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南方婚俗礼仪中的茶俗及其变革

2021-02-08 12:42:01热度:153°C

众所周知,盛产于我国中部、东南及西南一带丘冈的茶叶,与广大民众生活关系密切。正如俗谚所云:“居家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而且,茶与人们的关联,远非物质生活方面的,它还长期以来渗透于人们的精神生活。缘于“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的属性,因而古代人赋予它以坚贞、纯洁的品德;同时,也把它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这样,茶就与我国旧时广泛流行的“从一而终”(实际上只限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妇女而言)、多子多福的婚姻观念和习俗礼仪结下了“奇缘”。尤其是上述盛产茶的地区和民族,有关习俗至今仍在流行。

一、 茶与婚俗

茶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灌木,性喜湿润气候和微酸性土壤,大多生长在丘陵山冈地带。因而,盛产茶的地区和民族,婚嫁礼仪风情中的茶俗颇多。一般的说,以“三茶”较为多见。即提亲、定亲和洞房花烛夜皆与茶关联:提亲时,女家以糖茶款待媒人,含有感谢媒人甜口美言之意;定亲时,男子上门相亲,双方如果满意,女子给男方递上清茶一杯,男子喝完茶放置钱钞或信物于杯中,女子接受,表示心许;洞房合氶之前,用红枣、花生、桂子(圆)诸物(寓意“早生贵子”)泡入茶中并招待宾客。实际上,在南方众多民族色彩缤纷的婚俗礼仪中,与茶直接有关的风习并不只是“三茶”,而是有十余项之多。下面,分别择要予以简述。

1.送荼

旧时婚俗中,自始至终许多礼俗都与茶有所关联,以致有些地方把婚礼看作为“茶礼”;女子受聘于男家则说是“受茶”。这一切,似乎都是从男家请媒人去女家“送茶”开始的。

长江三峡之东的鄂西南地区(包括湖北宜昌市属各县及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长江、清江与巴山、武陵山脉之间,沟谷纵横,云雾缭绕,是一个著名的茶乡。这一带所产的宜红茶、容美茶(“容美”当与改土归流前的“容美土司”有关)、巴山茶、玉露茶、清江茶等,都颇有名气。当地民众喜茶爱酒,蔚然成风。因而,在传统婚俗中,茶在其中自然担负重任。按照古朴风习,这一带的婚嫁礼仪大致分为“放话”、“过路”、“朝年”、“求喜”、“过礼”、“陪十兄弟”、“陪十姊妹”、“发亲”、“迎亲”、“拜堂”、“圆房”、“回门”等十多道程序。几乎每一道程序都要设宴饮酒、好茶待客。限于篇幅,这里我们只说男家向女家的“求喜”、“过礼”——“送茶”。男家向女家订亲(实际上是求婚,即“求喜”)行聘,要用猪肉、羊肉、牛肉、茶叶等贵重礼物。因山道崎岖,贺喜、 “送茶”的人前呼后拥,所以只能把这些“茶礼”全放在一个大背笼里(俗称“羊背酒”)。到了女家,由男家“执事”向女家先呈“立菜单”,尔后再把礼物逐件奉上。媒人则领着未来的女婿拜见岳父岳母。岳家设宴,盛情款待未来的“东床佳婿”。

有关“放话”、“朝年”、“求喜”、“过礼”等婚俗,明清之际的《湖北通志》有所载述。清同治年间《长阳县志》、《长乐(按,今鄂西南五峰县)县志》亦有载录。略谓: “男女幼时便议婚姻,谓之‘放话’。聘定后,每于年节必多备酒盒遍送女家族戚谓之‘朝年’。将娶,前数月报吉,谓之‘求喜”。前数月(或日)纳采,谓‘过礼’。………‘既定盟,有力者每逢年节相馈遗。男女成人,男家具茶礼,请媒领其子正月至翁家拜年,……前期行纳采礼,具服饰、钗环,随贫富为差,曰‘过礼’。……”这些典籍资料所载虽与前述口承文化大体相近,但两者的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前者的“茶礼”及“纳采礼”,突出的为“服饰”、“钗环”之类的贵重、典雅的礼物,显然代表中上层家庭的婚姻礼节;而后者的“送茶”礼物,则是“羊背酒”及茶叶一类的土产山货,代表的自然是贫苦的下层人家的婚俗礼仪。

