六大名茶绝品之一。明代嘉靖年间,大畈灵山的“天竹峰茶”被列为贡品。明清两代,婺源多个茶叶品种被列为贡茶。当时列为贡茶生产的每年有5000公斤,乾隆年间,婺源绿茶开始大量出口,成为当时英国贵族中不可缺少的饮品。
过去茶叶是我们国家出口的最重要的物资之一,一个丝绸,一个瓷器,一个就是茶叶,后两者是江西的强项。江西的茶好,可从营销手段和经营的角度来看,江西弱势明显。再加上多年来不怎么重视茶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GDP主要是靠工业。现在茶叶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了,政府部门对这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也不够。所以尽管江西生态好,有机茶出口大,茶叶污染不严重,可江西茶叶制作不精、经营不善、缺乏战略眼光,对茶文化的作用也认识不足。
二、江西茶文化地位卓然
江西茶文化有基础,一是全省都可以种茶,二是好水多,三是茶具发达。江西的茶文化研究、茶艺表演和茶艺教育都走在全国前列,南昌与我国台湾、杭州被公认为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三大重镇。
陈东有: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不过江西当今的茶文化及其研究,倒是在全国闯出了一条大道,延续了千年辉煌,将其发扬光大了。国内外茶叶界说到今天的中国茶文化,就不能不提到老师您和师母程光茜老师的功劳了。
陈文华:江西茶确实局限不少,但茶文化事业在全国很突出。这就好比当年俄罗斯经济不发达,文学却非常发达。江西茶历史悠久,使得江西的茶文化有一个很好的物质基础,茶文化中的茶歌、茶舞、茶戏(特别是采茶戏)在全国都是很突出的。
江西的茶文化有几大物质优势:一是名优茶多。江西东南西北都有好茶。二是水好。江西的水源丰富,所有的山泉水都很适合泡茶。陆羽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品尝各地的碧水清泉,按冲出茶水的美味程度,评出了天下20处名泉,江西独占三泉,其中“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庐山招贤寺方桥潭水第六”,“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第三就是茶具。景德镇的瓷器如此发达,这跟茶有关系。现在的茶具除了瓷器就是紫砂,紫砂是明朝中期才盛行的,景德镇的瓷器早在唐朝就发展起来了。浮梁一带固然有高岭土,但不要忽略了浮梁县是唐朝最大茶叶集散地。婺源也是在唐朝建县。那一带也是皖南山区茶叶的集散地。这些都是景德镇瓷器产业的强大推动力
此外,明清以来形成的采茶歌、采茶灯、采茶舞,最后形成采茶戏,这是茶文化的直接产品,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从清代开始就传播各地直至台湾。
在古代茶文化研究方面,江西在明代也出了几位茶学家。最突出的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朱权就在南昌写过一部《茶谱》,是明代最早的一部茶书,也是最早记载古代茶叶从饼茶冲点转为散茶冲泡的著作,在茶艺方面有突出的贡献。进贤熊明遇撰写的《罗岕茶记》、南昌人俞政在万历年间编撰的《茶书全集》影响都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在茶文化的研究、出版、教育等方面全国相当突出。国内茶文化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1991年,江西社科院就创办了《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每年两期,300多页。这是全国(甚至世界)篇幅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性茶文化杂志,至今已坚持了23年。全国各地研究茶文化的学术性文章基本上都集中到这本杂志上,它还成为日本观察中国茶文化的主要窗口。日本人曾出了一部《茶道学大系·东洋的茶》,专谈茶的历史,其中选了日本6篇,韩国3篇,中国6篇。中国的文章全是转载《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我作为主编为之自豪。
在茶文化学科建设方面,江西社科院从2004年开始建立了茶文化重点学科,这在全国是开了先例的。两届8年,我们举办了三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了十几本茶文化著作,还协助各地筹办多次大型茶文化活动。可以说,在推动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方面,江西是作出了贡献,拥有话语权的。
谈江西茶文化不能不谈茶艺馆。在这方面,江西不落人后。早在1992年,江西就出现两家新型的茶艺馆:“江西茶艺馆”和“神农茶艺馆”。2001年,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创办了“白鹭原茶艺馆”,不带餐饮,天天有茶艺表演,开创“品茗赏艺”新模式。先后被重庆、河北所复制。前两年,红谷滩又出现了一家高档次的“泊园老茶馆”,成为江西茶艺馆中的龙头,被评为“全国十家茶馆”之一。今年全国百家茶馆评比,江西有六家上榜,形势相当喜人。它们在普及茶文化知识,促进茶叶消费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
再一个就是江西的茶艺教育。1992年,我太太和朋友创办了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我在里头建了个茶艺队,开了茶艺选修课。1999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开办中专茶艺专业,2002年又开办了大专茶艺班,先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国家茶艺师,被誉为“全国最大的茶艺师的摇篮”。现在,除了南昌女职,南昌一职、江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都开办茶文化专业,培养茶艺人才。据我所知,还有一些学校也在准备开设茶艺专业。
