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标准化: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石
本报讯 (记者林钦固)茶叶标准化生产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更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1988年开始,我县就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首部地方标准,开启我县茶产业标准化的序幕。27年来,我县一直把茶叶标准化生产当成茶产业发展基石,严格实施、不断创新,精心精细生产好茶。
掌握“话语权”
主导标准制订
“外商要求出口的安溪铁观音茶叶要像可口可乐、牛奶等饮料,无论是春茶还是秋茶,都应是一个价格、一种口味,这可难倒了我们。”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茶叶出口时碰到的难题,一茶叶公司出口负责人记忆犹新。
面对当时的窘境,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安溪茶要在全国茶叶市场上、国际上有持续竞争力,就必须把产品的色泽、外观和口感量化分解,让消费者有评判依据,实现“口感”标准化。
基于这种市场研判,1988年我县就组织专业人员制订《乌龙茶标准综合体》,就苗木繁育、茶园开垦、茶园管理以及初制、精制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设定标准。该标准于1990年通过福建省标准计量局审定正式出版。“我县就积极参与茶叶标准制订,增强在茶产业相关标准‘话语权’的份量。”参与并一路见证茶叶标准化制订完善的县农茶局局长蔡建明介绍说。
此后,我县又先后主导起草、参与制定《安溪乌龙茶》省地方标准、《原产地域产品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国家标准和《安溪铁观音》实物标准样品;2008年,参与乌龙茶国际标准起草制定工作;2013年起,参与由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乌龙茶工作组牵头起草的《乌龙茶》列国家标准。2013年底发布该标准第一、第二部分,2015年7月发布了该标准的第三至第五部分。
“目前,乌龙茶、铁观音标准符合科学、准确、安全、经济的原则,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巡视员张灵光曾这样评价。经过27年发展,我县已初步形成较为科学、完整、有效、实用的以茶叶、茶叶机械、茶叶包装物为茶产业链的标准体系。
构筑“防火墙”
从茶园到茶杯
制定系统、科学、合理的标准后,我县一方面加大茶叶标准化生产宣传,一方面下大力气在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在龙涓乡华祥苑茶庄园,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香椿、桂花、塔松等绿化树渐成规模,气象观测站、物理杀虫灯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长坑乡杉品无公害茶叶基地现代化茶青房盖上透明瓦,透明瓦下是可拉伸团缩的黑网,两旁设置大功率排气扇,地面规则摆放数台小风扇、取暖灯、除湿机;在八马茶业,第5代全自动生产线,茶叶在传送带上在一道道工序上接力生产,茶叶生产实现清洁化。
27年来,我县茶叶标准化生产在精益求精中前行。1998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安溪乌龙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我县按照《安溪乌龙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方案》,组织全县开展实施安溪乌龙茶标准化。投入各项资金近3亿元,用于补助低产茶园改造、建设茶叶绿色食品基地、标准科研制定、生产技术教育和建立实验基地、茶叶批发市场等示范区项目配套建设。该项目于2000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至此,我县共有1家国家级和1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验收,2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将于今年下半年通过验收。
此外,我县还着重抓好茶叶及相关企业产品执行注册登记工作,标准注册登记率达100%;大力引导茶叶加工企业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MP)认证活动,到目前已有3家企业通过认证。
“两条腿”走路
标准与个性互补
“安溪铁观音手工茶,一斤茶叶卖出18万元。”不久前,这样一则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在大众市场,近年来,通过标准化生产车间生产的茶叶以价格优惠质量可靠大受市场欢迎。“标准化”与“个性化”是否矛盾?
“大众安溪铁观音如同大众服装一样,有大众的标准,而由制作大师手工制作高端的安溪铁观音如同限量版服装、手表等奢侈品,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无论是作为何种等级的安溪铁观音,都有其标准。”县茶业总公司副总经理苏少民说,只要是产品就有标准。“标准化”与“个性化”两种条件生产出来的安溪茶叶,都有吸引消费者的独到之处。
“大师的作品也是严格依据标准而来的。”制茶大师魏月德认为,炒制一定规模的批量好茶,设备标准是基础,技术标准是关键。可以说,制茶大师规范引领了标准化生产,而标准化生产也培养了一批批制茶工艺大师。
在祥华乡仙踏石茶业,合作社采用流水线生产作业,从全乡招募来的杀青技师、烘焙技师、包揉技师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过标准化生产,全部产品都通过国家标准。
同样重视初制加工技术标准的国家级示范社——龙涓举源合作社以制茶工艺大师刘金龙为首,设立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点,以师傅收徒弟的“传、帮、带”形式,培养社里的制茶大师,分派到采摘、晒青、做青、杀青等茶叶初制各个环节中。
茶叶有须安化茶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