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吾巧用“茶租”轶事
所谓“茶租”,实为房租,因租金来源于茶事,时人皆称为“茶租”,并流传至今。
同治十年春,湖南靖州咸丰辛酉科拔贡杨宝吾,雄心勃勃、千里迢迢,经古田县翻越嵩洲岭进入屏南县抵任。这位饱读诗书的一县之长,一路跋涉颠簸,饥困交加。他怎么也想不到,下轿后竟找不到投宿的驿馆,只好僦居于双溪书院,看到求学的学子寥寥无几,感到十分诧异不解。
据光绪版《屏南县志·艺文》记载,等到杨宝吾见到书院先生郑雨香,经咨询,才知道屏南自乾隆元年从古田分治后,土地偏僻硗瘠,财源鲜薄,民皆贫困,“规制诸多未备,学校尤为缺如”。乾隆年间,虽然在知县沈钟、张世珍等就添置了学林、学田等产业,但微薄的收入发放先生薪水后,每月就仅剩下二千钱“作膏伙分给”,连学子的伙食生活费都捉襟见肘,怎么谈振兴学校啊!
即便如此,每年五月后的小试还得进行。因为一向都不设考棚,故而考场只能临时设在县署里面,考试只好在县署里面进行。杨宝吾当时看到的情景是,一方面是参加考试的学子仅有百十号人,无比寥落,另一方面是县署里却显得“跼蹐拥挤”了。这种考生少却又拥挤不堪的矛盾场面,让这位来自靖州的拔贡感到十分尴尬。
杨宝吾认为即使再艰难,也得有个考棚。可是,屏南乃地偏瘠苦之区,即使建一个仅能容纳百余人的小考棚,对屏南而言都是一笔巨资。况且,就算筹措到资金建成考棚,若筹措不了“膏伙”,招不到学子,不也是前功尽弃吗?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位曾经踌躇满志的新任县令,第一次感到一筹莫展了。
直到夏天,有乡绅在原来的武届中后殿设置义仓,并投入使用。杨宝吾获悉后亲自前去察看,发现义仓为原来的武庙,武庙搬迁荒废后,中后殿被利用起来做义仓。这位一心想建考棚的父母官,见到栋宇虽然破旧,但墙垣依然牢固。马上想起“欲建考棚,欲置膏伙,欲修馆驿者……”这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吗?他又对义仓及周边环境进行了详细察看,发现义谷不多,可以藏在后殿,正殿外空地多,正可作为考生的待考区。这么好的地方,完全可以改为考棚。至此,杨宝吾主意已定。
考棚可以解决,膏伙怎么办呢?杨宝吾首先想到了县治双溪的茶事活动。
当时,正值屏南茶事繁荣鼎盛,茶商云集,茶叶交易市场火爆,茶叶远销海内外。民国版《屏南县志》记载了当时茶行盛况:“茶行,在城、棠口、漈头、官寿兜各乡,每年谷雨后,采买红绿各茶,运售外洋。”而民国八年版《大中华福建地理志·地方志》还有具体的数据记载:“屏南茶为大宗,年约六万元。”有诗证为:“乡村日落渐黄昏,伛偻行人入市忙。一阵风香肩贩出,旗枪争上买茶场。”杨宝吾想从这繁荣的茶事活动中,弄一点经费作膏伙,他又想到了义仓。
据光绪版《屏南县志·艺文志·改建考棚记》记载:“近日茶商云集,间时有租,每年所收租息,是可充作膏伙也。此地旅店逼窄,茶毕仍作行台,凡新旧任交接,大小员之往来,是可资为驿馆也。”回溯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杨宝吾将考棚租给茶商,又将所得租金用于“膏伙”支出的设想切实可行,并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膏伙问题。
杨宝吾,这位剿办粤匪案受嘉奖提拔的新任县令,于传统节日“乞巧节”前夕察看了义仓后,爰捐廉俸,马不停蹄,至十月小阳春这初,成功将义仓改建成考棚。期间,主要精力用于筹备材料和挑选能工巧匠上,真正从动工到完工,只不过花了十天时间,总共才花去五百钱。
考棚建成,结束了屏南史上没有考棚、驿馆的历史,在屏南教育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成为当时轰动全屏南的一个爆炸性新闻,成为花小钱办大事的典范案例,亦成为当时屏南人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而流传近一个半世纪而不衰。
送礼送什么茶叶贵州茶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