男家向女家行纳采礼(“六礼”之首)求婚带去茶叶等物的,当然不只是土家族如此。湖南临武、桂阳、隆回、新宁诸县汉、瑶等民族,男方向女方“下茶”(即“送茶”),除送其他礼物外,必须要有“盐茶盘”。也就是用灯芯染色组成“鸾凤和鸣”、“喜鹊含梅”等图案;又以茶与盐堆满盘中空隙;称之为“正茶”。女方如果接受“盐茶盘”,即表示双方婚姻关系确定。云南瑶族、佤族、德昂族、普米族等民族,男家向女家求婚时都要带茶叶等物,只有女家收下“茶礼”,婚事才定;否则,女家就要把这些礼物退回男家。在“送茶”的程序和次数方面,滇西怒江、瑞丽江畔的德昂族礼仪更为繁复一些。开始,是由男方送给姑娘茶叶、烟草各一包,并由姑娘转给她的父母;表示同意后,次由男方请媒人去女家求婚,媒人仍需带茶叶、烟草、芦子、沙基等物去;旧时在议女子身价时,除货币外,还有肉、盐、茶、沙基、芦子诸物。始终离不开茶,足见茶在德昂族婚恋中居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2.吃茶

在婚俗中,“吃茶”意味着许婚,即旧时女子受聘于男家。《老学淹笔记》载:“辰沉靖州蛮(按,指今湘西怀化地区少数民族)男女未婚娶者,聚而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其中即带有试探是否同意许婚的意思在内。浙西地区媒人奔波于男女双方之间的说合,俗称“食茶”;而女家应允婚事后,立即给媒人泡茶、煮蛋,既是热情款待;同时也是借助传统物体公开表示许婚。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四川羌族婚俗中“吃茶”的特殊表现。川西北阿坝羌族地区婚仪中的茶礼,运用得十分独特而富于情趣。在女家许婚后,男家来迎亲时,“吃茶”的礼仪沿着迎亲队伍所到之处多次进行,村村吃一遍茶,寨寨都有人出来给迎亲队伍献茶和祝福。沿途茶吃够了,祝福也满载着……“吃茶”的人,远非女方一人或女家及媒人几个人,而是包括了送亲、迎亲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借助“吃茶”的约定俗成的礼俗,沿途许多人家都在广泛宣告和热烈祝福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充分体现出羌族婚俗中的群体参与的原始遗风。

3.定茶

旧时男女成亲,即举行发亲、迎亲、拜堂(交拜天地和祖宗)等礼仪(也还有其它与之关联的仪式),称之为“定茶”。前述鄂西南土家族婚俗,在“过礼”之后的“陪十兄弟”、 “陪十姊妹”,即属于此。当岳家盛情款待未来的“东床佳婿”时,未来的新娘此时一般是不与未来的夫婿相见的,她很可能在寨子里另外的地方“陪十姊妹”呢。清代鄂西土家族有名诗人彭秋潭在所撰一组“竹枝词”中,对本民族此种古老而奇特的婚俗作了纪实性的描绘。其中第二十首“竹枝词”,诗人自注云:“其嫁女上头日,择女儿九人,与女共十人为一席,谓之陪十姊妹。……女亦以次酬之曰‘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其词有曰:‘长大成人要别离,别娘一去几时归;别娘纵有归来日,能得归来住几时?妹妹去,哥也伤心嫂伤心。门前一道清江水,妹来看娘莫伯深。四川下来十八滩,滩滩望见峨眉山,峨眉山上般般有,只少芍药对牡丹。”在这里,诗人一方面记载了“陪十姊妹”习俗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借助于即将出嫁的女儿讴唱“十姊妹歌”转录了当地流行的一百民歌,抒发出嫁女“恋亲恩,伤别离”之情,十分曼迥哀伤,催人泪下、断肠。仔细品味这首不知传承了多少世纪的古老巴歌(巴地民歌),尤其是歌的结尾之处,不如人意的封建包办婚姻正是出嫁女无限哀伤的根源之所在。因而,尽管父母为自己的婚事已经“定茶”,虽然“出阁”的日期(婚期)也没有到,但一想到远离双亲和不幸未来,出嫁女在“陪十姊妹”时怎能不“曼声”低迥、倾泻积郁呢?!正如诗人在写了上述注释的这首“竹枝词”的正文那样:

