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茶道

2021-02-07 12:28:02热度:101°C

道[Tea ceremony]: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活动。起自中国,传至海外,并在域外形成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等。

茶道之“道”,有多种含义:一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二指事理的规律和准则;三指技艺与技术。茶道强调环境、气氛和情调,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茶道在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排场中体现个人修养。因此,它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中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即出现“茶道”二字:“三饮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代封演约于8世纪末撰写的<封氏闻见记》亦载,“开元中”( 713~741)“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中国茶道成熟于唐代陆羽,其“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陆羽茶道强调“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条件和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唐代茶道以文人为主体,至宋代文人茶道更加系统化,有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等基本程序,追求借茶励志的操守,淡泊清尚的规度。宫廷茶道突出茶叶精美,茶艺精湛,礼仪繁缛,等级鲜明,以教化民风为目的,致清导和为宗旨。民间还有以争香斗味为特色的斗茶,“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的分茶。明代朱权改革传统茶道,“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茶谱》)。朱权晚年崇尚道家思想,认为茶发“自然之性”,饮者要“清心神”、“参造化”、“通仙灵”,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明清时代,紫砂茶具兴起,茶由煮向冲泡发展;茶道程序由复杂转为简单。但茶道仍追求用水、茶具、茶叶俱佳,明代张源《茶录》讲究“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现代茶道虽然衰微,却未失传。据《金陵野史》载,抗日战争之前,中国茶道专家夏自怡曾在金陵举行茶道集会,所用为四川蒙山野茶、野明前、狮峰明前三种名茶,烹茶之水汲自雨花台第二泉,茶道过程有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六项礼序。

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吃茶叶茶叶横切

上一篇:品茶议道
下一篇:唐煮宋点

相关文章