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紫石关茶马驿站的前世今生

2021-02-07 12:41:25热度:94°C

古老关隘,车水马龙。

岁月流变,胜景依然。

曾经的天德炕,热闹非凡。现在,背夫、马帮远去,茶炕与拐子窝宁静安详地注视着来往过客。

经历过岁月风霜洗礼的紫石关,以独有的姿态,应对着我们好奇的探寻。

紫雕关口

紫石关不仅是个重要的古关隘,同时也是“二郎山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5月24日,记者走进天全县紫石乡。

从天全县县城出发,往二郎山方向行进十九公里后,来到紫石乡乡政府所在地。

在紫石乡紫石关村2组村民刘仕康的带领下,我们从乡政府出发,来到紫石关城门前。

城楼坐落在紫石关村村口,城门呈长方形,城楼为木质结构,城墙用砖砌成。

“原来的城门是圆形,城楼是木料搭建的牌坊型建筑。”刘仕康细述从前,“紫石关城楼建于元代,与如今新修的城楼相比,原来紫石关城楼的城门洞较矮。”

“城墙遗址还在。”在城楼外左侧,刘仕康指着一处用石头砌成的堤坝说。城墙北面一直延伸到青衣江边,南面则一直延伸至后面的山峰。

站立于紫石关城楼上,往天全方向眺望,左边是崇山峻岭,涛涛青衣江水汹涌而去,右边的山脉绵延不绝。

“紫石关是到二郎山的必经之地,以险峻着称。”刘仕康说,在脚基坪突兀的赭石色山崖上,刻着着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于1940年在天全采风时所作的《咏二郎山》诗,“横径二郎山,高与碧天齐。虎豹窥闾阖,猿猱让路蹊。”

“以前,从脚基坪到紫石关,要经过一座叫仙人桥的铁索桥。”现在铁索桥已经被公路桥取代,大桥横跨青衣江两岸,成为交通要隘。而当年,背夫们则需负重走过铁索桥,其艰难可想而知。

据《天全县志》记载,历史上紫石关、飞仙关、禁门关并称“三关”,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土司统治时期,曾在紫石关设紫碉百护所,后为官兵戍守驻地。唐末至清雍正以前,紫石关一直是重要关隘,关隘总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有重兵把守,常与雕门(禁门关)相提并论,称为“紫雕”。

天全县某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发现紫石关是中国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正在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

紫石关不仅是个重要的古关隘,也是二郎山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今天,关于驿站的印记仍然保存完好。

天德茶炕

在紫石关城墙外,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天德茶炕”。

“这里有天德茶炕,有拐子窝。天德茶炕为石炕,建造于清代雍正年间,现在天全县境内仅此一座。”紫石关村村民李先贵今年75岁,对茶马古道的记忆依然深刻。

他记得,当年茶农将从自家茶树上采下,支起斜锅、用木头耙子将茶炒好,发酵。生火,在茶炕上铺上竹篾,将发酵好的茶叶铺在竹篾上,冒起阵阵青烟,茶香四散开去……

家家户户使用茶炕烘茶时是镇子上最热闹的一段时光。经常有一群小孩围在茶炕边上嬉戏,好奇地看着大人们在茶炕边上劳作。

茶炕像一个小型蒙古包,哪部分是生火的地方,哪部分是铺茶的地方……儿时经常在茶炕边上玩耍的李先贵娓娓道来。

茶炕有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锥体,圆锥上面有三个孔,里面是空的,侧面连接的是4米长的风口、火槽。

“烘茶时将竹笆放于炕上,将茶叶覆盖在竹笆上,在火坑处燃起大火,热气由火槽传至茶炕,炕去茶叶多余水分。”李先贵站于茶炕前介绍着,“这样加工,茶叶不会焦,还能留着香味。”

李先贵介绍,明代初年,天全境内天德茶行专事边茶生产,独家打制茶炕,茶炕先后有石炕、土炕、竹炕。后来因为石炕防尘耐用,且操作简单,为南路边茶制茶业广泛采用,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藏族马帮的皮火筒

“这里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600多米长、遍布铜拐窝的茶马古道。”跟随李先贵走在城楼前面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当年背夫留下的拐子窝清晰可见。

因为路途遥远,背夫的拐杖根部都要包上一层铁,这些拐子窝便是铁与石块碰撞后留下的印记。

背夫行走快慢不同,歇脚地点不同,一天行走十五公里左右的在脚基坪歇脚,行走二十公里的则在紫石关歇脚。来来往往的背夫造就了小镇的繁荣,小镇上的牟家旅店经常爆满。当年,冬季常常飞雪,积雪最厚可达0.5米,李先贵还记得过往的背夫们穿的草鞋。

“一般背夫的草鞋中填充的都是布料,境况好点的背夫草鞋中填的则是羊毛。”

在紫石关中来往的不仅有汉族人也有藏族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到农历二月,都有藏族人从康定到天全贩运茶包,他们使用马匹驮运茶包,当地村民称之为马帮。