在茶艺表演方面,江西起步也较早。1991年我在江西婺源就推出《农家茶》、《文士茶》等茶艺表演,1993年江西茶艺馆推出的《禅茶》和《擂茶》,20年来一直在演出并传播到外地。江西的茶艺不但在全国影响很大,多次获得大奖,在国外也有不小的影响。10多年来我们3次去法国,并先后到韩国、日本、挪威、俄罗斯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表演过,扩大了中国茶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
2001年,我跟 余悦先生受当时劳动部的委托,主持《国家茶艺师职业标准》的制定并于2001年颁布,迄今10多年了,全国各地仍在采用。我们同时还编写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茶艺师》教材,在全国推广。
由此可见,江西的茶文化事业在全国影响不小。早在2006年的一个全国茶文化学科讨论会上,安徽农业大学丁以寿教授在论文中就指出:中国茶文化理论阵地有三大重镇:台湾、杭州和南昌。台湾研究得早,开全国风气之先,拥有“天时”;杭州有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总部也在那里,有全国唯一的一位茶叶科学院士,还有最大的茶叶出口公司,占尽了“地利”;而南昌有以上诸多方面的成绩,有一支研究队伍,一门重点学科,还有一本权威学术杂志,称之为“人和”。
三、江西茶产业还很弱
江西的茶产业在种植、加工、贸易、文化方面迈的步伐不大,不给力。这里当然有一些历史原因,但主要还是观念问题,重视不够。政府应该花一点气力来打造江西的茶文化品牌。
陈东有:江西有好茶,有悠久的历史,更有一批全国拔尖的茶文化研究人员,可为什么江西的茶产业却不强呢?就以南昌来说,到处都是普洱、铁观音,现在连喝黑茶的人也多了起来,但江西绿茶火不起来。
陈文华:现在我们感到最纠结的、很焦急的,就是江西的茶产业在种植、加工、贸易、文化推广方面迈的步伐不大,不给力。
茶的贸易不如别的省市有一些历史原因。拿婺源绿茶来说吧,婺源人明清时期很会做生意,茶商很多,现存那么多“徽派建筑”,全是茶商赚武汉、广州、上海等地的钱修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茶叶和盐一样,统购统销,婺源每年的绿茶全部由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包销,不愁没销路,因此婺源就不去开拓市场,商业就萎缩了。
过去实行“统购统销”,“婺绿”是作为配料拼配到其他绿茶中,统称“中国绿茶”。除了业内人士,一般人都不知道,缺少知名度。改革开放以后,只得重新打造品牌再看制作。江西绿茶以前主要市场是出口,供外国人做袋泡茶的绿碎茶,进出口公司收购只要毛茶,反正是要粉碎,粗制茶就可以。制作不精的毛病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庐山云雾也好,婺源绿茶也好,我们的制作技术和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差距就很大了。现在要培养一批制茶名师,也不容易。
还要说说茶文化推广的问题。现在每年全国各地都搞茶叶博览会,一些茶叶大省特别是云南、湖南、贵州、浙江、安徽等省,每次都是领导带队组团参与,有的甚至是省领导亲自带队,几十个展位一字排开,很有气势。尤其是云南普洱茶,有的展览会三分之二的展位都被它占了。贵州、湖南是后起之秀,也非常大气。江西呢?有时七八家,有时三五家,最可怜的时候只有一两家。我们茶叶协会在2005年、2006年也组织了两次,最多一次有二十多家,都是民间在张罗,政府无部门出面来推动。后来参加的越来越少,江西的茶叶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小。在博览会上当然是卖不了多少茶叶的,但参展可以抱团扩大知名度,由政府来牵头才好。目前为止,江西没有举办过省级的茶文化研讨会,更没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茶叶博览会。
江西茶叶行业要在全国打响品牌战,任重道远。我认为云南、福建的做法值得借鉴。
20年前,有多少人知道普洱茶?几十块乃至十几块钱一斤。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我帮忙举办的,那是1993年,当年思茅地委书记想发展普洱茶,云南这么偏僻的地方,路也不好,担心请不到人去参加。于是派了考古专家黄桂枢来找我,当时我就说搞国际茶会光靠一次两次不行,要坚持办五六次才会形成效益,否则不如不办。果然,他们两年一次办下去,到了五六届普洱茶就火了。令人敬佩的是,云南省市县各级政府与大小茶商们共同努力,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普洱茶文化活动,将普洱茶推向国内外,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福建省安溪县。安溪原是贫困县,当年有个县委书记很有文化眼光,从文化入手打造铁观音品牌。多次在本地和外地大搞茶王赛。2000年还专门请我去主持搞乌龙茶国际大会,并邀请南昌女职的茶艺队去表演。他们动员了一批文化干部,停薪留职,到外地去开办茶艺馆,专门推销功夫茶艺,普及铁观音,现在有几位都成了大企业家。还派出6000个小商小贩到全国各地去开铁观音专卖店,现在据统计有10万个安溪茶商在外地推销铁观音。安溪铁观音因此天下皆知。
所以我觉得政府应该花一点气力来打造江西的茶文化品牌。现在政府也拿出了不少钱来扶持茶农,推动种植,提高产量。但这不够,光有产量卖不出去,茶叶就成了干枯的树叶子。卖茶靠茶商,没有知名度谁来买?而知名度是靠文化来打造的。道理是,茶是文化含量最高的饮料,饮茶是一种文化行为。所以,千万不要轻视文化的力量!
江西的茶叶面积85万亩,在全国排名第12位,比云南少了475万亩,比贵州少了285万亩。江西产量只有3万吨,是福建的11.2%,云南的14.5%,浙江的18.1%。如果只单纯从面积和产量去寻求突破,恐怕不是出路。出路只能是依靠传统的茶文化优势,凭借优越的生态资源,提升茶叶的内在品质,做大做强名优特茶的品牌。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关键还是要由政府来主导。
茶叶抽象翠泉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