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从古道茶亭看宣平民间茶文化

2021-03-01 13:59:14热度:182°C

中国茶网资讯:近阅由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的《浙江府县志》,内有民国23年铅印本之影印《宣平县志》(民国何橫等修 邹家箴纂),蓦然被载录的宣平亭所吸引,该版本详细罗列的竟有84处之多。这座自明景泰三年(1452年)始建县的山城,原属处州府,今位于浙江武义南部地区,具有悠久的茶栽历史,是一处被百姓们称羡的茶乡,茶乡遗留下的茶亭,足见民风之淳朴。而茶文化盛行的今天,古茶亭,当然已是研究地方民俗的一个特殊窗口,从中我们可以寻觅到先民为了生活饱含着艰辛、困苦和无奈的心境,以及禅家慈善家荫庇后世善举的踪影。

其实,古代各地也有诸多和宣平地区一样为方便远道路过的客商或山地劳作者的设施——茶亭,并在要冲地带设置茶亭供行人纳凉、遮风挡雨的。这些茶亭遍布在桥头、大路、峰巅、山坳、田畈中央等处,而茶肆主人会常年乐此不疲地设缸施茶,分文不取,以缓解过往行旅之劳苦。如此“古道热肠”者,自然能得到远近乡邻的莫大尊重,但这幕情景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一段记忆了。

宣平地处山区,出行和外来者颇为辛苦,慈善之士便会捐资募资,并在山中置茶亭、桥亭或店亭,内设茶桶、茶缸、石座、木凳,纯粹又是一座房子,如赶不回家的还可借宿茶亭,翌日继续上路。这一类荒郊野外的亭阁,它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设施,积淀着百姓浓厚的情感,且无处不体现古时民间力量和人性的光芒,是茶道文化等民俗风尚的一种表现形式。

宣平又是茶乡,自明代建县,文风昌盛,茶道茶俗也别具特色。据乾隆18年(1753)《宣平县志》卷之十六就录有邑令雷仁育所作《三港茶亭》一诗:古渡山亭踞要冲,雨余风涌浪沙淘。烟楼煮茗招行客,多少殷勤说祝悰。他还在茶诗《答》中有“早晚闭开蹊径草,一泓清茗引霞轿 ”。与友人品茗唱和的句子,可见,茶与茶亭的作用非凡。那时,茶山、茶农、茶亭、茶阁无疑成为民间古道上最无私的善义场所,更是民间禅茶文化风情的忠实记录。

宣平茶亭(阁)不仅多,而且都有美妙动听、内涵丰富的名字,我们可以从这些凝聚着吉祥寓意的亭名中领略到如诗的境界,表现了丰富的人文特征,主要涉及的有如下几个方面,仅供备考或赏析:

以颐颂长寿的:寿星是民间最崇拜的,因为它与长寿紧紧相连一起的,延伸进去就是生命不息,香火旺盛,同时还蕴含着大量的养生信息,又寓有美好的祝愿。当时,县志载有:万寿亭(江右,置田五百把以为施茶之资)、永寿亭(杉坑竟成桥)、永济亭(东湖)、三元亭(曳岭脚,道光2年蔡希纯建)、万年亭(祝村)等。

以禅道慈善的:禅道听起来觉得似乎有些深奥,禅家认为: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比如喝茶,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其实,在茶亭里其精神内涵早已蕴含着正、清、和、雅,这种精神决定了将茶的普通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些字眼上是最为恰当不过的;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无形间衍生了被后人誉为的禅茶文化。

宣平境内曾记载的就有:宝林茶亭(县南60里,隆庆间僧定松建,耆民陈继良、全松助田九亩,有义田,碑记今无考,亭已久圮)、万年亭(祝村,民国12年僧雪亮仝徒建造并施茶茗)、聚福亭(华塘岭头,由庵内备茶施济)、清福庵亭(南源清福岭头,由庵内施茶)、云峰亭(县东70里新岭,由梁孝祠拔田施茗)、节义亭(上江,光绪初节妇饶德荆妻郑氏捐资独建,故以节义名亭)、通济亭(少妃岭头,由庵内拔田施茶)等这一些。

以祈愿纳福的:“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积德行善为福之根本,福的核心理念是表达“崇尚德行、弘扬福道”。《国语·晋语六》“德者,下顺民心,上应天意,故有天庇之,使其有福相随,趋吉避祸”。于是把茶亭也黏上了福气的有:双福亭(新塘后水口,宣统庚戌年募建)、福缘亭(县北25里)、福宜亭(乌山头)、留恩亭(乌漱岭头)、德星亭(下蒋,吴银莲助田二百把以为施茶之资)、聚福亭(华塘岭头)、清福庵亭(南源清福岭头)。

以山岭命名的:山岭是艰苦跋涉者的关口,也是他们烙印最深的标记。长途跋涉之中,炎炎烈日之下,唇干口燥之时,山巅能得一憩之亭,饮上一碗清香凉茶,劳累疲惫定然顿消,心中感激之情总是难于言表的。山高路远,这些名字是忘不了的:竹口岭亭(城西20里,光绪甲辰年募建)、石门岭凉亭(石门岭脚,道光年间建,光绪11年募修)、金坑岭茶亭(县东60里,邓正顺助田二亩以为施茶之资)、胡须岭茶亭(县东60里,并无茶田,全仗住亭人煮茗施济,秋收募谷以少补之)、王坑岭茶亭(县东65里,邓志荣助田一亩六分以为施茶之资)、金坑岭茶亭(县东65里,邓志荣助田一亩以为施茶之资)、清岭亭(城西20里)、半岭亭(更鼓岭)、青岭亭(城西北三十里)、上田岭凉亭(城西45里)、橫坑岭亭(石浦,有古松110余株、樟树杂木20余株)、上坦岭亭(南源)、大岭亭(陈弄)、小同岭凉亭(县北40里)、蚕岭亭(县西北70里,有两亭)、雾岭茶亭(县东70里戴弄,系龚、史、杨三姓捐田施茶)、上田峰凉亭(县西45里,永邑人建)。

