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袁慧琴:深蕴苦涩
在演出的间隙,一身“戎装”的袁慧琴手中多了一把精美的紫砂壶,由那壶口依稀飘出的淡淡水汽裹挟着丝丝茶香,似将她饰演的英雄形象也带到了现实中。茶的话题自然就从袁女士手中的香茗展开。
袁女士平时喜饮绿茶,却并不在意种类,但在演出的间隙一定饮用家乡的“五峰毛尖”或“采花毛尖”。这两种茶均属绿茶,出产于长江沿岸地区,在长江浓重的水汽作用下,此地的“明前茶”格外鲜香。自幼喜好喝茶的袁女士,把自己的圆润唱腔归功于家乡香茗的滋养。她坦言:“茶是有灵性的,而自己则是一名忠实的茶信徒;虽然品在口中的是茶,但浸入心灵的却是文化;茶使艺术实践更为灵动,为艺术创作带来灵感。”
在袁女士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中,母爱、勇敢、睿智是突出的主题。袁女士颇为认真地说:“这三大主题的融合多半是通过茶的勾兑来实现的。”看着笔者疑惑的表情,她笑着释疑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在台下,悟性和灵感也在台下。独自品茶时的静思和以茶为纽带的朋友聚会,是产生艺术创作火花的最佳媒介,茶可以很好地把三者融在一起,而这样一杯特殊香茗的味道应是佛教禅宗对茶的三味评价——甜、苦、涩。
甜象征着母爱;勇敢必然要承受艰苦;晦涩、曲幽则是睿智的本色。
催场的提示使短暂的访谈告一段落,寥寥数语却给人以茶的无尽想像。时隔数日,再次与袁女士会面时,恬静淡雅的整体形象与前时的舞台形象判若两人,而关于茶的话题亦被她解读到了更为宽泛的领域。茶如一部承载了人类文化的巨着,给每位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古往今来,尽管诠释它的论述卷帙浩繁,却难有定论,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会赋予茶以不同的特质。在她看来,”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将感观置于哪一段历史,都可以感受到浸漫在时空中的清香茶气,那气息恰似中华民族的性格——深蕴着苦涩,却给人以难忘的香甜!“
正如袁女士所言:”有悟必有缘!“
袁女士有着与生俱来的茶缘。她生长在一片人杰地灵的土地——湖北宜昌。那土地自古就因美貌的王昭君而被人们赋予神奇的赞誉,而当地亦出产五峰毛尖和采花毛尖两种香茗。千百年来,亘古横流的长江之水,源自天宇,也将天际的神奇润入宜昌的水土,令这片土地于遍野的茗香浸漫间走来代代佳丽、英才……50年代,曾饮誉全国的宜昌京剧代表作《茶山七仙女》恰似对这神奇的土地之缘的一种艺术诠释。
以茶会友是袁女士的一种处世之道,她的茶缘连接着人缘。在这个层面,茶既是袁女士传递友情的物质载体,也是其同道共语者的精神家园。一方面,袁女士会依时令将家乡出产的”明前茶“赠予挚友,用以待客;另一方面,她经常会与朋友们聚拢在香茗的周围,在清雅的气息间,提及茶品并将这一话题舒展到文化层面,抑或延伸至不同的时空。
在构成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化元素中,作为国粹艺术优秀传承者的袁女士对茶钟爱有加。在她的情感中予茶以独立的人格,她不但喜茶,而且惠茶。在她的艺术成就间凸显着传统文化与国粹艺术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会使人自然感悟到”文化可以滋养儒雅的心灵,心灵的儒雅亦可外现于生活和职业“的语意,而所有的语意间不可或缺的是层层的茗香。香茗的气息孕育了艺术的灵感,苦涩后的香甜是舞台的艺术人生,也是人生的艺术舞台。
袁慧琴,1965年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她于1978年考入湖北宜昌艺校,198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1990年毕业后留院参加实验剧团,1993年调入中国京剧院。1983年拜李金泉为师。 袁慧琴参演剧目有:《杨门女将》、《红灯记》、《赤桑镇》、《对花枪》、《李逵探母》、《罢宴》、《岳母刺字》及新编剧目《契丹英后》、《火醒神州》等。1995年获第五届”五个一工程“表演奖,2000年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