十姊妹歌歌太悲,

别娘顿足泪沾衣。

宁山地近巫山峡,

犹似巴娘唱竹枝。

封建时代贫苦女儿的“吃茶”、 “定茶”,并不是其一生幸福生活的肇始,而往往是“从夫”、“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象大山一般压在身上的开端。

4.合茶

旧时婚姻陋俗,成亲时有的男女双方(或者一方)尚未达到青春年龄,因而往往只拜堂而不圆房。所以,成亲只是“定茶”,圆房(俗称“闹洞房”)时再行“合茶”礼仪。湖南除湘北洞庭湖平原(含澧阳平原在内)以外,大部分地处丘陵山冈,盛产茶叶,故而婚俗中的茶礼特别多,而且甚为别致。比如圆房时的“和合茶”、“吃抬茶”以及“闹茶”(详见第5点),就非同凡响,别开生面。湘南衡州(今衡阳)一带,闹洞房时,让一对新人同坐一条板凳,相互把左腿放在对方右腿上面,新郎用左手搭在新娘肩上,新娘则以右手搭在新郎肩上,空下的两只手,以姆指与食指共同合为正方形,由他人取茶杯放于其中,斟满茶后,闹洞房的人们依次上去品尝。这种茶叫做“和合茶”,蕴含着祝福新婚夫妇日后和和美美,合家欢乐。“吃抬茶”则是一对新人共抬茶盘,上面放着摆满的茶杯,新婚夫妇走到他(她)们面前,恭请饮用。但闹房人需分别说出赞语方能饮茶,赞不出就吃不上香茶。这些习俗,至今有的地方还在流传。

但是,“和合茶”及“吃抬茶”中也有陋习(如“拘新郎新妇及其翁姑跪堂下”之类),属于婚俗中的糟粕,早已销声匿迹。风俗的良莠臧否,传承或淘汰,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们继承和倡导的应该是良俗,而且必须根据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使之不断改革、创新。

5.闹茶

在结婚礼仪中,我国南方、北方许多民族和地区都有闹洞房的习俗。但是,“闹”的具体内容及其简繁则是大相径庭的。一般的说,北方的闹洞房较为简略;而南方闹洞房则比较 繁复,甚至出现专门性的闹洞房习俗,比如云南大理一带白族婚俗中的“闹茶”,就是以敬烤茶、敬三道茶为专门闹洞房的主要内容。在大理苍山下、洱海边,茶树遍地可见,人们讲究喝烤茶,年轻的姑娘们都有一手烤茶的好技艺;在婚嫁礼仪中,新郎新娘更有敬烤茶、敬三道茶的优良传统。首先,新婚的儿媳一进门就要给公婆敬上一杯冒出绣球一般的沫花的烤茶,这是评价新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次,便是给客人敬三道茶。参加闹f同房的人不论是新郎的同辈以及长辈或晚辈,在这里都一视同仁,毫无顾忌地参与闹,“越闹越热”,“越闹越发”。按照本民族的规矩,新郎新娘向客人敬三道茶时,第一道是苦茶;第二道才是加了红糖、果仁的甜茶;第三道则是用揉碎的牛乳扇和红糖的乳茶。即所谓“一苦、二甜、三回味”,在敬三道茶中充满着人生哲理的内涵。让客人们开始喝苦茶时,客人们兴许会要(“闹”一“闹”)吧。怎么闹法呢?也许各个村寨以及各个层次的人们各有千秋。诸如对歌、猜谜、联对、赋诗等等,各见其妙。有时由客人们出题,让新人以歌作答;或者出个连环谜,叫新郎新娘蝉联回答;或者出了上联,对上下联才通过;或者限题作诗,步韵奉和;等等。若是新郎新娘不能依从,客人们则不饮他(她)们斟上的茶;若是新郎或新娘回答得文不对题,自然会引得哄堂大笑,如此“闹茶”,闹得红火而又文雅且有水平,确实是大理白族的独创。它是建立在白族民众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三道茶”的习俗(白族烤茶一般都要斟三道,故名。)的深厚基础上的。正因为日常之中就积淀着“三道茶”蕴含,所以闹洞房时便自然而然地把“闹茶”一步又一步地推向高潮。