过往的藏族人身上挎着腰刀,他们从来不住店,一般都在铁索桥下(如今的仙人桥位置)的河边歇息。燃起火堆,架起大锅,便开始熬酥油茶,酥油茶的香味顺着河风阵阵飘来。晚上睡觉的时候则用茶包堆成四堵墙挡风,“墙”外还有凶猛的大狗放哨。

“小时候觉得藏族人生活方式很特别,不敢靠近他们。”李先贵说,“有一次看到了他们特别的旺火工具,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李先贵所说的旺火工具,被当地人称之为“皮火筒”,由羊皮和一个小铁筒构成,小铁筒对着火堆,羊皮开合吸取空气,挤压充气羊皮用以旺火。

“现在的紫石关远远没有以前那么闹热了。”李先贵感叹道。

变迁的老街生活

古色古香的老街

5月24日,阳光灿烂。

在紫石关城楼旁的一民居前,55岁的陈寿生正悠闲地喝着茶,正对面的房屋上写着“茶马古道驿站”。

站在紫石关城门前,往街道望去,房屋清一色青瓦白墙,木窗古色古香。

1955年农历3月12日,紫石关村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火灾,整条老街木质结构的房屋几乎都毁于这次火灾。陈寿生家的老房子是这次火灾中仅存的几户之一。

“这些房屋是2005年进行外观风貌打造后的样子,想恢复当年茶马古道驿站的川西民居特色。”陈寿生说。

“这是马桑树,这是桢楠……”陈寿生指着家中的木柱介绍说,木柱直径大多在10厘米以上,颜色暗紫,有的木柱已经出现一些裂缝。为了保证房屋坚固,陈寿生将原先的木板墙换成了砖墙。他说,家里的老屋已经有150年的历史。

街道中间,一条0.5米宽的水渠穿街而过。一名妇女将一块木板放在水渠里,把水隔起来,开始洗衣服。

“原来街上没有水渠,一公里外有一个叫大水溪的地方,以前古镇洗衣、取水都在那个地方。”陈寿生说。现在的小镇家家都装上了自来水,古镇中央也开辟了小渠沟,引来了大水溪溪水。夏季,村民经常在渠边洗衣,算是当地一道有趣的景观。

紫石关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们正坐在老房子前面闲聊,一位妇女正拿着针线缝补被子,旁边是三五个骑着玩具车的小孩。

从古城楼向前延伸的老街道,中间是一条光滑平坦的石板,两侧则是水泥地面,每隔200米左右,还有几步石梯。

“这条街道上以前是没有阶梯的。”陈寿生介绍道。原来的街道背夫、马匹和推车都要经过,阶梯不方便,如今这条街道的使用者只是村民和到此处游玩的游客。

重生的茶马驿站

紫石关,作为通往康定重要的茶马古道,在上世纪末经历着重大的变迁。

“以前我们是靠山吃山,山上的树木都砍光了,原来能开垦种地的地方基本上都种了地。”陈寿生说,1999年前,对面的山上还有他家十几亩玉米地。

1999年,紫石乡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如今山林已经郁郁葱葱,退耕还林后的紫石关村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2004年6月,紫石关兴起了农家生态旅游,现在已经开了35家农家乐。

“肩挑背磨,刀耕火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紫石关村民正以茶马古道独有精神,走向崛起、富足之路。”陈寿生说,如今紫石年轻力壮的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或是开办农家东,在就近的工厂上班。

“我也在工厂上班,每个月工资有1000多元。”时间指向下午3点,陈寿生说完,骑上助力车上班去了。

紫石关地名由来

“这里石块五颜六色,还有紫色的石头。”5月23日,站在天全县紫石乡境内的青衣江畔,该乡紫石关村2组村民刘仕康在江边捡起一块石头讲起了紫石乡地名的来历。

紫石乡又名紫石关或紫石。

传说古时天漏不止,水患无穷,民不聊生。女娲为解水患而炼五彩石补天。漏天补好之际,曾有一些碎石掉落于此地。因石头呈紫色,石上又隐约可见“紫石”二字,且石落而雨住,天再不漏雨,当地百姓便把此石看作神石,视为吉祥之物,并将此地取名为“紫石”。

今天,建于元代的紫石关城遗址,尚存有部分城楼。在天全历史上,紫石关不仅是个重要的古关隘,同时也是“二郎山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仙人桥地名由来

在天全县脚基坪到紫石关的路上,有一座桥,老百姓称为仙人桥。

桥名来自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天全河脚基坪(地名)处,危崖对峙,河水寒冷湍急,船不能过,建桥困难。两岸百姓和过往客商深受其患,但又毫无办法。

一天,有一个叫罗英的秀才行游路过这里。看到两岸交通不便,百姓渡河艰难,大发恻隐之心,于是拿出所有钱财,组织民工,奋战数十天,造就了一道铁索桥,给两岸人民和过往客商带来极大方便,人们非常感激。不久,罗秀才羽化成仙,脱离凡尘,人们为纪念他,便将此桥称为“仙人桥”。

如今,铁索桥已改建成了公路桥,成了川藏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茶叶加盟茶叶包装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