以地标命名的:地标是一个区域的旗帜,可谓千百年来风物的浓缩:拱振亭(县北门头)、双溪亭(城西15里,光绪19年募建)、龙溪亭(寨岭脚,宣统元年募建)、双峰亭(白坑源,光绪丙午年募建)、上黄禹亭(大行岭头,由村人仕亭施茶,但无经费,每秋募谷以补之)、峡口亭(塘斋)、后山亭(上周)、两头门亭(上周,嘉庆7年募建)、薄刀冈亭(上周,嘉庆元年募建)、百两亭(西塘)、黄冈亭(县北60里,光绪壬寅年沈福元建)、入浙亭(县北60里,光绪年间钱国珪建)、马头亭(天马山,菉葱湖人捐建)、中央凉亭(石门岭,道光年间捐建)、乘路亭(塘后岭,光绪28年募建)。

以风情命名的:山清水秀注定了诗情画意,古人很讲究生活的情趣,这是这些命名者的骄傲,如:清风亭(清水坑,乾隆巳酉年建,宣统2年募修)、留云亭(包丰迪,嘉庆辛末年俞源俞林檀建并置茶田七亩零,暑日煮茗以济行人)、碧风亭(鲍山头水口,光绪25年募建,宣统2年募修)、柳映亭(前湾,民国8年邑令陈邦彦谕自治委员陈鹤书、陈厥修募建)、宜春亭(杉坑桥头)、巽峰亭(橄榄源坳)、梅树亭(郑廻)、清波亭(石貓坑口,乾隆38年募建)、西源亭(车门源,道光十八年祝允照后裔建,民国十年祝绍錡修)、西云亭(篓怀潭边)、晋云亭(半塘岭头,光绪18年募建)、茅翠亭(鲍家岭头,光绪23年募建)、清风亭(石浦)、留荫亭(丁乌岭脚)、钓鼇亭(钓鼇岭头)、祥云亭(东路垵,光绪11年捐建)、虎啸亭(松阳界,俗名火烧亭,光绪10年重建)、依岩亭(大行岭脚,宣统3年募建)、棉花亭(周源岭头)、访兰亭(江坑)。

以怀古纪念的:双义亭(何洋岭头,咸丰五年何文满、叶宝成合建,文满助田三十把以为岁修之资)、三槐继善亭(天牛头背)、竟成亭(路仓)、祀孤亭(郑廻)、同乐亭(李谢源,光绪丁末年募建)、议兴亭(黄兰岭脚,光绪丁末年募建)、清达亭(城南25里)、於止亭(上黄)、惠济亭(大水源)、庆余亭(后汤)、望古亭(上坦,光绪24年募建)、庆云亭(塘斋)、望远亭(双水岭头,民国3年宋兆桓等募建,邓志荣助田二百把,重阳会助田一百把,以为施茶之资)、望亲亭(县西北40里,罗同昌捐建,后由鲍继祖修理)、循环亭(水磹背,光绪二十一年陈水发等募建)。

各个时期,茶亭通道上修路慈善家也层出不穷,据同一版本《宣平县志》载:诸如:清风岭路、大行岭路均系嘉庆间俞林檀用石修砌,坚固耐用。嘉庆间溪口潘子儒修砌了上坦岭路,嘉庆十六年他又用石垒砌了长达三百余丈的“石门岭路”。光绪年间丽(水)邑朱一峰捐建1000丈板坑岭路。光绪七年,琛屋郑培梧捐砌1800丈曳岭脚至曳岭路的曳坑路。光绪十二年曾启权等募建1500余丈自达松阳的安良竹客路。光绪二十七年里人陈逢甘募建八十余丈“华塘村首路”。民国八年与十一年陈舍木、韩慕宣等分别募修了800、500余丈,其他民国时期募捐人很多,如陈鹤书陈厥修协同绅董涂云峰等9人募建了山下鲍通往县城(宣平)的路达2100余丈等,已不胜枚举。

古道、茶亭是个温情之所,也是个教化之所,延绵了千百年历史的古道、茶亭,却是历代百姓和禅家行善积德,与人方便而集中体现的缩影。

从以上地方文献可以略见其历史的渊源,但肯定还有许多已然消失在岁月变迁的尘嚣中了,如要追溯更早时期曾经呈现的茶亭现象,无疑还会丰厚许多,只不过限于当时纪录缺乏而已,而传承却是依旧存在的。因此,当年古处州府所辖的宣平既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又是一个完整保留悠久禅意饮茶习俗的地区。现在,古道上依然还有不少被荒废的亭阁却静悄悄地隐匿那里,默默述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曾经的繁忙。

天月盛世茶叶沈阳批发茶叶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0512537 25372132 21321872 18724504 45043120 31204891 48913829 38293581 35812868 28681872 18724636'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60113) and MATCH(title) AGAINST('20512537 25372132 21321872 18724504 45043120 31204891 48913829 38293581 35812868 28681872 18724636'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