6.退茶

既然“定茶”(或“吃茶”)、“合茶”分别象征着订婚、成亲(圆房),那么,“退茶”自然也就意味着退婚。尽管封建社会有“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伦理道德的绳索捆绑着广大妇女。但是对于封建思想统治较为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及边远(偏僻)地域,按照本民族世代传承的习俗风情,他们的婚恋风习礼仪还是比较自由的。因而武陵山区、“五溪”流域等地长期流行着“吹木叶”、“跳芦笙”、“借东借西”、“结伴赶场”以及“火把迎亲”、“‘枪亲’”等婚俗,所以,贵州侗族旧时姑娘如果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意,不愿出嫁,就用纸包一包干茶叶亲自送往男家,对男方父母虚与周旋,表达婉转辞谢之意,把茶叶包放在堂屋桌子上,转身即走。只要不被男家人抓住,婚约就算废除。也就是“退茶”,退掉了“订亲礼”。不仅如此,就是成亲(圆房)以后,夫妻不和,还可离婚。男家用饭篓装饭和鱼给女方吃,女方把饭篓扔掉,即表示各自分手,互不往来。

7.换茶

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缘于种种原因,旧社会流行过“姑表亲”(姑妈的女儿一定要嫁舅舅的儿子)、“扁担亲”(姨表联姻)以及“坐床亲”等婚姻陋习。所谓“坐床亲”,即“转房婚”,也就是“兄终弟及”、“弟终兄继”的婚制。桂西北毛南族以往盛行过此种转

房婚,并把换婚仪式称为“换茶”。这种婚俗既适用男方,也适用于女方。如果原妻早死,妻的妹妹或者姐姐愿意,也可嫁过来代替原妻的位置。不过,不论是“兄终弟及”、“弟终兄继”,或者“妻妹(妻姐)”替代过来,此种“换茶”礼仪均不需大办,只要略备一两桌酒菜,请来近亲房族,让大家知道并承认即可。[12]

此外,在婚俗礼仪中还有“开门茶”、“合枕茶”、“谢媒茶”、“亲家婆茶”等。限于篇幅,不赘。总之,在南方许多民族和地区,茶既作为一种让人品尝、咀嚼的物质;同时,又以象征“不移”、坚定的精神(“茶精神”);从提亲(或称“放话”)开始,直到成亲(圆房)乃至转房、退婚,一直和谐而奇妙地伴随着整个婚姻进程。确实为‘‘楚越之地’’的古朴奇特的婚俗礼仪增色添姿不少。而且,也积淀着不少珍贵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观察茶叶茶叶包装设计图片新款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6472329 23292773 27734355 43553281 32815039 50395448 54482136 21361872 18724355 43552816 28163868'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164634) and MATCH(title) AGAINST('36472329 23292773 27734355 43553281 32815039 50395448 54482136 21361872 18724355 43552816 28163868'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